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项目管理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先项目经理,后CIO

2015/5/8 22:11: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项目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只要有清晰目标和起讫时间,并且不是重复性的工作任务,我们一般都可以称之为项目。事实上,还可以找到很多版本的更经典的定义。

  

项目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只要有清晰目标和起讫时间,并且不是重复性的工作任务,我们一般都可以称之为项目。事实上,还可以找到很多版本的更经典的定义。 

  如果从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信息化似乎是一个有始无终的项目,它被分解成许多阶段,承载着许多阶段性的目标。但它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因为不管如何预计,事实上我们对目标的认识仍有严重的偏差,这与我们的工业化和信息化都不很成熟有深层的关系。 

  那么,信息化到底算不算项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角度,信息化是单一的有明确目标的阶段性项目,诸如财务软件一期工程就属这类;而广义角度的项目,则指与企业如影相随的信息化事业。也正因为如此,企业CIO作为企业信息化事业的直接使命者,他必须首先是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甚至是一个优秀的项目负责人。 

  信息化项目不同于一般的项目,因此信息化项目的负责人也不同于一般项目的负责人。到底有何不同呢?首先要明确信息化项目与其他项目的区别。根据与一些CIO的交流和个人体验,笔者认为信息化项目具有下述几个显著特点。 
  信息化项目的特点 

  ■有始无终 

  企业产品有其寿命周期,基建工程有其明确的起讫时间和验收标准,市场开拓也可以非常清晰地对其阶段目标进行描述,唯有信息化项目是有始无终的。在企业管理中,只要有一项工作通过一套软件系统来运作(事实上从这个系统的立项开始)我们就宣布企业信息化开始了,然后就是永无止境的升级、维护、扩展和渗透等等。有时我们说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实际上除非企业停止运转,否则信息化就要一直进行下去。信息化事业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高速之旅。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入口进入,但进入以后的方向就只有一个——向前,向前,再向前。你可以张望,但不可以停顿;你可以适当调整速度,但是绝对不可以掉头,甚至根本没有可以安静地加油和休息的服务区。 

  这一特性使信息化项目只能分成一个个相对集中的任务段,而不能分为若干泾渭分明的孤立项目。如果哪个企业真的以为信息化项目是一个“交钥匙”工程,那它就“死”定了——因为从本质上看,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企业经济活动数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连续而有秩序的。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如果我们回溯信息化的历程,将会发现一个个分布得很有节律的里程碑。 

  ■高度继承 

  这一特性是由第一个特性决定的。数据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信息化工程启动之后,数据将一直累积。这就像人的经验一样,不可否定也不可割裂,信息化的不可逆转也体现在这里。当然这种继承不仅仅体现在数据上,还体现在系统的应用将越来越简单和高效。在持续继承的基础上,系统将引进、复制新的更贴近并且能更便利地满足需求的方式,让我们能更清晰地做好规划,以便于后续系统更好地与之前的系统进行继承与集成。 

  ■目标迁移 

  企业的产品虽然是相对范式的一个结构,但是与之相关的运营(表现为内部交易和外部交易的各种经济活动)却在不断变化。经济规律作用于日常经济活动是通过多种“变形”方式来体现的。许多时候,由商业智慧赋予其实际的融合与运作的规则。同时,信息化系统必须实时反映现实运行的活动。不管你进行了怎样的规划与设计,如果不支持这种适应,系统就肯定是不成功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信息化项目,必然会遇到不可回避的目标迁移现象,而这种迁移大部分是由业务流程的变化引起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源于人事变动、机构变化。需求的变化便引起了信息化阶段目标的变化。目标受制于现实还是超越现实,是很多项目经理深感困扰的原因所在。同时,目标不清晰的工作不算项目,只能算试验活动,而这恰恰也是与企业价值观相背离的。 

  ■多线程并行 
企业管理是复式的经济活动,不可能简单到只要按部就班就能进行。企业是有机体,依靠的是多部门、多岗位的细致协同,信息化需要将这些协同用一种相对固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具体的项目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在过渡期往往要在两个系统中行进,这通常是项目的危险期。如果企业组织处于复杂的多线程并行状态,如果控制点不便掌握,项目的进展将会异常缓慢或者失控,甚至危及企业组织。 

