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常用的管控模式有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三种。
财务管控型。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一般(可以)很小。由于企业业务相关性小,企业只好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领导功能上,因此,企业总部一般被设计成投资决策中心。其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考核下属单位重要财务指标,来追求企业资本价值的最大化或企业财务的快速增长。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企业总部管理人员少,其中大多数是财务管理人员。他们的主要管理任务是制订企业财务规划;负责企业的财务和资产运营(投资和撤资);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决策为主);外部企业的收购和兼并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除此之外,企业总部基本不过问下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
战略管控型。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高,公司通过企业战略管控来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因此,企业总部通常被设计成战略决策中心和投资决策中心。其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考核企业经营的重要举措以及重要的财务指标,来追求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和财务的快速增长。
企业总部主要由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组成。他们的主要管理任务是,制订公司战略愿景和方向,指导下属单位的经营运作;审批下属单位的发展战略并整合分配资源;制订和协调重要人事政策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除此之外,还要管理下属单位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实施计划;管理控制企业中长期财务指标的实现以及统一组织实施技术开发。由此可见,企业总部对下属单位不仅要平衡企业资源,还要协调下属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这类企业,企业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综合平衡企业资源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上。在企业管控实践中,有的把战略管控型又划分为战略指导型和战略实施型,战略指导型偏重于分权,而战略实施型偏重于集权。
运营管控型。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很高,公司通过制订公司战略,统一和优化企业资源,统筹经营,控制公司战略实施,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具体业务。因此,企业总部不仅是经营决策中心,还是生产指标控制中心。其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严格审核分析企业所有财务指标和经营表现,来追求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快速成长。
这类企业,企业总部管理人员多,规模庞大,涉及财务、营销、研发、市场、人力资源、工程技术等。他们的管理任务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人力资源方面要制订人事制度,下属单位主管和业务骨干的选拔、任免以及员工的招聘、培训、评级和薪酬等所有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在业务方面,从战略制订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由此可见,企业总部对下属单位提供的是全方位的服务。
这3种管控模式,其所表现出的企业总部特征、业务特征、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见。其在战略规划、经营预算、投资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差异分析见表2。这三种管控模式各有优缺点。但在现实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往往为了弥补某一管控模式的不足,而以一种管控模式为主,结合其它管控模型,形成一种综合管控模式。例如,某“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型的企业,对于“主业”,企业总部采用经营管控型模式,而对其它业务,则采用战略管控型模式,或财务管控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