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消费者当人,把自己当人
这句话可能会引起更多当乙方或者当丙方的营销者的感慨,如果在地产领域,无论从媒体到还是到配套服务商,就算前两天报业集团对招商地产如此牛B的态度,不过对于招商来说,报业还是乙方,就算在报纸媒体上招商屈服了,多给日报的份额,但是招商完全可以将原来的100万报纸媒体的预算做成30万,份额多给你50%,但是你的业务量却萎缩了大部分。无论这个事件本身被做怎样的解读,但是在营销领域,他仅仅就是某个弱势的乙方在某个阶段抓住甲方的脆弱,在某个局部靠一次肥正常的手段,赢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不过眼前的胜利可能会让日报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这个事件对于其他开发商或许没有别的意义,不过有一条是肯定他们会选择的,就是让时报生存下去,是全体开发商共同的福利。
这个话题好像与今天的营销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过仔细探究下,一样的是营销对应关系,因为照道理,招商应该是报业集团的消费者,套用世俗的话来说,招商是报业集团的上帝,现实就这么简单的告诉我们,上帝只是某个时候,某个阶段,我们所需要的某个理由。招商事件何其简单的把这个问题说的明白。
更为客观的,我认为应该把消费者当人看待,把自己也当人看待,当一个正常的人看待。在刚才这个事件里,如果日报把招商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想必日报不会傻到如此程度,皇帝都会被推翻,何况一个小小的报业集团的霸道条款。今天对招商的侮辱,肯定会换来招商今后的反击,当然如果招商也把自己当个平等主体来看待的话,不是当上帝,是当个平等主体。报业集团逻辑思维里,消费者是拿来孝敬他们的。
而在我们普通地产营销领域,其实经常发生报业集团和招商地产这种悲喜故事。某个营销人员在某天看到某个新鲜事物的时候,兴致勃勃的接着市场和消费者的名义向决策者大力阐述这个细节之于消费者的极端重要性,决策者在事实并不清楚的情况下,在上帝的名义面前接受了营销人员的建议。或者,如果是不恰当的事实出现以后,决策者才知道,上帝存在于每个人说话人心中,上帝并不存在于市场中,市场中的上帝,从来都是被拿来忽悠的工具。
西方社会中,人文科学受到的尊重是我们当前社会不可企及的,在那些我们看起来象些荒诞不经的学科都会受到社会的保护与尊重,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社会终究是由人组成的,研究人的行为与思想,才能理解这个社会与被这个社会所理解。而要理解人,我们必须放下我们心灵的上帝,把自己平等化于世俗中,让自己的伟大,让位于世俗的平等,这或许才更有利于事情的正向发展,就如报业集团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能用平等思维,思考下招商的关系,或许也就不至于出现这种让世人鄙夷的行为。也就不会对报业集团今后的生存产生更多的危害。
(四)以我为主,尊重消费者
在这本书里面,讲述了长三角企业的困境,把消费者当上帝,结果上帝把自己当奴隶。这就是长三角企业转型里面真实的故事,我们一直奉行消费者是上帝,于是市场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举座什么,可是最后我们发现当顾客有的选择的时候,断然就把我们抛弃。这虽然是区域经济中战略决策问题,可是如今长三角企业陷入的企业生产奴隶陷阱,在今天我们的生活里表现的如此的明显与淋漓尽致。
我们没有品牌,没有营销,我们只有生产。实则是我们放弃了一切尊严去把我们的顾客当上帝,可是今天呢,当我们自己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技术体系,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时候,我们却发现天使变成了恶魔,原来的上帝们疯狂打压我们的技术,渠道,品牌与营销。
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的含义,应该是世界从来没有奴隶,因为根本没有被救助的对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或许可以说我们服务于消费者,因此我们尊重每个消费者的习惯于行为,并对消费者特殊的行为给予适当的照顾与谦让。并在这种谦让与照顾中形成彼此的友谊,因此我宁愿把营销看作是和消费者进行的一次友谊的缔结过程。这里的前提是要让一个陌生人把自己当朋友,必然需要自身内在的素质与内涵。有内涵就必须有自我,这就回到了我们想表达的理念上,以我为主,尊重消费者。
(五)品牌需要独立的美学价值
如今市场对于龙湖的非议声一天比一天嘹亮,关于龙湖,我并不打算给予多说。有一个关于可口可乐的案例或许有更多的意思。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百事可乐发起让人蒙着眼睛区别百事和可口可乐之间的区别以后,可口可乐的信心遭受极大打击,于是推出新可乐,这显然是个失败的馊主意,这个新可乐,让可口可乐损失几十亿,在半年多的时间就偃旗息鼓。新可乐失败的重要原因不是新可乐的产品自身的关系,而是破坏了老可乐的唯一性,玷污了老可乐的神圣性。因此既不被新用户接受,老可乐用户也不接受。
这或许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再庞大的企业,也不能藐视市场,藐视群体美学价值观,笔者相信万科的公共信任危机仍然存在,万科周刊到现在依然没有新会员加入,可以从一个侧面给予证明,历史也以成语给予这种现象以注解: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是,每个品牌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美学价值,不容破坏,一旦破坏,品牌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和动力,正如可乐之变的道理一样。
前面几个企业似乎太过于庞大,和我们普通营销者并不相关。作为普通营销者或许更应该记住的就是一定需要品牌,而品牌的根基是奠定在独立的美学价值之上,不会因为客观环境的改变而轻易改变。
(六)后记
作为一篇读书札记,写下如此语言,确实是因为这本书已经触及到了自己内心深处,他带给笔者的可以说是一种震撼。
几年地产实践,一直试图说服决策者,营销以我为主,创造好产品,美丽的产品,这样的产品,用不着去对某个群体进行迎合,自然也会有比较好的市场效果。从社会思潮进化角度来说,今天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情结还是比较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更强调一种非秩序,独立于完整的美学思考。在这种思潮中,只要是一种美的东西,永远不缺乏欣赏群体。但是效果总是不佳。因此颇有些沮丧。
在自己的营销实践中,一直试图从另外一个层面去跳开对眼前营销的盲目遵从,因此自己选择了一种营销研发者的角度去进入,正如今天的社会现象所显示的一样,不随大流将永远辛苦,随大流也不一定幸福,我们自己判定今天的烦恼,并不在于我们所走的这条道路问题,而仍然在于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好远的问题。
最后想说的,不要神话营销营销,当然也不能藐视营销,不要把推销当营销,不要把营销当工具,这些思想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害的,尽管有些今天看不见,不过生活是场马拉松,我们要考虑的是42公里的长度,而不是100米,500米或者5000米的长度。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