  此外,信息化项目还包括以下特性:蜕变特性,对原有的数据式系统进行改进和否定,同时也伴随着鲜明的权力结构调整;自成长特性,信息化有一套自主的规律,当然有许多并不为我们所认知;信息化项目许多时候还有一种“革命运动式”的特性,这种特性往往使其具有不可抑制的破坏性。 

  获取项目的主动权 

  如何取得项目的真正主动权?笔者认为CIO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是信息资源的规划。信息资源拥有特殊的虚拟特性、流转特性、经济特性,使其具备了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的一种新特性,构成了在企业经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基础,成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具有支配地位、最“廉价”的创新资源。按照国内资深IRP(信息资源规划)专家高复先教授的观点,“IRP是在管理咨询之后,软件开发之前的一项工作”。

 
  信息资源如果没有岗位串联和流程支持,是难以独立存在的,因此有必要仔细分析其中的依存关系,以及互动的甚至是网状的影响。实际上在复杂的业务流中,一个典型的数据流应该具备输入、处理、输出和贮存的过程。许多表面上并无二致的数据流事实上是为不同的业务流服务的,提取了其真正差别,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其运行规律,也必定为今后的维护、升级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第二,业务流程的规划。关于业务流程规划的讨论比较多,并一度成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主体,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权力系统的规划。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的权力系统,如何按照企业的意志协同业务流与权力部署的情况,是信息化项目实施之前必须切实考虑的问题,这与IRP同等重要。当然并不需要完全“屈从”于当前的权力系统,事实上,新流程将逐步产生对权力系统的深刻变革。由于领导者的权力意志与业务流程的科学性,我们可以很轻松地通过“边缘权力”实现业务流的畅通,然后再逐步向当前的“核心权力”逼近,使它们“就范”于统一的、科学的、以企业意志为主导的流程系统,从而建立一个新的权力体系。这是一个扁平、透明、自然生长的体系,当然也应该是自律、健康的体系。 

  如果对自己的企业没有充分的认识,肯定做不好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从而运筹的项目也将非常危险。 

  工夫在诗外 

  一在IT之外。对于信息化项目,我们经常会陷入“偏技术还是偏管理”的争论中,现实中显然是“依靠技术加强管理”的局面,二者并不是并列的。 

  二在管理之外。是不是重视管理,为管理服务就足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管理系统,老板们怀念创业期的简单管理与极至效率,但管理的麻烦并不仅仅在于幅度,更在于深度。因此,对于这种灵动的东西,进行多层面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这不是一般的培训所能全部替代的。我们需要很好的沟通,追求高层、中层、基层的上下同欲。事实上,这是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重大特色之一。笔者曾在一个杂志上就此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认为应该同时做好做事、做人与做秀这三件事——在你准备充分的时候,做秀可能是最迫切的,甚至是最重要的。 


  另外,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控制系统,即必须尊重狭义项目的基本规律。项目管理的终极就是时间管理——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何况信息化项目?如果能规避或者客观认识下述这些问题,一个科学的控制系统是容易建立的: 

  第一,项目开始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资源以及配置方式。 

  第二,选择了错误的人员。适合项目的不是那些时间最宽裕的人,而应该是最擅长完成这类任务的人。许多时候,我们在选择的时候,经常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和表现来取舍人力资源,并单纯地以为这样会更有效率。

第三,赋予项目参与成员的自由和时间过少。 

  第四,向来自其它领域的关键人物或决策者提供的信息不足。这些角色经常是企业里有实际支配能力的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的负责人。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一个合适的沟通机制。 

  第五,对来自企业的阻力估计过低。想一想,哪些人可能反对你的项目?制定一个让这些人站到你这边来的策略,是CIO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那些专业的技术问题可以让其他人去认真考虑。 
  第六,由于太过注重细节,而失去对时间的总体把握。有些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永远也无法实现他们的目标,因为在他们眼中总有一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你应该制定一个能够达到的质量标准,并确定好评判的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都必须严格遵照计划的时间,以保证你能够最终实现目标。很多CIO都非常渴望完美,很多时候技术人员会“创造性地、自作主张修改计划”,增加那些自己认为用户需要的功能,来获取狭隘的成就感,结果导致项目一拖再拖——许多时候,我们对项目的信心,就是因此而渐渐消失的。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西天取经与泛项目管理

下一篇:现代成本管理理念及其创新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