可就算是这样,孔子也差点犯了偏见的错误。
这说明误解他人是很容易的,假如不"倒空"自己的主观臆测,就算大圣人也会犯错误,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再来看包公。
在中国人眼中,"包青天"是正直与智慧的化身。然而,包公也有失算的时候。
一次,某人犯了法,本应当受杖脊刑罚。这人就向包公手下的小吏行贿,希望能减轻刑罚。
小吏财迷心窍,接受贿赂后,向他面授机宜:
"开堂时,包老爷定会叫我持杖行刑,到时你就呼喊争辩,我自有办法分掉你一半罪名。"。
不一会,包公提审这个人,审问完毕,果然吩咐该小吏行刑。那个人立即按照小吏的吩咐,不停争辩叫喊。小吏于是大声喝斥说:
"快老老实实受打,然后滚出去!"
小吏的话让包公一愣:一个小吏竟然如此仗势,当着自己的面,在法堂上向犯人抖威风,不由大怒,下决心挫挫小吏的气焰。于是当即令人将小吏揪出,把本应加在那位犯人的杖刑,分了一半在小吏身上。这样一来,小吏和犯人的暗中交易就做成了。
这个包公上当的故事,记载于宋代郑克所著的《折狱龟鉴》中,后来,冯梦龙的《智谋大全》中也记录了这个故事,料想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
为何"明察秋毫"的包公,竟然被一个小吏耍了一把呢?
原来,包公固然对那些犯罪者要惩罚,但在根本上,更痛恨仗势欺人、虐害百姓的权贵--那是社会黑暗的根本。所以对权贵,他不畏,对自己身边的当差者,更要治理。
于是,他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小吏施以惩罚,不料正好帮小吏实现了他所谋求的利益。
在这个故事中,正直与聪明,是包公向来引以为自豪的两点,却恰恰成了他被蒙骗的"盲点"。
这也告诉我们:即使是再有智慧的人,也有自己的盲点,也需要时时警醒自己,否则,"高见"就有可能变成"偏见",甚至成为陷阱!
哈佛商学院经常提醒学员:
"管理者不要自我参照。"
唐太宗则信奉大臣魏征的名言:
"偏听则昏,兼听则明"
这都是教导我们不要犯这种自以为是、"高见"即偏见的错误。
越有权力发表"高见",越要学会自我警醒
认识上的偏见,如果被当作"高见"尤其是被权威人士当作"高见"表达或发表出来,往往是很可怕的,有可能会起到很大的破坏作用。
在《读者》杂志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权威的失误"的文章,里面列举了过去100多年间由专家信口开河发表的意见:
1875年--汽车
请看1875年美国议会关于汽车问题的记录:
"唯利是图者们手中所掌握的汽油可造成最严重的火灾和爆炸危害。靠汽车引擎驱动的无马马车……排除了对马的使用,其结果,将造成我国农业的毁灭……在我们正在处理的新发现中,含有一种与我们任何常识性的概念都不相符合的、极其危险的自然力。"
1880年--电灯
1880年1月6日《纽约日报》的社论说:
爱迪生的电灯绝不是气灯的竞争对手。要点8只电灯就要配1台发电机,所以整个纽约起码要配25万台。而1台发电机的费用为3千美元,总共需要7.5亿美元巨额投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该报还引用了一位"著名电气学家"的"权威性"意见:"(电灯)可能会昙花一现般地热闹于一时,但过不多久,爱迪生的名字将同他的电灯一起销声匿迹。"
然而,在翌年秋天,爱迪生就建起了发电厂并开始运转,为纽约的几个地区和费城提供了电力。
1902年--飞机
美国天文学的首领、数学家、海军的科学顾问西蒙·纽科姆这样写道:
"靠比空气重的机械飞行即使并非绝对不可,也是不现实的,毫无重要性可言。"
在塞缪尔·兰利教授的动力飞行试验失败之后,《纽约时报》提出忠告:
"我们不希望因兰利教授继续耗费时间和金钱进行飞机的试验,使他作为科学家天生具有的伟大形象受到伤害。
出自:http://www.yewu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