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人力资源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尴尬的职场三年 你准备跳槽了吗?

2015/9/30 6:14: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

  工作三年,业务上手了,也有经验了,算是老同志了吧?可是晋升的机会怎么就不能降临自己头上呢?一到这时候公司的态度就很鲜明:你还年轻,晋升还差一点火候。谈到入职三年就跳槽的话题,人们很容易说到入职三年这个尴尬的时期上,他们自己也弄不清,自己算是职场新人还是老同志。

    尴尬时期尴尬人

    小魏2004年本科毕业,正处于入职三年这个让人心痒痒的时期,他说这是个尴尬的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人是尴尬的人。今年六、七月,公司进来一批新人,小他两届,都亲热地称他为魏老师,当时小魏就想,都成老师了,算是老同志了吧?谁料不知从何时开始,新人们觉得魏老师似乎比自己大不了多少,也能干不了多少,称呼也就悄悄变成了魏*(直呼其名),小魏感觉自己又成了新人。再到后来,大家混熟了,开始喊“老魏”了,他又觉得自己和新人一起又晋升成了老同志。

    “领导和比我先来的同事对我的称呼倒是一直没变,就是小魏。”小魏告诉记者,有一次省上有个创新表彰,他在各方面都符合要求,就申报了,结果领导找他谈话,大意是说:“你还年轻,机会以后多的是,这次表彰就让老同志去。”小魏一想,自己来这儿不到三年,可能是只能算新人,也没有意见。可又有一次,公司组织新人外出培训考察,列出了工龄两年以下的条件,小魏又变成老同志而失去了培训考察的机会。

    HR眼中的三年职场人

    HR专业人士对这些入职三年的年轻人怎么看呢?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老手?记者做了一个小型调查。接受调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HR经理都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这群人掌握了基本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但是在项目操作和经验上还需要时间的打磨和锻炼。

    “他们可以成为业务骨干,可是若要挑大梁,还欠些火候,除非是特别突出的人。”某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的HR专员Helen小姐说,入职三年的职场人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大多认为自己已经对本行业了如指掌,“事实上,很多人了解的只是看来、听来的东西,如果真要他动手做,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容易出错,比如不顾客观条件就照搬原先的、比如忽视风险、比如感情用事等等,说到底,还是需要再磨炼。”Helen喜欢有想法的年轻人,但更满意有想法且能提出具体实施步骤的年轻人。

    沈先生是一家农产品民营企业的HR经理,他认为,敢拼敢闯是三年职场人的优点,如果公司有新的项目开发,他会优先考虑用这样的年轻人,“但我只会让他们做副手,有实战经验的老同志可以在关键时刻给年轻人一些提醒。”沈先生的策略是牵制,他觉得三年职场人会冷不丁犯“头脑发热”的毛病。

    武装自己蓄势待发

    Helen小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为三年职场人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要清楚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晋升机会,因为领导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得脚踏实地做普通职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不上进,你可以成为某个项目的负责人,可以成为某次活动的策划者,可以成为全公司的业务标兵……”Helen说,入职三年的人不能没有一点想法,武装自己应该是从入职起就在做的事情。

    其次,没有必要非要在新人和老同志上给自己划一个界限,“其实这个时候,你既是新人又是老同志,拥有两类人的优点。”Helen指出,三年职场人可以和新人打成一片,也可以比新人更懂得老同志们的想法,接受新资讯、新知识有渠道,结合固有的企业文化也有根基,“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充电蓄力。”至于评优评奖那样又不是千年一遇的蝇头小利,她倒赞成小魏领导的说法,真的是以后有很多机会,用不着记挂在心上。

    第三,当你确实认为自己有充足的精力需要在更高的平台发展时,要利用现有的平台好好表现,做出成绩来证明你的能力,“当然,如果在这之后所在公司还是无法给你更高的平台,有机会的话,我还是赞成跳槽。”Helen说,现在的社会多元发展,人们的选择多了,在一个地方工作一辈子的人会越来越少,这和忠诚度没有直接关系,“只要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就OK,并不一定要一辈子忠诚于某个公司。”

    职场个案

    三年了他为什么没走

    同批来的23个人剩下5人,是什么让他们留下来了呢?杨先生作为代表,说出了这样的话:“每个公司都因为工作性质有不同的分工,我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很幸运。”

    有的人走得很奇怪

    在杨先生的记忆中,有几个同届同事走得有些莫名其妙,“有一位印象特别深刻,好像就是因为公司给他配电脑配慢了还是什么,他就走了。但是我猜,他可能是不太满意这里,包括待遇和工作强度。”杨先生说的这个人是刚到公司1个月就离开了的,当时其他同届同事还觉得这人是熬不过艰难的试用期才走的。

    在后来三年的工作中,不断有这位同事的消息传来,一会儿说他当部门经理了,一会儿说他出国培训去了,“反正大家还是挺羡慕的,说真正聪明的就是他,他有先人一步看清局面的能耐。”杨告诉记者,原来,公司的工作强度并不是只有试用期才那么大,“转正后压力更大了,人家都说我们公司的人看起来阴沉沉的,我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但确实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做喜欢的事很幸运

    同样遭遇着高强度的压力,同样领着与其他不需要那么累也可以领的那么多的工资,为什么其他人走了而杨等5人没有走呢?“其实他们走的原因也有很多,有的本来没有跳槽打算的人,遇到一个难得的机会,说不定也走了;而留下来的人也有可能是没有走的机会,还在等待。”杨好像有些伤感了,至于他自己,他认为,自己刚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还愿意坚守在这个很多人看来不值得再拼命的岗位。

    “的确,在我们这一批人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明明喜欢搞研发的,却派去做客户维护;擅长外联的,又安排在办公室做文案;心细适合做内勤的,又安排去跑业务……我是幸运的,我做美术设计工作。”很多人以为是杨的硕士研究生学历让他在公司更有发展空间,其实,杨的专业并不是设计,而是化学,他的专业几乎和职业无关,只是因为他有这个喜好,也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去学习充电,才在这个岗位上干得津津有味。杨承认,与其他同届同事相比,自己幸运许多。

    还是希望收入增加

    喜欢这个工作,暂时不考虑跳槽,但是,杨也有他的希望:“既然工作强度比同行公司大,压力比其他同行大,为什么在收入上拉不开差距?”他认为,一个行业的龙头企业,领先的不仅仅是业绩,也包括员工的福利待遇。

他透露说,他们公司原先的福利确实是高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但是多年没有改变,其他公司则迎头赶上来,我们公司当然也就失去了优势。”

    “你就不想晋升吗?”对于记者的提问,杨笑了一下,他说,自己的专业不是设计,因此这个工作对于他来说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而且,他对自己的部门经理心服口服,他说,起码要达到经理那样的水平,自己才有资格谈晋升,“而且,我也不是想当官的人,当普通职员做喜欢的事,这样挺好。”杨表示,人和人的活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削尖了脑袋想要钻进管理层,有的人则醉心于小职员的逍遥自得,而他属于后者,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达不到“逍遥自得”的境界,但他觉得,专心享受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管其他杂事,那就是一种小幸福。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浅析企业360度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怎样像教练一样倾听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