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美国大选,林肯只能坐着马车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如今,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奥巴马、希拉里、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
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
奥巴马,47岁的黑人偶像,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
在网络的强力推动下,奥巴马会成为“网络总统”吗?
1.网络“吸金”高手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奥巴马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国网民对于美国大选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这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对奥巴马的关注。两年前,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奥巴马,但他却以草根的出身,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迅速走红,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奥巴马旋风”席卷全美。在“超级星期二”的大规模初选后,奥巴马一度连续在11个州战胜希拉里,不仅打破了“希拉里是不可替代的民主党候选人”的神话,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竞选“奇迹”。
而引起中国网民共鸣的是,奥巴马的成功,是源于他作为网络技术的支持者,不但构造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粉丝团,调动了那些从未接触过选举的网民的政治热情,掀起了巨大的奥巴马热,更让这些网民成为他竞选的经济基础。
如果告诉你,奥巴马竞选所需的数亿美元资金,竟然有80%来自于网络募集,你相不相信?可这就是事实,他运用网络获得源源不断选举捐款的崛起神话,令人惊叹。
奥巴马在3月份筹款超过4000万美元。虽然这个数目低于他2月份筹得的“创纪录”的5500万美元,依然能在美国总统竞选人单月筹款“排行榜”上高居第二。奥巴马的竞选班子成员说,3月约有44.2万人为奥巴马捐款,其中21.8万人是第一次为他捐款,显示其“吸金”能力源源不绝。
据统计,自奥巴马宣布竞选总统以来,约130万人为他捐款,其中大部分捐款来自网上,有网络专家称奥巴马拥有一台“网络提款机”,迄今他已累计筹款2.33亿美元,金额之高为参加今年总统选举的所有竞选人之最。相比之下,希拉里3月筹款额仅为2000万美元,只是奥巴马的一半。
美联社分析说,奥巴马的“筹款秘诀”在于他主要依靠来自“小捐赠者”们的网上捐款。希拉里的募款策略设定在拉到大笔的捐款,尤其针对那些捐款超过1000美元的赞助者。反观奥巴马,则是选择专注于扩大基层选民的数目来拉高捐款总额。也就是说,更少但更有钱的美国人会支持希拉里,更多而更穷的人则站在奥巴马身后。
众所周知,总统竞选是有钱人的游戏,虽然拥有大笔的竞选费用不是入主白宫的绝对因素,但却是竞选的经济基础。如今,距离美国总统大选还有近8个月的时间,参加选举的竞选人已经募集到总额达10亿美元的竞选资金——这笔巨款甚至比数个非洲国家经济规模的总和还要大。
互联网捐款的便利性让捐款成为弹指间的举动,省时又省事,甚至许多从不曾做过政治捐献的人,如今也决定慷慨解囊。分析人士认为,这次选战中互联网上的募款如此兴盛,也反映出过去几年来政治草根组织的壮大。他们选择在这次的选举中全力出击,是因为这次选举将是美国自1952年以来首次没有在职的总统或副总统加入选战,因此造成“人人都有机会”的局面。人们总是说,任何一任美国总统的背后,都有一个利益集团,而这一次,或许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有更多的网络平民可以站在奥巴马的背后。
《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2.网络上虔诚的“奥巴马粉丝团”
为奥巴马筹款的马克-戈伦博格,是硅谷的一位风险投资专家,2004年大选时曾帮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在加利福尼亚州筹款。
马克-戈伦博格,加上加利福尼亚州前审计长、eBay创始人之一史蒂夫-卫斯礼,还有其他一批网络精英,帮助奥巴马将官方网站打造成了一个支持者的活动中心――只要在网站上注册,就能得到名为“我的奥巴马”的网络即时通告,详细了解奥巴马的动态。
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
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
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原因是,奥巴马比希拉里更懂得怎样运用网络。
奥巴马和他的竞选团队,将网络技术用在了选举上。通过分布者地图,支持者们可以很方便地相互联系,也可以在网站里交流信息、建立博客、召开网上集会等。
还有更多的热心粉丝,通过Myspace这类交友网站,积极地为奥巴马拉票——个名叫乔-安东尼的奥巴马热心“粉丝”,靠着一己之力,竟然为奥巴马敛聚了16万人的支持!
