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生物界的达尔文式进化,网络这个不断Up的媒体新势力也正引发着传媒界波澜壮阔的变革与演进,开启了混乱的传媒大世代。变革是一次灾难,但更是一次机会。有的物种会灰飞烟灭,有的却借机称霸。同样因为网络的到来,某些营销金科玉律或许难以再显神通,而也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品牌莫名其妙的火了起来。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它们的差异?生物界的达尔文主义告诉我们“适者生存”,营销界宣告亦是如此。想完成数字营销的“完美进化”,首先得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网络这位青春年少的小弟,自从诞生以来就以雷霆万钧之势开疆阔土,改变着传媒帝国的版图格局。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信息费用的下调,网络覆盖率不断增加。2007年全球消费者花费了24%的时间在数字媒体上(中国为20%),毫无疑问,这个比重依然将持续增长。同时,新颖的数字媒体形式仍将不断涌现,类似广播、电视、户外广告这些传统媒体也都在走向数字化,未来必将是数字的世界。媒体格局的变化,也将牵动营销的“风暴中心”位移。然而观测全球市场状况,通过互联网渗透率和数字营销占整体营销的比例对比,就能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市场对于互联网的信心不足,我们称之为“信心鸿沟”。据上文所述,2007年全球消费者花费24%的时间在数字媒体上,但行销人员仅仅为数字媒体分配了8%的预算:行销人员远远没能跟上消费者变化的步伐,落后约三分之二的比例。数字营销的潜能需要更完全的释放,否则无疑将是巨大的浪费。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内容具有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稀缺价值,媒体用优质内容作为交换筹码,来购买受众的“眼睛和耳朵”:即媒体以低于成本价格甚至免费向受众提供“传播内容”,但用户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对广告的注意力”。然后媒介将受众“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主。这所谓的“二次售卖理论”就是支撑传统传媒业的“潜规则”。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媒介之中的供求关系发生了180度的变化:内容不再稀有而且泛滥;受众注意力成为稀缺商品。同时网络赋予用户一只掌控内容生杀大权的鼠标。二次售卖理论的“潜规则”已不能完全适用,受众不再愿意也不需要靠注意力交换来获取内容。品牌要想同用户沟通,必须抛开抢占媒体后就可向受众疯狂“Push”的传统思路,学会用包有“诱惑力”糖衣的信息“勾引”受众,讨得用户的欢喜和许可。用郭德刚的话说,就是“你们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还是愿意听啊”,绝不能强求。
由于数字媒体的特性,消费者对媒体的使用方式以及他们接受信息、进行购买决策的过程也正在改变。先分享一个真实有趣的例子。奥美互动全球CEO布莱恩是位吉他爱好者,他以往购买吉他的过程是:翻阅《吉他英雄》杂志找到心仪款式,到乐器商店挑选、试弹、购买。但从去年他购买吉他时情况有了变化:他还是从《吉他英雄》发现了一款吉他;但之后他就通过吉制造商网站、第三方评估网站等搜集这款吉他的相关信息;他还通过交互式在线吉他“试弹”,最后才到乐器店购买。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教堂式”,信息自上而下单项传播。而2.0数字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集市式”。草根消费者有了强烈的“觉醒意识”和属于自己的“耳朵”、“嘴巴”:他们能主动的多方收集信息,甚至生产并传播内容。
这些消费者正形成巨大长尾,强力的影响乃至左右他人。面对“起义的长尾”,传统说教式营销传播显然不再适用。
有的人还没有意识营销界环境变化的来临,有的人还天真地以为变革尘埃落定之后,就能回到过去。安于现状是暗藏于人类内心最原始的惰性,这可以理解。但面对变化,唯一的解药就是“随机应变”,适者生存才是永恒的真理。否则无论多么强大,都终将被规律的车轮碾平,不信,可以想想统治陆地多年的霸王—恐龙白垩纪晚期的结局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