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人力资源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假招聘"黑幕

2016/9/15 18:36: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和每年一样,七月,又一批青年要离开校园了。从年初开始,各高校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们,就不得不为自己的前程奔波忙碌了。然而,对这些还未 真正走出校门的"孩子"来讲,求职并不是递送简历那么简单,在此过程中,许多假象需要他们识别。

  和每年一样,七月,又一批青年要离开校园了。从年初开始,各高校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们,就不得不为自己的前程奔波忙碌了。然而,对这些还未 真正走出校门的“孩子”来讲,求职并不是递送简历那么简单,在此过程中,许多假象需要他们识别。

  日前,某家房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主管赵东(化名) 与本报记者进行了交流,对某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常用手段进行了总结。“两个字——坑人,”他说,“一般来说,这些企业的招聘流程分为五个阶段:计划、面试、培训、合同、薪酬,每个阶段都大有文章”。

  虚张声势只缺一人招四人

  记者:如果只是一个条件很一般的企业,他们会用一些什么办法吸引应聘者?

  赵东:岗位虚设是企业在招聘的计划阶段最常用的办法。一些企业为了造声势,往往会将一次小型的招聘“策划”成一个大规模的招聘活动。比如说一家企业的企划部只缺一个人,招聘广告上却写着招4个人;明明只有一个销售部,却写着招聘4个部的销售经理;明明只在省内经销的产品,却写着招聘外埠多个城市的主管,而业务员根本没有限量。

  记者:这么做是为了优中选优?

  赵东:不,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造声势,鼓吹公司的规模。这种招聘广告花钱少,效果却比同样大小的广告好得多!但这类广告的主要目的毕竟是为了招聘,还有更“缺德”的。

  记者:这个“更缺德”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赵东:一些常年打招聘广告的企业,大部分时候是不缺人手的,纯粹是为了扩大知名度。许多求职的人投出个人简历后,犹如石沉大海,不少人都认为真的是自己技不如人,被淘汰掉了。特别是一些应届毕业生,将个人简历做得异常精美,造价很高,见到招聘广告便投简历,结果简历的命运是看都没看便进了碎纸机。

  人情作祟条件比“我”好

  记者: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到国企、机关这类单位工作,要通过熟人介绍才有把握,其他机制相对比较现代化的企业招聘时也会受人情左右吗?

  赵东:这种情况相对少一些,但还是有,不过方式有所不同。因为企业机制相对现代化,所以操作时比较隐蔽。

  记者:具体点说呢?

  赵东:(接连说出了4个妇孺皆知的大型企业名称)这些企业都有过这类情况。比如,我想进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某个人说好“帮” 我。那么这个人可能与负责“过头一遍筛子”的人“递话”,于是,这个人会在陆续收到简历时,把所有条件超过我的都放在一堆,这堆会在交给上级前直接送进碎纸机,老总只能见到我和所有不如我的。而在简历被分派到各个部门时,可能会经历第二次同样的手脚。

  记者:是不是由多人共同负责这个工作,“动手脚”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赵东:是,但企业往往不会在收简历这么个简单的工作环节上投入太多的人力,多数没有证据,往往不了了之。

  培训“广告”招6人40人受训

  记者:培训是不是代表已经进入了试用期?

  赵东:应聘人员一般都会这么认为,但这高兴得太早了。新人的培训是很多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一次重要工作,但有些企业会把这段时间模糊处理。特别是一些新生的、成长期的企业往往把培训变成了推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

  记者:向内部员工推介企业形象没有什么不对啊。

  赵东:问题就在这儿。举个例子,有一家房产公司其实只需要6个人,但经过面试却留下了40多个,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无薪培训,无形中成了企业的活广告。更有甚者,有的保险公司常年招聘、常年培训高级管理人员,但培训时不论应聘什么职位,都要求完成一定任务量后才能转正。

  合同陷阱企业的一些责任被“省略”

  记者:合同的文本是有关部门统一制定,还是企业自己制定的?

  赵东:合同分为试用期合同和正式合同两种,合同的文本都是由各企业自己制定的,有的企业把《劳动法》里规定的一些重要环节省略掉了,就会出现条款不健全、条款下内容故意隐藏、措辞上模棱两可等等,这也就把企业的一些责任和义务省略掉了。

  记者:签合同时不可以和企业提出来吗?

  赵东:有些刚毕业的学生不懂也就不计较,其他的人敢怒不敢言,再谈条件,就不要你了!就算是签了合同,企业如果在短期内找到了更合适的人选,还可能不要你。

  记者:已经签了合同,单位怎么可以单方面撕毁合同?

  赵东:企业可以用很多办法“刺激”员工主动辞职。比如,小差错大处理。当然,最“阴险”的办法是主管领导对员工的态度不好,很多人因此主动辞职,这叫作“制造离职气氛”。

  薪酬“注水” 工资不足额 保险常没有

  记者:招聘广告上的薪酬与实际得到的有没有出入?

  赵东:招聘广告上写的薪酬多数不能完全兑现。薪酬一般包括三部分: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基本工资不足额发放是常有的事,福利这一部分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等。按事先谈妥的签订了合同,就应该由企业负责办理,不少企业里,特别是一些私人企业,没有保险简直成了一种正常现象!特别是现在已经明令禁止收取抵押金了,但在各大企业这仍然不是个别现象。

  在采访结束时,赵东不无忧虑地说:“企业不讲究诚信,人才自然流失得快,所以掉进招聘陷阱的不只是应聘者,还有企业本身。”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打造战略型领导力

下一篇:再论朝四暮三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