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平民皇帝,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文化的尊重。刘邦不喜欢读书人,但只是不喜欢”腐儒“,儒家在战乱时代确实没什么作用。但是刘邦重用张良、韩信,到后来任用儒家制定朝仪,都可以看出他对”才学“的尊重,这点和项羽是截然不同的。
另一个能说明刘邦和朱元璋尊重文化的事实,是他们对儿子的教育。把他们开创的事业推向高峰的,是他们的儿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是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创下的。历史上记载刘恒好黄老之学,学术水平如何无可查考;也有二十四孝“亲尝汤药”的传说;还留下一个著名的《却千里马昭》:“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日三十里,朕乘千里之马,独先安至?”这个诏书是否汉文亲笔似乎是值得争议的,但是一般推理,皇帝找人代笔写诏书,代笔人都是直接表达皇帝的意思,唯恐误会,所以即使有才,也不敢用这种“春秋笔法”,微言大义隐喻其中。应该可以看出汉文读过不少书,恐怕不仅黄老庄,而且也深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
朱元璋自己也很重视文化学习,在马背上也读了一点书。元末明初,社会矛盾以及各方势力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超过秦末汉初。朱元璋一生遗憾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所以很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堂中藏有大量历代图籍,供他弟兄们观览。征聘各地名儒,轮班授课,教育太子和诸王。师傅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其中如宋濂等。由此可见,朱棣的文化程度决不亚于当时的一般读书人。朱棣固然是个屠夫,一生也做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大事足以使其名入雄主之列,比如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五征漠北、修建北京、设奴儿干都司。
试想,如果父亲坚守”读书无用“,会让儿子去做这种无用的事吗?
这个系列也就是想说这个道理:看了太多太多神话“不读书领袖”的论调,以及某位成功人士的“懒文化”论,以及在周围所经历的“实践出真知”论——似乎无知才是最光荣的、文盲才是最容易成功的、读书都是误人的。有位大概是“未来的总裁”或者总统,洋洋洒洒的论断:刘邦没读过书、韩信读书也不多、曹操文化也不高、唐太宗也没读过多少书、朱元璋也是文盲“。
韩信受过多少教育,无可查考。但是韩信在被贬淮阴侯之后,和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兵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兵法的大集成。从这件事上大概能看出韩信决不是文盲。
曹操注解过孙子兵法,至少说明他读过。曹操更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用一首首的悲歌记载着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首著名的“月明星稀”中,大量引用了诗经原句,至少说明他也读过。
历史上能称得起“雄主”二字人不多。
真正的雄主不仅能在战场上获胜,还要开创一个盛世。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几个治世。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让某些自慰者失望的是,开创盛世唐朝的李世民抛开其军事才能,但论“文学修养”也不低于一般读书人。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唐太宗全集校注》收集唐太宗诗93首、赋5篇、论文25篇、文告456篇。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这位胸藏大略的未来总统不该忘掉两个人,一个是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学问只能以“学贯古今”来形容,不仅精通汉学,而且对西洋的代数、几何、天文、哲学、历法一样精通,甚至在某些方面的成就超过了现在公认当时的“数学家”。另一位是近代的一位同样学贯古今的伟人,他对这些历史上的领袖们做了一个评语: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