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西门子家用电器的高管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抱怨。这些质疑和抱怨来自于西门子的经销商和企业员工,而质疑和抱怨的中心内容却只有一个:吃不饱。
经销商质疑的理由很简单:“我预付了货款,为什么迟迟拿不到货?”员工抱怨的理由更简单:“没有足够的货,我们如何向已经付款的经销商交待?”
在这些质疑和抱怨的背后,隐藏着的秘密是:西门子的家电产品供不应求。
供不应求,并不是西门子2008年才有的现象。
“市场饥饿疗法”
中国电冰箱技术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91年以前的简单制冷阶段、1992~1998年的无氟环保阶段和1999年至今的电脑保鲜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群雄并起的时代,全国有几十家冰箱生产厂家,经过多年厮杀与淘汰,发展成十余家较大的品牌,占据了约85%的市场份额,这些品牌包括广东万宝、容声,上海上菱、双鹿,安徽扬子、美菱,湖南中意和青岛海尔等。
第二个阶段以河南新飞的异军突起为标志。新飞冰箱从1992年起,依靠无氟环保的定位诉求和中央电视台“广告做得好,没有新飞冰箱好”的重金投入,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成为技术更新过程中的最大赢家。这期间,万宝、上菱、双鹿退出竞争,消失殆尽;扬子、中意日渐艰难,分别被西门子和伊莱克斯收购;冰箱业“容声、海尔、美菱、新飞”的四大家族阵容开始形成。
第三个阶段的开始则以西门子电脑保鲜冰箱的诞生为标志。
西门子电脑保鲜冰箱的上市,很快得到了中高端消费者的认可;成长型品牌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回报,又较快地俘虏了经销商的“芳心”,受到了经销商的追捧。
1999年5月份,西门子最畅销的几款电脑冰箱开始供不应求。6月份,工厂改变原有的生产计划,加大生产量,紧张的供货需求仍然得不到缓解,却反而更加紧张了。各地订单和预付款雪片般飞来,压得工厂喘不过气。为缓解这种日趋紧张的供需矛盾,7月份,西门子宣布,部分电脑冰箱涨价,涨幅在150~200元不等。以当时最畅销的KK23E00冰箱为例:这款容量为226升的白色双门冰箱,采用大冷藏小冷冻设计,市场售价3400元,本来就高于其他品牌同容积冰箱约700元,这一次更是涨价至3580元。1999年底,西门子再次宣布,对部分电脑冰箱提高供应价格以缓解需求,调整幅度120~200元不等。而KK23E00冰箱再一次被调高150元。
一时间,西门子家电被终端的消费者和流通领域的经销商所共同追逐,即使价格不断攀升,消费者的热情也丝毫不减,经销商也更加如鱼得水。
这种短期的市场供应短缺行为,往往被外界误认为是企业故意之举。有人从营销学的角度称之为“市场饥饿疗法”,认为这是工厂故意压缩生产规模,刻意造成市场紧缺,以调整市场的某些缺陷。
但理论上的“市场饥饿疗法”,在市场经济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起码当初的西门子并非故意为之。
实际上,当年造成这种市场短缺的真正因素只有两个:第一,1999年初,西门子的土耳其工厂不慎失火,大火烧毁了大半的厂房和生产线,远在德国的决策者为了救急,匆忙决定将刚刚投放中国工厂并已安装完毕的冰箱生产流水线,紧急拆卸后打包装船运往欧洲,直接导致了中国市场生产能力的下降;第二,西门子内部对中国冰箱市场前景预测出现偏差,对西门子冰箱的异军突起估计不足。
阴差阳错,一次不可控力造成的市场短缺,却使西门子找到了一条“计划经济”的康庄大道。
计划经济
1999年的“市场饥饿疗法”使西门子家电尝到了“计划经济”的甜头。
由于冰箱工厂产能限制和对市场预测的偏颇,1999年的6~8月间,全国范围内西门子出现了大面积的货源紧张,许多经销商预付款一个月仍然不能拿到自己需要的货源。1999年,从南京出来巡视市场的各级西门子领导,都会面对经销商的投诉,投诉的理由只有一个——缺货。经销商即使是预付货款,仍然要排队等候货源。
被人投诉心中却充满了喜悦,是那时西门子领导人心态的最真实写照。这是西门子进入中国将近五年来,所受到的最高礼遇。而此时,西门子的领导们总是带着外交官般的职业微笑,从容面对那些投诉,说出一些“多卖些其他型号”、“感谢支持”之类的外交辞令。
