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五十年代困难时期的我的父母,对于膳食的营养,自有一套他们的道理,而且不容置疑。比如我的父亲就坚持认为,任何市场上出售的营养素、维生素、口服液,都是骗人的,只要饮食均衡,荤素搭配,就什么元素都不会缺,加上适当的锻炼,就能保持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家一向没有忌口一说,父母的口头禅就是,必须得吃,当药也得吃,什么东西都是有营养的。
所以,我第一次听说素食这个名词,很惭愧,大约是小学四年级看了《京华烟云》里的一段,说木兰一家和傅先生一家去游西山,“在这种地方儿,当然大家都应当吃素,因为不尝过他们和尚做的素菜,就谈不上吃素。西山庙里和尚做的素菜,王爷吃起来也会满意的。他们做的菜,也有“火腿”,也有“鸡”,也有“鱼卷儿”,不过都是用豆皮做的。样子和味道像肉,青菜都是用大量的油做出来的,还有好多美味的蒸烙点心。”这段故事,结束于僧人听到他们提到鹧鸪,出来道歉说,我们没有鹧鸪这道菜。
而我第一次真正吃了一顿斋宴,却是在姑苏名刹寒山寺。那是一个暮春的傍晚,坐着乌篷船顺运河走,两边有一些起起落落的院子,水边搭了一个台子,一个女子坐在上头弹着琵琶唱评弹。听完评弹弃舟上岸,寒山寺便在一个山坡上。寺院似乎并不大,但是因为名气实在太大,所以难免敬畏之心大盛。礼过佛敲过钟,便有一桌丰盛的斋菜奉上。菜式很丰盛,板鸭火腿红烧肉螃蟹,海陆空全部上阵,吃了一肚子的面筋却觉得与我想象中的素斋相去甚远,便匆匆离了席。据说后来还上了鱼翅,倒没什么好后悔的,因为不用想也知道必然是传说中的粉丝了。
回来便有些愤愤,一来不明白寺庙里的和尚何必做这些假鱼假肉,难道是尚未修行到家仍有口腹之欲需要满足,便因此来望梅止渴么?二来是因为从小看小说而起的对斋菜的向往,名刹一游之后便落了空。谁知却有朋友来安慰说,不好吃就对了,说明你吃到了真正的斋菜。青菜怎么做才能好吃?厨师都知道,得用动物油才好吃。贾府的茄子为什么好吃?因为用了好多只鸡来配。我恍然大悟,想起曾经看过一部小说,说豪富人家的老太爷要为子孙积德,决定吃素,最喜欢吃的就是萝卜。换了多少个厨师都做不好,最后来了一个聪明的厨子,偷偷熬了三天的海鲜汤,又用了许多匪夷所思的方法将海鲜味去掉只留鲜味,最后煮出来的萝卜,才得了老太爷的欢心。有文学作品和自己的舌头为证,终于对寒山寺的素斋,重新焕发了一些敬意。
这个发现对于我的一个信了佛皈了依自称做了居士要吃长素的朋友来说,是个噩耗。因为他大好优质青年,每日工作繁忙,不可能天天到庙里吃素去,所以只能在平常的餐馆里点些素菜吃——不用说,很难保证油是植物油,很难保证厨师没有习惯性地倒一勺高汤进去调味。发展到最后,我们发现出去吃饭他只能一个人坐在桌角吃凉菜了。不过,上个月的某一天,他默默地又开始吃肉了,据他的说法是,佛祖还以身饲鹰呢,吃素还是不吃素,只是形式问题,心中有佛便是了。他微笑着说,放下执着重新开荤,说明他的修为又上了一层。
而另外一个想减肥又一向食不厌精的女朋友,却从这里得到了启发。烧一锅排骨冬瓜,只吃冬瓜,想吃萝卜,就买两斤牛腩来配,家里常年炖着高汤,做青菜从此不用加水只加高汤……她说,这种吃法是有来历的,叫做锅边素。如此这般吃了大半年,浪费了许多的鸡鸭鱼肉之后,她悲哀地发现,自己的体重不减反增了。当然了,那些动物营养的精华都被煮到汤里去了,如此这般的“锅边素”,可比吃荤更加罪过。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