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人在职场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谁来把握"人肉搜索"的度?

2016/4/10 23:15: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

  有人通过“人肉搜索”找回遗失的i-Phone,有人“自我人肉”搜索寻找自信。近来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工作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张,白领张小姐渐渐沉溺于每天上网百度或谷歌自己,搜寻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过去的成就、别人的评价等,增加满足感和安全感。

  “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早年的这句名言如今随着“人肉搜索”的流行被改变了。你是否参与过“人肉搜索”或被别人“搜索”过?你会上网“搜自己”吗?

  赖账房客竟是前名嘴

  尼娜(行政)

  过去,要了解一个人,我们往往要花几周甚至几年的时间。可自从有了网络,或许只要一顿饭的工夫,你就能在博客上重温他过去几年的生活点滴,甚至可以通过各种关键词排列组合的“人肉搜索”,把他不愿公诸于众的隐私也摸得一清二楚。

  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上,人人都有偷窥欲,区别只在程度不同,所以“人肉搜索”才能大行其道。不少人甚至养成了把每一个同事、朋友乃至重要生意伙伴都“人肉”一遍的习惯,名为“加深了解”,实际却很可能是为了查底细、设防线。

  去年,我的一套房产出租给了一个“80后”女孩。这位“80后”的情人Y先生,开着一辆奥迪车,有时会来小住。几个月后,从不上班,甚至几乎足不出户的“80后”开始拖欠房租。每次催款,她都说暂时没钱,实在拖不下去了,就叫我直接找Y先生要。为此,我有次不得不专程去他位于一所五星级酒店的办公室取钱。

  如此折腾半年,我实在忍无可忍。尽管时下市道不好,仍在租约到期后拒绝续租,把他们“扫地出门”。

  退房后,我去整理。一片狼藉中,有各种名贵洋酒的空瓶、菲拉格慕之类奢侈品牌的购物袋、世界各地机场免税店的纸袋,还有几个在生日、新年等特别日子里送给“80后”的红包封套。这让我着实纳闷:明明是个有钱人,咋就老赖着房租不付呢?于是,就很想探究一下,这对男女究竟是何方神圣?

  信箱中一张写有Y先生大名的账单成了突破口,在网上输入他和那所五星级酒店的名字,瞬间跳出的搜索结果差点雷倒我:“天哪,原来这位Y先生竟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名嘴呢!”网上至今还有很多对他的报道,其照片、妻女情况、家庭所在地、经商范围……记者渲染了一番他对妻子女儿的深情,甚至提到他的办公桌上的全家福、夫妻俩还常常出国度假等等细节。

  看了报道,我大汗。原来,自己无意中竟揭破了一位公众人物金屋藏娇并且“老赖”的真实面目。尽管老公当时正在外地开会,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拨通长途电话,第一时间向他汇报这个惊人发现。

  呵呵,通过这种方式和“名人”打交道,我们既“荣幸”,又觉得很讽刺。老公开玩笑说:“早知道是他,我们就可以威胁一下他啦,看他还敢不敢拖欠房租?!”

  呵呵,我们同时由此得出一条经验:进入Web2.0时代,千万不要做公众人物;做了公众人物,千万别做啥昧心的事情;做了啥昧心的事情,千万别在网上留下痕迹。否则,你就等着被人家“人肉”吧。

  搜过名流  再搜搜自己

  金桂(职员)

  第一次“人肉搜索”,缘于我想起了一个多年没见面的老同学。这位同学一别数载,杳无音信。据说他已混成了社会名流。我想,如果他真是社会名流,网络上肯定有关于他的信息。

  受好奇心驱使,我在百度上搜索他的名字。不费吹灰之力,就看到了他的很多故事。SOHO族的独往独来、互动百科的名人过客……几个著名网站都有关于他的报道,有图有文。照片上的他,依旧风流倜傥,神气十足,难得的是数年沧桑,竟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一点岁月的痕迹。仔细看了报道,才知道他英国留学之后,有了一段美满的跨国婚姻。现在是教授、社会学家,住在某市的一幢别墅里。同时,我还搜到了他的博客,如同故友见面,心里好一阵激动。但遗憾的是,博客里除了异国风光之外,并没有多少个人情况。本想在他博客里留言,但犹豫片刻,还是免了吧。主动上门,岂不有攀附之嫌?