此后,西门子的“计划经济”经历多年的经验积累,不但运用得更为得心应手,而且还摸准了市场的脉搏,真正做到收放自如。西门子的“计划经济”,大有欲罢不能之势。
2005年1月,西门子家电产品平均涨价3%~5%,涨价的产品主要集中在70%~80%的冰箱、洗衣机和小家电上,特别是一些进口零配件较多的产品,涨价幅度略高。当年的背景是:家电企业2004年10月的原材料采购价与2003年同期相比,钢材涨了70%,塑材涨了73.9%,铜材每吨也涨了1600元。西门子家电对外宣传涨价的原因正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攀升。
而当时家电行业专家分析:“由于家电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以及原材料运输费用的增加,家电成本确实随之提高,但各大家电厂商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消化增加的成本。此次西门子家电率先跳出涨价,印证了此前业界对西门子家电‘做强没做大’的评价,如果连3%~5%的成本压力都抗不住,说明在中国市场是没有竞争力的。”
确实,当年的海尔、夏普等家电厂商并无涨价举措。然而西门子家电涨价的根本原因,却隐藏在这些专家的视野之外:每年30%的销量递增速度,使得西门子家电并没有跟上市场需求节奏的“产能瓶颈”更加突出。市场上西门子家电再次出现供不应求,西门子再次“迫不得已”采取价格杠杆来调节市场需求。
此后的几年,每年的1月份,在国产电器趁新年促销而降价之风大行其道的时刻,基本都可以找到西门子高竖涨价大旗独领风骚的身影。
2007年,简单的价格调整,已经不能满足西门子家电“计划经济”的调节需要。
从4月份起,根据当月生产计划,结合全国各区域的2007年度任务比例,西门子家电南京总部严格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对生产计划进行统一分配,以维护各区域之间的货源平衡。当然,由于地域差异,试销不对路的货源各区域之间可以自由调换,总部不再干涉。
2008年1月,西门子家电再次率先祭出涨价大旗。早在元旦档期,西门子就打响了新年家电类产品涨价的“第一枪”,西门子在卖场内的家电产品全线提价5%~10%。而在2007年CPI指数飞涨的大环境下,西门子家电对外公布的涨价理由是:涨价行为源于原材料、运输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综合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压力。
其实2007年11月底,就已有不少外资品牌放出了要涨价的风声,只不过西门子的动作比较直接而已。国美电器北京总经理阎小兵则认为:“与西门子等高端品牌相比,并非所有品牌和产品都有涨价的勇气和资本。”毕竟西门子的目标定位是中高端人群,价格因素对这类消费者而言不是敏感因素。因此,西门子家电虽然涨得最快、最猛,但是受到消费市场的关注也最多,品牌认同度最高。
2007年12月、2008年1月的冰箱产品关注指数排行榜对比
2007年12月2008年1月
排名产品名称关注指数排名产品名称关注指数
1海尔BCD-196F80431西门子KK20V71TI4879
2西门子KK20V71TI39632海尔BCD-215KADZ3560
3海尔BCD-215KADZ29193西门子KK22F68TI2076
4海尔BCD-195KCZV22904西门子KK20V60TI1779
5西门子KK22F68TI20055新飞BCD-178CH1471
6新飞BCD-213KA19246海尔BCD-258WNN1457
7海尔BCD-168K/A(SL)15207新飞BCD-208CH1454
8容声BCD-181D14798西门子KK19V71TI1275
9西门子KK20V60TI14509海尔BCD-212DC1212
10海尔BCD-258WNN142710西门子KA56NV10TI1164
数据来源:ZKC(ZOL调开中心)时间:2008.2
受冰箱涨价消息的影响,2008年1月,冰箱产品关注指数排行榜变化很大。西门子多款产品上榜,成为本月最大的赢家。
西门子家电这份得意的答卷,质量与品牌贡献自然居功至伟,然而大幅涨价的背后,依然隐藏着西门子家电因产能窘困而实行“计划经济”调节的身影。
那么,大家不禁要问:“难道西门子是傻子?这么多年产能存在瓶颈都不知道扩大产能?西门子如果依靠市场需求来带动规模效应,岂不是能够实现更快的发展?”
