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项目管理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某IT项目建设有感

2016/5/29 10:44: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该文是针对单位内部一个自主开发的IT项目的,项目中实施实践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总结和改进,仅以此文作为项目工作的一个分析,也是个人的一个项目工作总结。欢迎大伙参与讨论

  该文是针对单位内部一个自主开发的IT项目的,项目中实施实践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总结和改进,仅以此文作为项目工作的一个分析,也是个人的一个项目工作总结。欢迎大伙参与讨论! 

  项目将近尾声,风风雨雨,一波三折,项目建设工作一路走来,沁透着每一位成员的辛勤汗水。项目达成目标,成功上线,是对每一位工作者的最大奖励。在我们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有必要对项目中的得与失作以总结,以期在新的工作中调整思路,改进管理,提高效率。 

  薪资项目的建设时间,不可谓不长,06年年底启动,07年5.1上线;投入人力也不可谓不多,期初的两人,末期达到四人。项目产出和项目投入存在较大的出入,细细分析,除过一些客观环境因素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自身也存在不少缺陷。 

  首先,是项目的组织工作,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无明确的项目组,成型的项目组织仅在IT部门内部,IT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沟通不畅,项目建设出现多次停滞和突变。 

  第二,系统的建设缺乏有效规划,系统建设初期,急于动手开发,造成项目建设抓点丢面,得不偿失。 

  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执行计划,凡事预则立,必须有个可执行的计划来引导项目的前进。一个好的计划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根据项目的发展随时调整补充。 

  第四,项目管理的控制力有待加强,项目工作要顺利推进,项目组的控制力必须体现。 

  第五,效率问题,效率是一个项目的生命。  

  下面将对上述的五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的同时,探讨适宜的改进办法。其中可能存在片面的经验之谈,不求事事言正,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和大家一起探讨。 

  1、项目组织 

  一个项目建设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认为抽象来讲就是资源、目标、时间三大主题。 

  一个良好的、和目标相匹的项目组就是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项目成功的基石,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个好的项目组应具备的基本特征,首先就是需要对项目工作具备绝对的支配权,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分析一下当前项目: 

  这个项目是个典型的配合业务管理创新的IT项目,此类项目重点就是业务模型的确立,这将决定IT系统建设的方向。基于建设最终目标,我们换个角度,跳出单纯的IT系统建设,在业务员薪酬体系改革的这个目标下,整个项目的推进,涉及业务模型的确立、规章制度的制定、政策的宣导,以及相应系统的建设等等工作,IT系统建设只是达成目标的技术保障。 

  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公司部门组织特点,项目的管理责任落在IT部门并不合适,IT部门并不具备足够的支配权,这也基本可以为系统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停滞、突变等情况找到病根。 
结合以往的项目经验,推荐两种组织模式,这在我个人以往的项目实践中得到检验,能够有效帮助规避上面的问题: 

  第一种模式:项目经理&开发经理 分立制 

  根据此类项目的特点,跳出单纯的IT系统建设的范畴,从最终目标出发,建议设立跨部门的大项目组,由相关业务负责人担任项目经理一职,IT部门委派开发经理。 

  开发经理的工作职权由项目经理委派,开发经理核心工作承担项目中的技术服务工作,例如:负责筹建开发团队,负责开发团队的日常管理,负责系统开发的进程,保障系统的质量等等。开发经理向项目经理汇报工作。 

  项目组其他成员按照业务相关性从各个相关部门抽调,项目制本身的灵活性,所有项目成员都可以根据项目工作的需要,决定是全职投入还是部分投入。 

  这种组织模式是基于责、权、利平衡的原则,比较纯粹的一种方式,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推荐采用此种方式。 

  第二种模式:项目总监制 

  此种模式在IT部门内部建立项目组织后,可以再设立项目总监一职。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筹划、协调、分配任务、考核等项目执行中的日常工作,项目经理对项目总监负责,负责向项目总监汇报项目进展、变更等重大事项;项目总监对项目整体负责,负责项目的进程以及目标的实现。 


  在当前的背景下,项目总监适合由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这样可充分利用总监的协调、控制力量促进项目实施有效推进。需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下,对项目经理的担任者需承担较大的协调压力。 

  2、规划 


  前面提到项目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目标”,在系统建设中的规划工作就是确立目标的过程,此项工作在一个项目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决定了项目组“做正确的事情”,这属于项目中战略性的工作(这样的定性一点都不夸张)。 

  结合项目情况,纠正两个误区: 

  误区1:业务部门的要求已经明确了,也就是项目的建设目标,没有必要再作规划 

  针对这个误解,首先来解释系统开发项目中作规划是作什么?开发项目中的规划工作是规划未来系统的蓝图,通俗的讲就是系统完成后应是什么样的。业务部门提供的需求是业务模型,是系统建设的终极目标,但绝对无法构成系统的蓝图,这也就是软件工程中提到业务需求需转化为系统需求的意义。这个差异是因业务人员的知识背景和IT人员的知识构成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存在的情况下,将需求进行转换的必要就永远存在。 

