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一个人年满三十,意味着已从少年走向青年,并已告别青春时代的青涩;一个企业的30年也同样如此。有人说,现在到了总结中国管理模式的时候了。
“中国企业的管理经历了启蒙时期、制度创新时期、中西融合时期、接轨国际时期,现在进入中国管理模式的萌芽时期。”说这话的是金蝶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少春。从2006年年底开始,徐少春就一直在思考:中国的企业一定有自己优势的管理模式,如果把各行各业成功的管理实践总结出来,就会形成全球化的中国管理模式。
“今年恰是改革开放30年,企业已经到了需要总结和发现其管理规律的时候了,到了需要挖掘中国成功企业背后深层次的理论、文化、哲学因素的时候。”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胡新欣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作为长期进行企业管理研究的专家,胡认为,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六种力量的支持,这六种力量分别是企业家和企业实践、管理理论家、管理咨询机构、政府、民间社团和媒体。
2008年7月22日,来自国内重要商学院、管理研究社团组织的重量级人物召开了2008年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的第一次理事会议。大家达成共识,希望将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打造成中国企业界最权威的管理荣誉,并为中国管理模式的梳理和推广做出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表示:“在企业界做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的评选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成思危先生表示我们需要对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家进行鼓励,“我们要推动中国企业积极总结成功管理实践,让更多的企业分享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共同推动中国企业的管理进步”,徐少春这样阐述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设立的意义。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朱晓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陆正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等都分别发表了自己对于活动的建议。
谈到中国管理模式,很多人就会想到早前台湾学者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尽管曾的中国式管理强调的是中国文化,强调“务实”、“中庸”和“不执著”。而中国管理模式强调中国特色的哲理和文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尊重现代管理思想在中国企业的运用和成功企业实践的标杆影响力,即中国管理模式是中国伦理哲学和文化、现代管理思想和成功的中国管理实践的融合,它强调的是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造出崭新模式,同时也带来企业效益的过程和方法,是追求一种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的结合,可以为全世界企业所学习和借鉴。
一个不同声音的发出者是台湾的另一位管理学家石滋宜,他提出:“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美国式管理、欧洲式管理、日本式管理,或者是中国式管理,而只有成功的管理或失败的管理。”
其实,不仅在学术界,对管理模式的总结风潮在企业界也一直暗流涌动。企业中人、外围观察者不断试图总结联想模式、华为模式、海尔模式……人们希望从中看到一些可借鉴的、更适合中国企业的、规律性的管理经验。
也许在当前,对中国管理模式的定义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我们之前的更多总结更像是对管理方式的总结。而模式显然不是简单的实践,模式是具普遍意义、普遍规律的东西。中国管理模式也同样如此,这个模式应该能够解决一个企业普遍存在的大问题、体现一种民族文化。这显然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而这种寻找恰恰是这个奖项的意义所在。
第一次理事会议结束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的一个建议留下了许多思考空间。金碚说:“在中国除了一些知名企业外,很多行业都有一些隐形冠军,他们在宣传方面投入的资源不多,但这些企业赚的钱很多,管理得也很好,也许某一天会突然爆发,我们的活动更应该挖掘这样的企业,也许这些企业通过我们的活动就凸显出来了,这样我们活动的意义也就有了。”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