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自直之箭、自圆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圆之木,良工弗贵也,何者?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韩非子•显学》
大意是:(制作箭杆的木料必须是很直的),但自然之中天生就是笔直的木料,不是没有,恐怕百年难遇;同样,天生就是圆形可以用作车轮的木材也是可遇不求的。但世上有那么多的箭和车轮是如何而来呢?答案是工匠用“隐栝”这样的器具将木料取直或做成圆形的。虽然世上也有不需要隐栝本身就很自己笔直的箭矢和自圆的木料,但优秀的工匠并并不看重它。为什么?因为乘车的不只一个,射箭的也不是只用一支箭就可以了。同样,不用赏罚就可以自己为善的百姓,英明的君主也不会看重,为什么呢?因为国家的法令不能放纵任何人,而且君主治理国家不只是为了一个人(自善之人),所以有法术的君主不会因为少数偶然出现的善人而推行德政教化,却施行必然能治理国家的方法(用法律来治理).
读书体会:这段话让我想到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关系,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企业的可用之才从何而来?从社会,从学校。而社会和学校有“自直之箭”的精英吗?有,但少之又少,即算是有,企业恐怕也用不起太多精英。那怎么办?企业也只能同古时候的工匠一样,用“隐栝”将各种各样的人变成可用之材。企业的“隐栝”是什么?是企业的文化、制度、规范。现在很多企业一样有《员工手册》,〈操作手册〉它们告诉新的员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怎么做是有效的,怎么做是无用的,员工的晋升途径是怎么样的。同时,一定还有用于“洗脑”的“企业文化”,还有的是一些故事如:老板创业的艰辛,公司的感人故事,优秀员工的成长历程等等。通过硬性的制度和看似温柔的“文化”起到了“隐栝”的作用。
可以想象自然之木在“隐栝”的修正之下是不舒服的,要承受压力,不能自由伸展,或被矫直或被削圆,可能还要被涂上各种各样的油料。同样,在制度管理成长下的员工也是这样的,80后甚至是90后的员工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追求个性的他们与企业规章、制度一碰撞,包装的再好,也同样的感到不舒服甚至觉得是对他们在人性上的一种束缚。几天前刚在北京的培训中我问过80后的年轻人,你们愿意选择在企业文化很强大的企业工作吗?回答是,看情况啊,如果企业能给我很多东西,比如是知名企业,工资高福利好,我会愿意,也会愿意被改变。如果没有这些,还谈什么企业文化?所以单靠好的企业文化吸引人似乎底气不足。也是不久前在乔家学院听万科的人力资源总经理的讲座,谈到万科培养人才。万科希望能找到认同企业文化的人,如果不认同只有让让这样的人离开,因为价值观不同,沟通的成本会增加(据说三倍以上),百花齐放在企业里是没有市场的,企业长期发展必然形成自己的一套东西,这也是隐栝的一种。
这个矛盾似乎是永远无法解决,价值观的层面是属于精神的层面,现今的中国缺乏宗教精神,期望企业充当道德模范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在在企业需要大量人才的今天,期望自善之人,(从企业角度讲,就是碰到和企业价值观一致的人)或让优秀的企业文化影响人是不够的,还必须靠更加严格的制度要求,造出企业需要的“箭”和“轮”;企业必须清晰自己的目标,也只有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一间令人尊重的公司能影响许多人,企业会在员工身上打下企业的烙印。职业经理人显赫的履历,往往就是被优秀公司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有的感到痛苦,有的甚至选择离开。职业人若能换个角度转变心态,将合理的,能接受的约束当做是训练,将不合理甚至苛刻的当作是磨练,可能就会发现中间有一种对立的统一。另一个角度讲,企业也要适当调节“隐栝”,与普世价值基本一致,考虑人性因数,去要求人才的一些行为而不是他们的思想,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好箭”甚和"好轮",保证企业所需人才,同时得到一个基本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是得不到人才的。和谐社会是需要持续发展来支撑的。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