  对此,做个比喻似乎更容易理解,假设某客户想建一套别墅,但他不是建筑专家,仅能就普通人能感受到的一些感官的、想象的元素提出要求,例如:

a、要建一栋别墅; 

  b、要满足最多10个人的居住,要有足够的生活空间; 

  c、希望主要的房间例如客厅、卧室,采光、通风良好,给人阳光、明亮的感觉; 

  d、希望有户外活动空间,满足日常健身、朋友聚会的需要; 

  <就假设上面几点要求>  

  开发商承接此项工程后,有必要根据客户的要求推出几个建设方案,就房屋的造型、布局、功能区域划分、装修风格、工程造价概算等内容向客户做出规划设计。仅此,客户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他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别墅,他也才能真正的做出判断和取舍,也才能保证最终建成的房屋是他想要的。如果没有这个规划沟通的过程,开发商直接就开始建设,恐怕客户最终得到的要么是惊喜、要么是诧异,有必要为50%概率的惊喜进行冒险吗?! 

  规划的好处还将确定和用户沟通的一个基础,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可以在一个共通的环境下讨论问题。 

  误区2:项目工作时间紧,项目建设也不复杂,投入精力做规划必要性不大 

  这对这样的看法,我想明确了对系统规划的认识后,应该就消除了。系统规划工作是保证项目“做正确的事情”,是项目建设的目标。纠正认识后,剩下的也就仅是“怎样规划?”这样的方法问题了。 

  这里再简单对规划的方法多言几句,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发展至今,面向对象方法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建议还是准循其思路展开规划工作,但也要说明一下,面向对象不要狭隘的局限在就是采用用例、流程图、状态图这样的方法上,更不是使用Rose等工具。根据我参与项目实施的经验,将我们分析需求、规划系统的方法归纳一下。 

  首先对待业务需求,我们将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业务模型(流程)、功能性需求、系统性需求。 

  基础业务模型:归纳整理业务处理流程,最好是完整的业务处理流程,明确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输入与输出,明确相应的操作涉众。(注:这个思路其实和国外倡导的用例分析是相同的,用例分析的核心也就是挖掘业务流程) 

  功能性需求:对数据、算法、报表等功能都属于此类需求,功能性需求是和业务流程伴生的,通过流程发掘功能需求,功能需要又是对流程的完善。 

  系统性需求:也即技术性的要求,例如对系统性能、安全有影响的需求,比如业务员的数量。 


  将需求分为三个层次目的就是为了规划的方便,首先基于业务模型归纳的业务流程,提炼核心业务对象;第二步,基于业务模型的流程,归纳未来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单元,基于功能单元映射业务流程总结相应的操作流程(注意:这里的操作流程仅需明确到功能单元,避免具体到增、删、改这样的无确切业务意义的操作);第三步,结合功能性需求、系统性需求,修正规划。这是一个操作性比较强分析需求的思路。 

很多在时间上有误解的技术人员大多是因为觉得编写文档费时费力,这也是产生误解的一个原因。对此,强调一下,效率优先是项目的一大原则,这一点大家是一致的,上面阐述的是种分析的方法,并不要求必须按什么形式、编写什么文档,输出什么文档完全应由项目组结合实际确定。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考虑沟通的代价,长期来看,标准化是必要的。 

  3、计划 

  上面谈规划,讲到“规划是保证作正确的事情”,那么计划就是保证项目组“正确的做事情”的一个手段。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项目计划的制定对于整个项目推进来说无疑十分重要,好的计划应该注意如下的几个方面: 

  a、项目计划需完整。好的计划需照顾到项目工作的目标、资源、质量、时间、完成标志等要素,同时计划要覆盖到项目所有的工作; 

  b、项目计划需维护。计划应是变化的,一个可执行的计划一定是伴随着项目的推进逐步细化明确的。 

  c、计划是手段。抛弃一切为计划而作计划的作法,作计划的目的,在于辅助统筹工作、筹划资源、分配任务、效能考核、沟通协调。 

  当前项目的情况,可能并不在于没有认识到计划的重要性,而是没有坚持,束之高阁的计划没有意义。计划的维护是需要代价的,但这个代价和其收益相比微不足道,我认为一切涉及多人协作的项目都是需要做计划且要坚持的。同时需要保证计划的可执行性,必须根据阶段发展进行细化明确,明确到具体工作任务上。 

  另外,计划要覆盖全面,项目相关工作,不仅是开发工作,业务部门的配合工作都应该纳入计划中。 

  4、控制 
  项目执行中的控制力也是项目健康推进的关键因素,项目的控制力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团队的管理、时间的管理、成本的控制、风险的控制等等,在这里我想探讨的就是风险管理这一块内容。 