  倒是“人肉搜索”的神奇,让我着实吃了一惊。“人肉搜索”,能让社会名流片刻之间被一览无余,而我等无声无息的一介草民,在“人肉搜索”面前又当如何呢?

  感叹之余,我产生了搜索一下自己的念头。没想到,鼠标轻点,奇怪的事情出现了:我看到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揉了揉眼睛,没错,是真的,这到底是咋回事啊?

  原来,我在几年前,参加过一次活动,主办方为了大众效应,把参与者的信息挂到网上了。岂有此理,这不是侵犯个人隐私吗?

  我好恼,真想找他们理论理论。但想了想,觉着也没意思——这样的事情多了,很多名人折腾了半天都折腾不出个所以然来,咱这一介小民拿着鸡蛋碰石头,岂不越描越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咱是自我炒作呢?还是忍了吧。这时,我突然觉得“人肉搜索”好没劲,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愿碰它。

  “人肉搜索”,有方便也有麻烦,有快乐也有伤心。因为“人肉搜索”,社会上曾爆出过很多不愉快的新闻,沸沸扬扬之中,不知伤害了多少人的感情和隐私。个人以为,还是少碰它为好。

  有一利,就会紧随一弊

  嗜酒如情(搜狐网友)

  对“人肉搜索”有真正感性的认识,是因为一对博友夫妇。他俩现居北京,一起经营的博客,照片、杂文、琐事、心情,做得有声有色。有段时间我很喜欢去看,几乎每天都要上去浏览一次。

  有一次,他们发了篇文章,说上午是他俩亲身经历了“人肉搜索”。

  原来,经常来他们博客里转悠的,还有几个国外的朋友,喜欢看他们拍的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照片和文章。其中有一对夫妇到北京游玩,就通过简单的“人肉搜索”,据说只是输入他们在博文里了解的一些信息,就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朋友夫妇在北京的住所。于是夫妻二人下班回家,意外地发现家门前等候着两位外国友人。

  有朋自远方来,当然是个惊喜,安排游玩和小聚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他们说的这段故事,也着实让身边混博客的人有些忐忑。

  幸亏这是一种善意的搜索,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但是,看看这几年来越来越火的“人肉搜索”,有惩恶扬善的,比如地震时候的“辽宁骂人女”事件,再早一些的“虐猫女”事件等等;也有立场比较暧昧的,比如那场轰轰烈烈的“铜须门”事件和“张殊凡”事件。

  一种新事物的流行,往往有一利,就会紧随着有一弊。法律一时还来不及约束和规范,于是只能看大家的素质了:该去关注什么,该去搜索什么?不要让我们的热心,被一些无聊的人利用了。

  搜到你,你就知道啥滋味了

  雅蜜(文员)

  我的一个记者朋友写了篇文章,得罪了一群人——请注意:得罪的是一个群体,于是惨遭“人肉搜索”。

  不仅他的年龄、住址、家庭情况、手机号码、家庭电话……统统被搜了出来,连他上的哪个中学、哪个大学、英文四六级的成绩、第一任女朋友……也统统“大白于天下”。他说,除了小时候他妈哄他、亲他、宝贝他时叫他的小名,和他上初中时暗恋前排那个长辫子、穿背带裙的女同学这两件事,没被曝光外,其余的差不多都“路人皆知”了。

  当然,他的小名只有他父母掌握,没有被曝光,说明他父母还没出卖他。暗恋前排女同学,只有他自己掌握,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说。

  被搜出来的一些事儿,他自己都不记得了,比如,他上学时的成绩。他说,看着那些数字,自己都愣了:“这是当时我考的分数?”