塔尖上的舞蹈
事实上,对西门子而言,“计划经济”实属应对货源紧缺的无奈之举。在机械制造领域,西门子坚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因此,他拒绝采用OEM的方式扩大产能(电热水器除外),也是造成“货源紧缺”的原因之一。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西门子,一方面竭力挖掘工厂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依然放弃“规模效益”的路线,拒绝OEM。相反西门子还花费3亿元上马“对开门”冰箱生产线,试图将品牌定位拉得更高。
对自己品牌的定位和认知,西门子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坚守于此。为此,西门子甚至不惜丢掉眼前的市场,“拒绝来自低端市场的诱惑。”
西门子的经销商曾经认为,西门子冰箱、洗衣机已经得到高端消费群体的认可,大家希望西门子能借机推出中低档价廉物美的产品,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然而,西门子却直言不讳,西门子将继续遵循既定的产品策略和高端市场定位,短期内不会生产2000元以下的冰箱或3000元以下的洗衣机。
从2001年起,西门子家电开始启用“开宝马、坐奔驰,家用电器西门子”的广告语。这一广告语曾经遭到奥美、李奥贝拉、精信等西门子广告代理公司的异议。
单纯从营销理念的角度看,反对的理由似乎很充分。西门子品牌历史已有150多年,代表着科技和创新。即使在家电领域,西门子因为其产品科技含量高、工艺精良,仍然被消费者视为尊贵商品。因此,他的广告语完全没有必要借助于别的任何品牌来抬高自己,他的定位应该是独立的、清晰的。
但是,西门子坚持自己的观点。西门子的广告语所表现的是欧洲人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涉及西门子的广告定位。因为在德国,甚至在欧洲大陆,“开宝马、坐奔驰,家用电器西门子”代表了一种生活观念,代表了一个高质量、高要求的消费群体需求。
不“唯专家马首是瞻”,是西门子营销推广得以成功的基础,也是西门子自信的表现。而西门子在高端市场定位不仅为其带来了消费者的坚定支持,更使自己成为家电领域综合获利能力最强的品牌。
在海尔、TCL向国际化迈进的时候,在格力、联想于国外设厂的时候,在中国人最引以为傲,认为最有可能诞生世界品牌的中国家用电器领域,西门子的“中国之旅”依然能走得如此矫健、如此从容。
这个世界上,机会永远存在。即使在那些“夕阳产业”,成功的机会仍然层出不穷。西门子在中国家电领域的成功,应该引起中国企业的觉醒和沉思。对许多企业而言,速度慢一点不要紧,过快导致跌倒可能再也不能爬起;少赢一次不要紧,多输一次可能就要倾家荡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不经意间实施“计划经济”的西门子,也许更有让人思考的价值。
战略之忧
塔尖上的舞蹈固然美丽迷人,但毕竟曲高和寡。表面风光的西门子,虽然步履轻盈、神情自若,但依然要面对“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和无奈。
高端定位和市场规模,就像鱼和熊掌一直困扰着西门子。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影响力,就不能获得行业话语权。由省会城市到地级市,由县级市再到农村,西门子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呈逐级递减态势。
在中国许多县级城镇和广大农村市场,消费者对西门子品牌的认知几乎为零。
金字塔消费理念在西门子身上进一步得到验证。“塔尖上舞蹈”的广告策略,在迎来高端消费群体的同时,也使得西门子的市场规模受到限制。与规模太小相陪伴的是: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行业话语权较轻。
西门子显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2000年,西门子曾经在中国试水空调项目:与上海日立合作,OEM生产西门子空调。当时,西门子的介入,曾经引起空调行业的骚动,也吸引了许多媒体的关注。
然而那个时期,经过巨额亏损,刚刚开始盈利的西门子,对中国的空调新项目前景持怀疑态度,以及西门子与日立在全球范围的合作遇到一些干扰,加上中国空调市场无序化竞争形势的加剧,西门子最终停止了进军中国空调行业的前进步伐。
正因为如此,西门子也错失了在中国家电行业获取更大话语权的机会。
所以,西门子在中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和成绩,但除了行业人士仍然不为外界所熟知。这固然跟跨国公司一贯的低调行事风格有关,但根本的原因则是规模太小,话语权较轻。
也许,西门子从来没有在中国市场雄霸江湖、执行业牛耳的野心。但是,从一个企业战略发展的眼光来看,西门子若想稳居江湖座次,继续赢得江湖各大门派的尊重,必须在多品牌、多项目、多级市场等方面有所动作。
战略规划的水平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组织智商。一个企业,只有把战略发展方向明确了,把实现目标的计划写清楚了,企业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未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