  某项工作之所以采用项目方式管理,就在于其本身的独特性,或者说任何项目的工作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变化的环境中必然带来大量的风险,风险就是“能够影响项目一个或多个目标的不确定性”,一个项目风险如果变成现实,就有可能影响到项目的进度,增加项目的成本,甚至使软件项目不能实现。 

  风险管理就是探讨如何去应对这些不确定性,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多年,提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也多种多样,但其中都贯穿着这样一个核心思想:识别风险 → 量化风险 → 计划风险 → 监控风险。这四者构成一个闭环的风险控制系统,识别风险是基础,通过有意识风险识别工作,达到提前识别风险,为后续的量化、应对风险打下基础。 

  当前项目的实施中,控制风险的力度太弱,项目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实在不小,其中表现比较明显的就是需求的风险:建设初期没有充分的开发并明确需求;在建设过程中急于开发,强行推广。此类风险多次对项目造成冲击,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导致项目进度一推再推,对此加强控制实有必要。 

  对付此类需求变更的风险,应对的策略就是加强沟通、风险前移、强化反馈。

加强沟通就是和需求的提供者最终用户、企业领导进行沟通,让其理解信息化是由开发需求、系统建设和持续改进三个阶段不断循环构成的,系统建设是基于既定的需求展开的。获得用户及企业高层的理解和支持,将有助于加深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理解:开发需求阶段需要明确需求的价值;系统建设阶段需要控制变更风险;在确定的范围、成本、进度和质量等目标的平衡和取舍下完成项目
  风险前移、强化反馈,目的在于将风险的影响尽量的推进到产生风险的环节,以期可以平抑风险。具体来讲就是将需求变更带来的影响及时直接的反馈给需求制定者,让其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一个通行的办法,也是需求管理中倡导的做法,需求的变更不可避免时,一定要对需求进行评估,明确影响范围,修订工作计划,拿出确切的数据反馈给用户,这样才能实现由用户对项目的范围、成本、进度和质量等目标进行平衡和取舍。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在时间上可以缓冲变更的冲击。 

  注:需求风险当前来讲毕竟是个过往的事情,在目前的状态下,后续需要控制系统应用无人管理的风险。 

  5、效率 

  效率是项目的生命,假设一下,一个支持奥运的项目到了开幕的时候尚未建设完成,它的后果会是怎样?很难想象! 
  一个项目组的工作效率涉及多个方面,沟通效率、工作效率、开发效率等等。提高效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经常性的、重复性的工作进行规范,将流程标准化,以便减少甚至消除交流的成本。 

  这里我并不打算针对当前项目去讨论效率问题,效率改进的长期价值在于部门建设上。 

  后记: 

  项目之后的赘言,目的不是去评价一个项目的功与过,希望大家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大到部门能力的建设甚至企业实力的强化,小到个人能力的提升,都可以通过总结、改进、再总结的过程得到提升。 

  先聊一下部门能力的建设,就我的了解,当前这个项目应该是公司自主开发的第一个项目,相应的开发团队也是逐步形成。我个人虽然直接涉足保险业时间不长,但对整个金融领域有着长久体验,比如银行、证券、信托、财务公司等形态的企业。整个金融行业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金融是个信息密集型的行业,在金融行业信息是可以直接创造价值的。信息密集化的特点造成了金融企业对信息化的高度依赖,这种依赖不是简单的对IT环境可靠性的依赖,而是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具备信息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是不可能依赖外部的。这个方面一个典型的成功例证就是招商银行,招商银行1987年在深圳成立,成立之初仅1亿资本金,36名员工的小银行,发展到今天,成为现在总资产近万亿,拥有500多个营业网点,并成功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在一次信息化的研讨会上,招行行长马蔚华坦言,招行的发展是信息化带来的革命,他要感谢IT。 

  金融企业对信息化的依赖性,直接讲也就是对企业的IT部门的建设提出的要求,粗略的讲,金融企业的IT部门仅具备维护、支持等服务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支撑企业发展的信息化创新能力,我相信这也必将是部门发展的一个广阔空间。 
  发展的空间有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发展了,IT项目的管理能力是其中必备的一项素质,工作流程的规划化、标准化,技术部门人员梯队建设、金融业务素质建设等等都是需要去建立的。 

  第二点,企业的发展。前面明确了信息化对保险企业的价值,那么企业如何建立运用信息化这把利器的能力呢?这个方面需要企业全员的参与,上至企业高层需要加深对信息化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下至普通员工需要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遵循规律办事,少些所谓的“特色”。在这个能力建设中,企业的IT部门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IT部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者,需要在日常的一点一滴的工作中正确地去影响每一个员工。 

  最后,个人的发展。每个热爱IT的、愿意投身金融行业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扩展空间。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密切性与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管理

下一篇:目标管理是这样做好的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