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企业文化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企业洗脑文化:所谓"空杯心态"

2016/9/17 9:05: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但凡台湾的"培训师"讲课,都会先装模作样地讲几个"哲理"故事。"空杯心态"就是其中的一个。

  但凡台湾的“培训师”讲课,都会先装模作样地讲几个“哲理”故事。“空杯心态”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培训故事的大意是一个小有成就但心气颇高的年轻人去大法师那里求道,大法师要他倒水,并且不要停下来。结果自然是水倒了一地。大师由此说出禅机,“既然你知道杯子是满的,水怎么还能倒的进去呢”?年轻人于是大悟,放低身段,叩首感谢,深刻地认识到要大圆满还需要“空杯心态”。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解说版本是“如果一个杯子有些浑水。不管加多少纯净水。仍然浑浊;但若是一个空杯。不论倒入多少清水。它始终清澈如一。学习也是如此。”
  
  这些故事听起来是颇有道理的,也经常被拿来作为教育员工的工具。但我们总不免还存有一些疑惑,人的脑子和心态真的能像一杯水一样的倒进倒出吗?空杯式的洗脑文化,其实是出于低劣雇佣文化的设计,专门做一些“理念认同”、“文化认同”的表面文章,实质却是不懂得如何尊重与使用人才,甚至也妄想着籍此来压低人才的市场价格,减少自己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投资。有着这样口号或者“文化”的公司,几乎都离优秀的雇主很远。
  
  我们不妨先从历史上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活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出师表》上他写道,他是被刘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趋驰。”根据诸葛亮的说法,是刘备放低了“地方民营企业”老板的身份,求才若渴,不仅没要求诸葛亮空杯心态,还完全承认诸葛亮原先的这个“杯”完全是好东西,拿来就用,哪怕老跟班关羽、张飞提意见也在所不惜。但最终的事实表明,刘备的这次人才引进的方式是完全正确的,方法也很对。
  
  如果我们再追溯一下历史的本源,可能更说明问题。诸葛亮乃是刘表的姻亲,隆中对的时候,刘备还寄在刘表的篱下。照此判断,早已小有些名气的诸葛亮,刘备不可能不认识。事实上颇具战略眼光的诸葛亮也早就看好此时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的刘备,也希望把自己的职业和政治前途与刘备绑在一起。据易中天的考证,甚至早就有人给刘备举荐过诸葛亮,他认为诸葛亮早先之所以不愿意投入刘备门下,乃是因为刘备初期搞不清状况,要求诸葛亮空杯心态的缘故。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诸葛亮——尽管他声称“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确是一个有将帅之志的人,在乱世过田园诗般的生活显然不是他的本意——保持空杯心态,简单地从一般职位的谋臣做起,恐怕三国的历史就要重写了。诸葛亮之所以成功,乃是因为他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很好的开始,他绝对不是以“找工作”的心态谋得了这个职位,而是成了刘备集团的智慧核心,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他是以不到而立之年的年纪,做了整个刘备集团的战略规划导师。他是在一个正确的职位上保持了正确的心态和姿态,从而做出了正确的事。高调进入这个集团,好处是多于坏处的,初期的高调,刘备集团的其他成员不满固然是有的,但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诸葛亮的业绩表现,到博望坡的时候,就解决的差不多了。但如果初期是保持空杯心态低调进入,恐怕诸葛亮最终的命运就只能被埋没了。
  
  三国是个乱世,颇像是现今中国企业界的竞争格局。同样的,三国的这些教训也能给到我们启示。三国是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胜出的三家集团,他们的领导者无一不是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人,他们也都同样不会以“空杯心态”去压抑人才的智力发挥。
  
  我们可以看看现今大呼大叫“空杯心态”的都是一些什么企业,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少问题。

  这些企业大多还算不上一流,老板虽然也知道“求才若渴”——中国的老板几乎是百分之一百的求才若渴,但真正懂得如何用才的,这个百分比恐怕就要打上一个巨大的折扣。

  空杯心态的本质是不懂得用才,以及不懂得如何平衡新进人才与老员工之间的利益。坦白的说,后者是个非常现实又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难于协调,才迫使很多企业泡制出诸如“空杯心态”之类的洗脑文化,它的用意,是迫使新进人才接受一个“冷冻期”,没冻死的继续用,冻死的就只好放弃。
  
  以平衡利益这点来说,这些发展中的企业为了“求才”,往往会开出高于公司薪酬制度的薪酬来吸引人才。猎头公司的人都知道,一般这样的企业,“价格都是可以谈的”。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是老板相中的人,公司原本有的薪酬制度就可以放在一边。老板也有老板的考虑,如果不打破旧有薪酬体系,新的人才就进不来;但如果为了迁就新人,把旧的薪酬水平全部抬高,这样就更犯不着,一则成本增加太多,二则,“老”人也未必就值这个钱。
  
  很少有老板敢于把人力资源的系统都全部清洗一遍的,这样做着实没有太大的把握。再说新人究竟能不能与旧有体系融合,也还不知道。所以,“空杯心态”就成了这样的一种折衷文化。新人你可以进来,也可以拿得多,但是要先低头,要去和老人打成一片——所谓“融合”。老板们自然也有自己的解释:公司还是有自己成功的地方的嘛,要“先放下十八般武艺”去再学习与改造。
  
  问题在于这样的空杯心态,实在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好比让诸葛亮放弃军师的位置,去做个低级参谋,尽管拿着高薪,却毫无指挥千军万马的权力,他纵算有凤雏与卧龙之才,恐怕也只能是困龙了。所以,恐怕高喊着“空杯心态”的企业,它的话语暗喻着的就是你必须懂得如何活下来,同时,你还得是拔了毛的凤雏和去了爪的卧龙。
  
  等你这去了爪的卧龙成了泥鳅的时候,就算是磨合的差不多了。但问题是,老板得到的是什么了呢?这泥鳅还变得回卧龙吗?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企业文化追求:企业与员工价值共享

下一篇:企业信仰的三个层次与四个问题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