还有电子邮件――只要在网站登记了的人,每天都会收到邮件,随时了解奥巴马和选举的一切相关信息。比如,要是正在实况转播奥巴马的辩论,他们会叫你马上去看。
偶尔,奥巴马和他的团队还会制造紧张气氛——当希拉里为竞选捐出500万美元时,奥巴马的竞选班子马上发出消息说,我们也得迅速赶上。不到24小时,人们为奥巴马捐赠了足足800万美元。
“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更让奥巴马开心的是,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力挺他而又引起巨大轰动的视频内容,这为其聚集了大量人气。
最初,好事者将希拉里恶搞成高高在上的老大,然后被一锤子敲碎,最后出现的则是奥巴马竞选网站的网址。
更有甚者,26岁的模特,以性感造型为奥巴马拍了一个短片,上载YouTube后,非常火爆,点击次数逾540万次,入选《People》杂志和《新闻周刊》2007年度十大短片之一。当然,因为这些短片的缘故,埃廷格自己也红了起来,多家报纸和电视台都找上门来,约她采访。这类含有娱乐、搞笑风格的短片,为奥巴马带来了广泛的人气,于是他的演讲也在网上大行其道。他在费城演讲的视频在Youtube上的播出次数,超过了所有电视频道直播时的观众人数之和。奥巴马费城演讲视频也成为Youtube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政治人物视频。
3.网络时代“黑小子”是“美国梦”的化身
“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平民化优势,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博客、书籍等各种媒体,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一代和被政治忽略的数量庞大的非主流人群。”一家媒体这样评价奥巴马。
和万千网民一样,奥巴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1961年出生于夏威夷的他,父亲老贝拉克?奥巴马是肯尼亚一名黑人经济学家,母亲邓纳姆则是一名白人女教师。
婚后不久,老奥巴马抛妻别子前往哈佛大学读博士,毕业后,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回到了肯尼亚,成为他第三任妻子。
邓纳姆,则在奥巴马6岁那年,嫁给印尼石油公司一名经理,4年后离婚。奥巴马在雅加达度过四年后,回到夏威夷,和外祖父、外祖母挤在一个很小的公寓里生活。
“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奥巴马在自传《源自父亲的梦想》中这样写道,“烟酒、大麻… …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够驱散困扰我的那些问题,把那些过于锋利的记忆磨到模糊。”
奥巴马说,父母两人多次的婚姻,给他带来了7个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妹夫还是华裔。
如此出身,没有阻挡奥巴马向上攀登的步伐――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先是在一个穷人社区工作,年薪只有1.3万美元。
后来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接着从政,当上州议员。2004年,他成为了国会参议院内唯一的黑人议员。
在整个参议院里面,他是惟一需要自己去报税的人。为了获得竞选国会参议员的经费,他一家甚至把公寓拿出去抵押了。
这些故事说起来,当然让人感到心酸,但却感动着美国人――底层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简直就是真实、生动的“美国梦”故事!
曾采访过奥巴马的一名网站主编说:他在因特网上如此受欢迎并不让我惊奇。他刚刚46岁――对于赢得大多数互联网一代来说足够年轻。
他早期深入社会性网络,在网络票选中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可能获益于早期的培养。
一年多来,来自美国各地的几千上万名年轻人――大多是学生――响应奥巴马发出的谋求变革的号召,前来参加奥巴马的竞选活动。一个细节是,报名为奥巴马在艾奥瓦州竞选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人数太多了,奥巴马的团队已无法为他们安排住所!
这些年轻的支持者成就了奥巴马。他们年龄大多不超过20岁,不仅对17岁和18岁的首次投票者有着巨大影响,而且在网络上,他们是有号召力的主角。
因为他们看重的是,靠着个人努力成功的奥巴马,身上有着自己的影子,也寄予了互联网的精神:自由开放。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一位网友这样写道:“谁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如何实现?奥巴马就是榜样!”
另一位网友说:“我不了解他的政策,但是我觉得他好帅,而且儒雅,演讲又有激情,可以说是美国政坛文笔最好的……”
或许,没有哪一届美国总统选举,像今天这样通过网络而活力四射,也没有哪一位“草根”如奥巴马式的候选人,通过网络而获得大量的支持。
当然,奥巴马们听到的不仅仅是支持,还有尖刻的反对――更多时候,他们无法控制他们的信息以何种方式在网上传播,又被大众如何解读。
3月中旬,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台曝光了奥巴马所属的三一联合基督教会牧师赖特富有争议性的一组录像。媒体还发掘出,这位牧师在9-11后的首个布道会上宣称,美国遭受恐怖主义罪有应得。
这给奥巴马添了大麻烦,他不得不发表文章《我的信仰和我的教会》,同时又针对种族问题,做了长达40分钟的演讲。
与此对应,在网络流行赖特录像的阶段,奥巴马的支持率持续走低,而随着他的澄清文章和演讲四散远播后,他的支持率开始提升。
这,或许就是互联网的魅力――所有人都平等、真实,在争议中获得民主。
电子营销家麦克林认为,“在古希腊,公民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参与国家的决策。而今天候选人要对网络提出的政治问题直接回答,这种方式是回到了民主的源头。”
所有的一切——人力与物力的支持,使网络成为奥巴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提款机。奥巴马,这个互联网时代的黑小子,最终能否从这场彰牵动了亿万人的选举中胜出,我们拭目以待。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