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人在职场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今年求职,期望值别太高

2016/9/17 12:46: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今年的求职形势愈加严峻,求职之路更为艰辛。据悉,不少用人单位大幅度减少招聘需求,并要求提高新人的准入门槛。有些受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如金融、房地产、汽车等企业甚至暂停招人。

  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今年的求职形势愈加严峻,求职之路更为艰辛。据悉,不少用人单位大幅度减少招聘需求,并要求提高新人的准入门槛。有些受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如金融、房地产、汽车等企业甚至暂停招人。
    
    职场僧多粥少,大学生的薪水期望值更是从3000元直降到2000元以下,不少毕业生“转战”研究生、公务员考场以暂避就业压力。如果你是求职者,你如何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如果你是企业的HR,你们公司的招聘计划有哪些调整?
    
    老板趁机低成本“换血”
    
    花眼(HR)

    
    金融危机来了,专家们都说,大学生要“先就业,再择业”——我们老板最爱听这句话了,因为他正盘算着趁机招一批走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放低身段只求找个饭碗糊口的大学生,把企业“武装”起来,全面提升员工素质。近几天,他就一直在跟我商讨制订新一轮的先裁员再招聘的“换血”计划呢。
    
    我们企业有一大批站柜台或者接电话的基层服务岗位,过去招的都是中专生,反正这工作没啥技术含量,关键就是要听话:听公司话、听顾客话,让人感觉到态度好、有诚意就行。前几年,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我们赚的钱不少,再加上有前赴后继的风投输血,用起钱来难免有点大手大脚。为了追上CPI不断上涨的脚步,即使是对这些学历不高的基层员工,企业给出的工资福利也是不错,年终奖之类的不算,每个月到手的税后收入至少也有2500元,平时还常有培训、年会等周游全国的机会。
    
    所以,当老板从新闻里看到,今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不断降低收入要求,税前月工资的期望值从5000、3000一路跌倒2000元,甚至还有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郑重表态:“不要收入!有学习机会就好!”这笔账,老板立刻就算过来了:我们公司的基层岗位都是一年期的合同,到明年的大学毕业生7月求职的时候,正好一大批人合约到期,这样一来,公司可以大规模换血,而不必赔偿中途炒人的违约金。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当然是把所有可能的岗位都升级换代,在人力成本相同的前提下,把公司的平均学历一下子提升一个档次喽。
    
    说实话,按我们给出的岗位和工资条件,放在往年,绝对吸引不了心气高的本科生。可是今年,只要随便在大学里贴个海报,或在网上、报纸上发个豆腐干广告,简历都会如雪片般飞来。
    
    所以,我们公司今年也破天荒地搞了一个美其名曰“人才储备”的项目,把这些基层岗位包装成“管理培训生”,既给这些本科生们一个美好的愿景,也让公司扎了台型,仿佛和P&G、强生这样最先有“管理培训生”职位的大公司比肩而立似的。
    
    因为优秀的毕业生实在太多,挑挑拣拣的余地极大,老板还特意制订了一个“三不要”的标准:“长相难看的不要!声音难听的不要!个性难处的不要!”呵呵,看来我们公司一线服务部门的含金量即将得到一次全面提升了。
    
    起薪就定在1900元
    
    金桂(人力资源  北京)

    
    记得今年上半年,我曾问过老总,明年还要不要应届毕业生?老总叹了口气说:“到时候再看吧。”
    
    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他是要大学生要怕了。我们是国企,以前每年都向总公司申请进人指标,想要大学生。但是,本地的学生根本就不肯来,而外地来的大学生,3年跳槽率达到80%——有的混上户口,熬到转正,办了助理工程师的手续就开拔了,事后还“荣归故里”,向坚守的旧同事炫耀他挣了多少多少钱,几年下来房子车子都有了。再踏实的大学生,也禁不起这一通忽悠,没几天就心猿意马了。话说咱这一两千元月收入的小“庙”,装不下起码3000元期望值的大“才”。所以,从去年起,我们就不要应届毕业生了。哪个部门要人,到人才市场上招中专生,花费小,成本低,又好使唤。
    
    前些天,老总突然改变了主意,说今年想要招几个大学生,而且他要亲自挑。他在经理办公会上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应届毕业生的眼睛盯的是金融、房地产、汽车等高收入行业,人往高处走,咱也不能拦着,他们也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在咱这干。即便外地大学生也是奔着户口来的,目的达到就远走高飞。而现在很多高收入行业都不招人了,即使招也设了高门槛。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北京的高考录取率都70%了,大学生还没以前的中专生稀罕呢。物不稀就不贵,如今他们的薪水期望值降到2000元以下,正好合了咱们的意。今年咱招大学生,薪酬就定为1900元,转正以后,有了职称再加。最好只要本市的,省去户口和住宿的麻烦。”
    
    后来,我们做了一番调查,确实如老总所料,现在本科生工作二三年,收入在一千七八的大有人在,事业单位不好进,公务员竞争激烈,高收入的企业不招聘,如果不想“啃老”,他们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双选会”变“独选会”
    
    锡众(办公室主任)

    
    作为“区属企业联合招聘团”的成员之一,今年11月中旬,我曾参加过一次在某大学体育馆举行的“双选会(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那天我们在上午10时半进场,只见里面人山人海,来应聘的除了该校的毕业生,还有其他高校以及外地的应、历届毕业生。粗略估算,最起码也有三四千人。
    
