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今年78岁。在他未来的投资生涯里,中国的家族企业有无可能成为他投资的下一站呢?
去欧洲拓展伯克希尔大家庭
——税前利润7500万美元;
——有市场竞争优势;
——良好的经济状况;
——长期保持成功;
——富于激情的管理层以及与历史保持一致的管理方式;
——看得懂的生意。
以上是巴菲特开出的收购欧洲家族企业的基本条件,而这样的标准同样适用于伯克希尔集团年报上提及的任何一家公司。
早在7年前,巴菲特便关注在欧洲的投资,其中的牵线人为意大利炼油商——萨拉斯公司(Saras)副总裁安吉洛·莫拉特。莫拉特在10多年前就买进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并对巴菲特的投资模式推崇至极。2000年,他通过伯克希尔子公司NetJets与巴菲特相识。
2001年初,莫拉特组织了一次家宴,邀请大约50名欧洲企业家与巴菲特会面。当时,除了金融界人士,欧洲企业家对这位美国投资大师知之甚少。当时巴菲特便预言,美元兑欧元汇率会进一步走软,他有兴趣增加对欧洲企业的投资。
对于今年5月份巴菲特这次欧洲之行,安吉洛·莫拉特说:“巴菲特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与欧洲一些传统家族的掌舵人直接会谈。他的想法是,欧洲这些优秀的家族企业的一部分早晚会加入到伯克希尔的大家庭中来。”
“我希望我们能出现在家族企业的雷达扫描屏上。”巴菲特甫到德国便这样表示。
巴菲特再三表示,到欧洲寻找潜在收购机会并不是出于美国经济疲软的原因,他仍喜爱在美国投资,而且他投资的许多公司如可口可乐等在欧洲的业务都很强劲。但据彭博社报道,2002年以来,巴菲特一直基于美元贬值的假设做投资,在海外的投资比例日益增长。他在股东大会上所说的“火星人都不会兑换美元”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
谁会是下一个伊斯卡?
谁能获得巴菲特的青睐?围绕巴菲特欧洲之行,各种猜测和热议不断。当巴菲特抵达德国时,德国媒体表示,巴菲特“看上”的德国公司包括以小熊软糖知名的甜点企业哈利波(Haribo)公司以及海德堡印刷机械公司等。而他到瑞士时,瑞士媒体则称,巴菲特可能对手表制造商斯沃琪公司和瑞士再保险公司有兴趣。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媒体干脆给巴菲特开出一个“购物清单”:其中包括德国机械建筑公司Bauer、瑞士糖果制造商Lindt&Spruengli等等。
不妨来看一下巴菲特两年前对以色列一家家族企业的收购案例。2006年,巴菲特以40亿美元收购伊斯卡集团80%的股权。这是伯克希尔集团进行的第一大宗海外并购,这笔交易也将其创始人斯蒂夫·韦特海默(Steve Wertheimer)推上以色列首富的位置。伊斯卡是全球金属工具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拥有从新金属合金研发到工具设计等3000多项专利。其生产的金属工具,广泛应用于飞机引擎、汽车零部件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
“令人愉快的结合”缘起于2005年10月,埃坦主动写信给巴菲特:“我们考虑到跨代传承和大家族企业的所有权问题以及公司的未来,结论是伯克希尔公司是我们理想的家园,我们相信,在变成你的投资组合的一部分后,伊斯卡会继续兴旺发达。”而在此之前,该企业为寻找未来解决方案和合适的合作伙伴花了两年的时间。
“这是一桩在合适的时间,跟合适的人以合适的价格做出的合适的生意。当我接到他的信时,我从未听说过伊斯卡公司,但是这家公司的质量和写这封信的人的素质跃然纸上。它在我所接到的数以百计的信中如此突出。我立即就联络了埃坦,当我跟他见面时,之前的推测都得到确认。我认为,这是一个我必须跟他交易的家伙。”5月20日,巴菲特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新闻发布会上回顾这一过程时,笑吟吟地说。
当天参与巴菲特收购伊斯卡案例研讨会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MBA、原渣打银行中国区财富企划部助理副总裁AlexGong观察到,基于人的能力、品质来分配资本正是巴菲特投资的独特之处。在伊斯卡案例中,除了公司本身样本优秀之外,以色列与美国文化几无壁垒的可沟通性也是重要因素。他还总结,巴菲特对收购团队的管理层充分信任,但他会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深度介入:一是该公司的业务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时,二是该公司进行新的收购时。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沃顿全球家族联盟学术中心主任拉菲·阿密特(Raffi Amit)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电话采访时指出,不少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的家族企业崛起于二战后,第一代创始人已变老,考虑继承时间比较晚,加上子女很多不愿接手家族企业,所以接班人问题突出。与一般PE注重短期利益不同,长于价值投资的巴菲特式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解决家族企业的持续增长、控制权和融资问题。阿密特还认为,由于美元贬值,目前对于中国企业或投资者来说,收购美国的家族企业倒是不错的选择。
巴菲特对于成功的最新定义是:“成功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当你老了,还有多少人真心地爱你。”一个伟大的家族企业老了,还会有人真心爱吗?但愿巴菲特能爱上你。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