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经销商公司陷入了一个用人怪圈:面试新人时热热闹闹,而过一段时间,经过千挑万选来的新员工却所剩寥寥无几。为了补充新鲜血液,再次展开新一轮的招聘,但结果仍旧如此,一轮接一轮,大半年过去了,公司里仍然还是新面孔。
每次招聘,经销商都是认认真真,再忙也会腾出时间来,亲自把关。之后从老板到部门经理轮番上阵,给员工进行系统培训,但这似乎并没有挽留住新人匆匆离去的脚步。对此,经销商很是疑惑:为何人才难寻?为何新人总是离开?
疑惑:为何人才难寻?
据统计,现在有45%的经销商公司找不到合适的人材,有50%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么为什么出现这种错位呢?为何人材难求?
首先是对人才定义不同。对于每一个应聘者都认为是自己是人才,尤其是一些名校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名牌产品”。但事实是“名牌产品”不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来的;而经销商老板对人才有自己的定义,他们需要的不是“名牌产品”,而是最适合的那个人,是能尽快给带来利润的那个人。这种认识的不同,是导致经销商无法找到人才的根本原因。
其次,有些经销商在招聘时,许诺得比较好,但在招聘之后往往不能兑现当初的许诺。比如在招聘时承诺的工资是每个月是3000元,而招聘后告诉新员工,基本工资只有600元,要拿到3000元要在提成比较高的情况下,一般需要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前途和“钱途”是在一定的时间前提下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人有一种受骗的感觉,另外在很少人为未知的“钱途”而留下来。当然站在经销商老板的角度考虑,“你做多少事,给你多少钱”,这是没有错的,因为老板要的是员工在利润上的回馈,而不是建立一个新人培养基地。但对于员工来说,考虑的是“你给多少钱,我给你做多少事情”。对于新员工来说,更看重公司现在能给他提供什么,而不是未来能给他提供什么。因为这时候的新人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生存是其当前考虑的最大问题。如果连新员工的生存问题都不能保证,那么又怎么能让他留下来呢?
再次,经销商在招聘的时候,有两心态:一种是宁缺勿滥,对新人要求高,比如有几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超强的操作能力等等,在这种招聘“完人”的要求下,让应聘者望而却步;一种是“广招薄收”,收了上百份简历,然后进行筛选,往往是一百多人,剩下几个人,但最后这几个人也很难留下,因为在百人中胜出的新人,更加重了自己的“精英”心态,但现实是在经销商眼里任何“精英”都是“木料”,只有经过考验,融入公司文化中,才能称之为材。巨大的失落感,最终促使这些“精英”离开。
疑惑:为何新人总是离开?
现在很多经销商公司都为新人提供了良好的办公环境、完善的培训计划,但最后新人还是留不下,那么这些新人到底在想什么呢?
“我到一家卖啤酒的经销商公司去应聘销售人员,我所理解的销售人员就是负责和客户进行谈判。而应聘成功之后,我被派去给酒店送酒,没想到还要帮酒店卸货。一天下来,累得我浑身疼。我是正规营销专业毕业的,我喜欢在营销一线进行拼杀,这种活儿体现不了我的价值,这和我预期的心里落差太大了,因此我选择了离开”,刚从某大学营销专业毕业的小王说。
“进入试用期后,每天没什么事,我只是看看公司内刊,没有告诉我该干什么,作为新人,我也不好意思问。实际上,我很希望有人告诉我明天我要做什么。好不容易熬了一个月,除了培训外,依然没有事情做。我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希望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我想,这样的环境不适合我,我不想再浪费时间了,于是就离开了”,到一家经销商公司做了一个多月依然无法确定自己要做什么的小张,最后选择了离开。
“以前我在一家果汁企业做区域经理,后来这家企业市场情况不是很好,我就到了一家很有实力的经销商公司去,我想自己是区域经理的身份,到了经销商公司那里怎么也得被高看一眼。没成想,我到了那里成了一名新人。我一个三十多岁的人还要和一群刚毕业的学生一起进行军训,感觉很别扭,好不容易军训完了,安排我做一名业务员,我想做就做吧,反正我熟悉业务,上手快。但是那个管我的业务经理很是草包,市场操作水平很差,我给他提了点建议,他也没有采纳,并且我发现在这个公司拉帮结派现象很普遍,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什么晋升了空间,干了两个月之后,我就离开了”,看不到未来的小赵打了个辞职报告就离开了。
小王、小张、小赵在短期内离职很有代表性:心里落差大、看不到未来。 解惑:如何管理新人?