  被搜出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心里很难过。一是觉得自己“被扒光了,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出去碰到个人,对方多看他一眼,心里就直打鼓:“这人是不是掌握我的全部?”心虚得很。二是害怕遭到报复。怕人家把标语写到他门上,怕走在路上,冷不丁跳出个人,拍他一板砖,怕人家守在幼儿园门口,拿他儿子——打一顿、绑架、甚至杀掉?种种可能都有,因为不知道来者是谁,什么时候来。于是关照家人,谨慎谨慎再谨慎,时刻保持“惊弓之鸟”的状态。

  一段时间后,风波渐渐平息。他得罪的那个群体没有拿他怎样,看来他们愤怒之后归于理智了。他的心也慢慢平静下来了,只是手机上显示出陌生号码时,心里总是要“咯噔”一下,他说,自己有了心理障碍。

  没生孩子的人,也说过“我娘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拉扯大”这样的话,却总觉得缺点啥?等自己生了孩子,就知道“一把屎一把尿”的滋味了。

  同理,我们看着“小三”、贪官在网上被搜出来,心里那个解气啊!要是突然有一天,自己也遭“搜”,那滋味,呵呵,真不是滋味。

  普通人的安全和落寞

  朱辉(杂志编辑)

  自从N年前学会了上网,也就习惯了每天自我“搜索”,因为我平日喜欢写作,通过搜索可以知道文章发表没有?

  然而搜过几次,就难免抱怨父亲当初给我取名太马虎:中国名叫“朱辉”的不知有多少人,男女老少都有。仅写文章的就有一大把,有文汇报的编辑、南京的纯文学作家……要在一群“朱辉”里找自己的信息,像在米饭里挑沙子。

  忽一日,“人肉搜索”流行起来。这回备受抱怨的父亲终于平反了——相对于那些个性十足的名字,有人如果想“人肉搜索”到我,就难多了。

  “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只要不在公有制单位上班,同时又尽量不告诉任何人自己的家庭住址,人家要‘人肉搜索’你,基本不可能……”一位朋友说。

  想想也是,没有铁饭碗的单位,人就像浮萍一般,与公司、与同事的关系都是不确定的。我在多家公司工作过,对于某些同事的姓名、年龄是否属实,从来没有把握,相信别人对于我的一切,同样是将信将疑。在同事关系淡薄、邻里之间不相往来的今天,如果你是个社交不广的小人物,那么你就会是“人肉搜索”的“雷达”无法发现的隐形人。这当然是安全的,不过或许也会有些落寞——能引起别人的搜索欲望,至少说明你在某一方面是引人瞩目的。

  自我搜索久了,常常顺便会关心一下同姓同名的人在搞什么?于是感觉到了世界很精彩,有的“朱辉”是古代高官,有的是当今博士;有的是“千古一朋”的道德典范,有的是涉嫌诈骗的房地产商;有的现在在当县长,有的是下岗职工……

  不久前,有个叫“姓名PK”的网络游戏很热门。我将自己的姓名填进去与亲友的姓名PK,居然屡屡获胜,还赢了许多名人的姓名。侄儿的姓名也很厉害,在一套姓名估价系统中测出值很高的价码。侄儿为此沾沾自喜,说即便读不好书,将来也会有狗屎运。我以切身的搜索感受教育了他:名字根本代表不了什么,同名同姓,境遇相差万倍的,大有人在。

  看了市面上一些职场指南书籍,不少都提及一个好名字对于应聘或者升迁的意义。将书中举例的那些好名字放到网上一搜索,同样有大款,也有落魄者,可见纯属胡说八道。

  搜索是一种乐趣,你常常会搜出一些意外的感悟。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收欠款切忌过分推让

下一篇:电话里的公司形象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