    照理,应聘的人多,我们招聘方应该高兴才是,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我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先是招聘方的办事人员遭到“围攻”。众多学生愤愤地指责我们:说好是9时开始,为什么姗姗来迟?殊不知我们还要赶另一个场子呢!接着,各单位的招聘广告牌,禁不住人群挤压而支离破碎,我们带去的几大包宣传资料被一抢而光。再后来,又有几个小女生相继被绊倒。为避免造成更严重的踩踏事故,我们不得不匆忙收兵,单方面宣告暂停……直到大批保安赶来,秩序才得以恢复。
    
    由于僧多粥少,用人单位都抬高了准入门槛。我们公司今年总共只招22人,与去年的40人相比几乎减半。招人条件也比以前苛刻:如往年只需有大专文凭的工种,今年全部要求本科以上;原来要求英语有4级证书的,今年也改成了6级……即便这样,依然难以招架汹涌而来的应聘者,不要说热门职位,就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后勤岗位,一天也能收到上千份简历,其中还不乏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呢!
    
    究竟谁在找工作?
    
    冯严(工程师)

    
    金融海啸来得猛,转眼间、电子行业、汽车制造业、钢铁行业都受到了冲击。
    
    我的大学同学,除我之外,基本都混迹于电子行业和汽车制造业。这次和他们小聚时,一个说“某公司要裁员了,虽我不会被裁,但是加薪估计没指望了”。另一个说“某公司估计差不多了,美国三家汽车公司总归要倒闭一家。不过某某公司倒闭的可能性大些”。
    
    一听这话,我不由得为自己的弟弟担心起来。这小家伙,读的大学一般,专业是自动化。本来么,自动化对口行业很多,找个工作应该是没问题的。结果这家伙来了个延期,顺利的话,要年底才能毕业。现在这形势,估计不太好办。第二天一早,我给弟弟打电话,果然,他们系至今面试的人都不多。
    
    得,这个弟弟,当年考中学、考大学,从复习功课到填志愿,就是我全权负责。现在找工作,又成了我的任务,赶紧托人去。
    
    翻开电话本、厚着脸皮找师兄,结果师兄扔过来一句:“难啊,我们今年不招人了。”唉,整个单位都不招人了,这个人情也托不过去。
    
    继续。打个电话给另一个同学,这老兄倒是爽快,“我们招人的,你弟弟专业也对口,你把简历扔过来。”“好嘞,等他拿到学位证就发给你。”“等等,还没毕业啊。那不行,好歹得毕业证学位证两证齐全啊。”“我知道,我知道。”我在电话里陪笑,心里就在痛骂弟弟:我自己毕业时都没这么麻烦,现在倒要为你低头去求人。
    
    又打个电话给弟弟,顺便嘱咐他年底一定要把学位证搞定。谁知,他倒轻飘飘抛给我一句:“知道了,哥,你说我去哪,我就去哪。一切就靠你了。”我一阵头晕:究竟是他找工作还是我找工作?
    
    端稳自己的饭碗
    
    瑞娥(杂志编辑)

    
    金融危机不期而遇,才市雪上加霜,但也不至于完全关门大吉,仍有单位要招兵买马。
    
    分析一下,以下几类公司还在招人:一、极少数完全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业务发展依然迅速的公司。二、极少数觉得危机就是“机遇”,把大量招人作为宣传手段,让社会觉得自己有实力,迷惑震慑竞争对手。三、无底薪的业务员岗位,即便没有实力的皮包公司都可以提供一大批。四、刚刚创业的小公司,老板此时和应聘者一样迷茫,你加入其中,就和他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吧。
    
    分析来分析去,可以得出一点结论:眼下确实不是求职的好时节。而对于目前尚有饭碗端在手的人,保住饭碗是此刻头等大事。
    
    目前什么样的人饭碗最稳固?大致有以下几种:
    
    ■艰苦岗位上的人  一位朋友在深圳某著名大公司工作,长期驻外。他的工作地一直是别人不愿去或者不敢去的国家,比如以前在苏丹、现在在巴基斯坦。眼下他所在的公司正在裁员,不过他一点都不担心。“吃亏是福”,这句话在危机时刻往往会得到验证。
    
    ■平时身价被低估的员工  有些人比较善于讨价还价,老板在答应他们的加薪要求时往往很心痛。而危机来临时,这类人很可能被优先考虑进裁减名单。而那些与他们能力相近,薪水明显低一些的同事,饭碗稳定性就好得多。
    
    ■老实人  国企比较讲人际关系,老实人吃亏现象不罕见。非公企业的老实人平日虽难免吃亏,比如多干活少拿钱,可他们人可靠,忠诚度高,性价比合算,老板一般不会拿他们开刀。
    
    ■“黄盖型”人才  许多公司里都有“出气筒”,老板最喜欢骂他们。他们在公司职位不低、薪水也不低,起码是个中层。因为充当“黄盖”的人,往往被老板视为亲信。老板的心理压力大,难免时常有出气的心理需求,此类人才的饭碗也就因此很牢固。
    
    当然,假如你技术格外拔尖,业务人脉极广,肯定会是公司里“铁饭碗”。不过绝大多数人难以做到“无法替代”,所以只能在技术、业务之外下功夫,尽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端稳自己的饭碗,很难也不难。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商务谈判技巧-要学会拒绝的艺术

下一篇:"想清楚"与"讲清楚"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