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考虑的因素是两个,一个文化因素,一个经济因素。当然,文化因素是主要的,所增加的节假日全部与中国传统民俗有关,目的也是为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说,想法是好的,但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可能还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文化需要生活。
文化是什么?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申漳,1982)。中国博大瑰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积淀下来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很多文化记忆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已不是十分深刻,更多的成了一种展示存在于博物馆、书籍和影视剧中远离了日常生活。就拿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来说吧,很多过年的习俗在民间已经消失,过年的气氛也只在近几年因鞭炮的开禁才稍微有了些恢复。究其原因,没有了生活体验是关键。
国家这次把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是给文化的回归创造了机会,但不能忽视在这些节假日里文化内容的填充,增加生活中的文化氛围。
2、文化需要推陈出新。
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仅仅是在传统节日里让大家休息是不够的,仅仅把故纸堆里的东西翻出来也是不能长久的,毕竟现实已真的大大不同与过去,百姓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审美品位、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照搬历史”,既是对传统的不尊重,也是对文化的误解。文化毕竟是来源于生活的。
因此,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文化的推陈出新也非常必要。
3、文化需要时间
文化推陈出新,除了要培养符合新时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审美品位、价值观念以外,给新文化的形成以充足的时间使其沉淀也是很重要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是需要时间慢慢累积才能形成的。今天细腰明天紫服的朝令夕改,是形成不了文化的。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过洋节,其实是与中国近三十年持续地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分不开的。
因此,中国文化的新生,坚持是关键。希望本次的调整能“50年不变”。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