实际上新人在短期内离职,也给经销商带来很大的损失:不仅付出了大把的时间和成本,还没有达到引进新鲜血液的目的。为了解决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我们总结了几位经销商老板的观点,他们从不同方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观点一:面试从收简历开始。很多新人留不住,我认为是没有把好招聘关。实际上招聘也是一个考察的过程,但是我们却经常忽略这个细节,往往是派个工作人员,然后收一推简历,之后通知面试。按这样的程序下来,往往招到的人不符合公司的要求。我们很重视收简历这过程。首先在招聘企业上,我们以表格的形式,把对岗位的要求进行详细的描述,而不是笼统的用“责任心强,有团队意识”来概括。此外在填招聘表时,我们会问应聘者一些问题,这也是个考察的过程,此外应聘者填表的态度也能反映出他是否很看重这份工作。因此,我们的面试从收简历时已经开始了,这样筛选下来的应聘者,留下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观点二:不能集中培训。我们招了一批但总是留不下,第二批接着招,但留下的也不多,这样循环下来,公司总是新面孔。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希望能带给朋友一些启示。那就是在新人招聘进来之后,不要集中培训。为什么呢?因为在招聘进来的员工背景、经历都不一样,但大家的立场是一致的:都是打工者。可以说,无论什么时候,大家都认为老板和员工永远是对立的,尽管我不这么认为。这样,某些新员工对公司不满的言行,很可能会影响其他人。因此在培训过程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是单人培训的方式,虽然时间成本很高,但效果却很明显。因为单人培训,不但能把公司的情况给他做详细介绍,还能和他进行思想沟通,这样还有一个效果是,在大家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第二个参加培训的人以为第一个已经培训完上岗的是老员工,以此类推下去,新员工之间多了一种学习的气氛,少了一种相互污染的可能。
观点三:把试用期变成使用期。一般企业试用期是三个月,这三个月对于留住新人来说,至关重要。企业要在这三个月中考察新人是否适合,新人也在这三个月中了解企业。一般来说,企业在这三个月中不会安排新人做实质性的工作。在第一个月,新人的积极性最高,愿意尽快进入角色。而企业往往在第一个月安排员工培训。这样新员工的热情还有所降低,但还是想看看情况的,第二个月如果还没有工作安排,一般新员工就有些烦躁了,加上听到老员工一些对公司不利言论的影响,时间再长一些,新员工耐心彻底丧失了。我们公司的试用期也是三个月,但是在这三个月中,我们在安排培训的同时,安排新员工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对他们的基础性工作,我们也进行考核,发放奖金,而不是只给基本工资,这样让新员工看到了希望。
观点四:多做辅导,少做督促。我认为,“管理”是可以分开解释的,即:管和理。“管”是权力,用之去督导一件事;而“理”是责任,负责去理顺一件事,管理者不仅仅只是做到身先士卒干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指导下属如何完成工作。”《尚书》中有一句话:“作之君,作之师”,意即“一个管理者,不但要作为一位领导(君)督促您的下属,同时,更要像一位老师一样去教导、协助其下属如何完成工作所赋予的责任。而目前很多企业管理现状是督促做得多,辅导做得少。
一个新来的业务员去跟客户谈判,回来后愁眉苦脸。一问原因,原来是他在向客户推荐泸州老窖头曲时,对方对产品的价格、包装提出异议,他再三努力也没能达成共识,合作意向自然也就没能达成。了解这些后,我告诉他,客户提出了异议,就表示他对你的产品感兴趣,否则他不会在包装、价格上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我直接带着这位业务员,再次拜访经销商。我从泸州老窖的品牌知名度、产品特性、价格特点以及销售环境作为切入点,与对方进行充分沟通,并在达成意向的基础上及时向对方提出量的要求,帮助对方分析所在区域市场的形势,使对方建立对推荐品牌产品的信心。这个业务员一直跟在我身边,看到我们交流由僵持到缓和,再到达成一致、签订协议的全过程。后来这个业务员成了我们公司的业务骨干。
观点五:给新人分分类。我认为要想留住新人,最重要的是要人尽其才,那么怎么知道他们适不适合呢?这就要给新人分分类。一般来说,新人参加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目的:1.当一份职业来做。2.养家糊口。3.过渡。比如大学刚毕业;刚下岗;退伍尚未安置4.作为跳板。那么怎么来确定新人属于哪一类型呢?我们主要通过谈话、制表、观察、谈话这几个过程。谈话主要是和员工聊聊天,让员工谈谈自己的在这里工作的设想和打算,谈话要涉及到以下内容:1.想得到什么(一份稳定的工作?通往厂家跳板?个人能力的发挥?自己从事独立商业活动的学习?2.在这做多久(当然,出于安全考虑,员工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个回答的水分较大,只能做参考使用)3.自己感觉在那些方面的工作较为熟练,很有兴趣,那些方面的工作较为生疏,或者压根提不起来兴趣。4.现在最想了解什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员工回答,也就基本也就能明确出来员工的类型,之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员工制定表格,随后派专人进行跟踪,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规划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