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市场营销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苹果"的器物化倾向

2015/9/8 12:47: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一个赤裸裸的商业世界,到处都是技术、产品和概念,虽然很成功,能够带来很多的金钱和利润却缺乏应有的人情和人文;或者,虽然没有巨大的财富,但却保持着为人类进步而奉献的创造性,会有很多让你兴奋和激动的事情,遗憾的是不能带给你富

  一个赤裸裸的商业世界,到处都是技术、产品和概念,虽然很成功,能够带来很多的金钱和利润却缺乏应有的人情和人文;或者,虽然没有巨大的财富,但却保持着为人类进步而奉献的创造性,会有很多让你兴奋和激动的事情,遗憾的是不能带给你富裕和温暖。

    到底哪个故事才会是最合理的选择?

    沃兹与乔布斯的两条道路

    苹果公司有两个创始人,一个是掌握了亿万财富的富翁乔布斯,一个是平民沃兹。但很多人认为沃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他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那个乔布斯只不过是个摆地摊的小商贩而已。这似乎刚好可以用来作为有关苹果公司历史的注脚。

    乔布斯是苹果神话的书写者,另外一个本该是“计算机教父”沃兹。人们现在愿意认为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因为他卖出了6000万ipod并借此改变了人们的音乐生活。而在此之前,这个50岁的顽固分子不过是一个电脑公司和一家动画片公司的CEO。与对苹果的另一个创始人沃兹的评价不同,人们把沃兹看作是计算机世界的圣徒,把乔布斯看作苹果公司作为一个追逐利益的腐败而又生机勃勃的商业机构生命力的代表。

    1977年,与其他的车库传奇一样,苹果的起点也开始于一间小小的车库,30年后,我们在乔布斯和沃兹的脸上仍然能看到他们当年的样子,一个带着讨人喜欢的机智并西装革履总是慷慨陈词,一个总是衣着普通很少言语满脸胡子憨厚的笑着。同样作为这场计算机革命的共同发起人,亿万富翁的乔布斯与平民生活的沃兹之间,其落差已经难以计量。

    现在看来,他们的分歧和结局在最初就已经注定。

    如果苹果的故事可以有两种版本:那么一种必然是以沃兹为中心(技术为王),苹果将会是计算机世界不断的革命者,在苹果最早使用的徽标中英国诗人William Words worth的那首短诗真正代表沃兹的浪漫和理想:牛顿/一个永远的思想者/孤独地/穿行于陌生的思想之海,在这个故事里你永远不会感受到机器沙文主义,只会感受到随处可见的人文和人性。但这个童话故事的结局最后一定是一个悲剧——在一路的创新之后破产;故事的另一种结局则是以乔布斯为中心(市场为主)。正如我们见到的:即使在公司争斗失败后,他仍能十年磨一剑,在众人都为苹果敲响丧钟时,涉险而上,使即将腐烂的苹果重新焕发生机。最后乔布斯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并同时拥有了三张不同的面孔:消费类技术的舞台监督,熟练机智的首席执行官,文化的革命者。

    这份巨大的欠缺会时不时让我们失落。但毫无疑问,目前所有的思考依然是围绕着金钱和利润。关于苹果本身,正在发生的故事足以让我们领悟更多。

    苹果教徒的器物化倾向

    和所有三十岁的青年人一样,苹果公司在不久前度过了它漫长的青春期和后青春期,现在它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虽然不是如微软那样人人追捧的大亨,却也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雅痞之王。

    虽然也还是个人电脑,但苹果电脑可不是芸芸众生天天用手指敲打的那种PC机。“缺了一口的苹果”对于芸芸众生们来说有三个意义,一是麻烦,二是买不起,三是没有这个品味。

虽然不是很好听,这却是苹果产品系列的精髓所在,它们——从个人电脑到ipod再到iphone——是,或者仍将是“准奢侈品”。绝的是,这个奢侈品牌的形象却是一个叛逆的鲍勃·狄伦、一个正义的马丁·路德金,还有创新天才爱因斯坦。

    从这个臆造出来的印象出发,很多人将苹果视为一个时代阶段性的必需品,就如同70年代的双卡录音机和90年代的手机一样。

    ——这就是宣传的力量。

    苹果的用户虽然从15岁到35岁不等,但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电子消费文化洗礼的这群人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和流行趋向,他们把苹果视为高科技领域的艺术家、为股价和生存战斗的诗人……就连当年被排挤在行业边缘的失败都被认为是源于“怀抱文化,试图为这个世界注入人文和情怀”的结果。

    很多人的精神都如苹果的使用者一样正在被器物化。按照新技术思路设计出的各类产品,替代了音乐和书籍,成为了人们更为热衷探讨的话题。新技术主义所开创的时代要比文学或者艺术更能促进生活和消费。秉承这一精神的这些人堪称“拜苹果教圣徒”。

    根据一些心理和人类学分析,人类的社会本能在苹果产品的忠诚性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就像动物爱好者们人格化他们的宠物一样,苹果狂热者也为他们的“宠物”赋予了人类性能。苹果被视为“温暖”和“友谊”的化身,尽管有时候会有点卑微,但是非常酷、友好和直观,因此人们带着它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人类学家BrigitteJordan认为,苹果狂热者之所以如此挚爱他们的电脑或者ipod,是因为其独一无二的设计和“有趣而又令人愉快的”界面。她认为,人们依恋他们的电脑基于两个原因:电脑是主人的储藏柜,而且具有互动性。

    当然,所有这些结论和分析,对于苹果爱好者来说听起来就像心理呓语。任何一个人买苹果电脑,会是因为它带来了父母情结、新时代信徒的成员资格认证或者让他们感觉像甘地吗?BrigitteJordan说:“人们不会很客观地评价他们的朋友,也不会细致入微地去审视他们朋友的好坏。他们只是简单的接受朋友,接受朋友的缺点和所有一切。”他说道,“与此类似,人们也不会用性能标准来评价苹果,因为它只是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友谊的象征。”

    据说豆瓣网的杨勃便是一个典型的苹果受虐狂。为此,他忍受了Powerbook用半年就掉漆,Isight只用过一回(中国找不到别的Ichat用户),E-mail净是乱码(苹果认为中国人民还在用DOS时代的编码),更严重的是,因为不是Windows,他一直只能眼红别人打CS。他甚至没有QQ备选,也不能装新冒出来的G-talk。

    虽然如此,他仍准备坚定不移地苹果下去。“这就像对待朋友:有人因为在一个方面好到了极至,你可以容忍他/她所有的缺点”,喜欢苹果机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杨勃特别喜欢简洁的设计,潜移默化在心理上的影响就是——没法做出特别丑陋的东西。

    苹果的“风尚”魔咒

    由此大家可以知道,简洁和风尚是苹果的最大特征。为了保证面板的简单,它甚至不惜牺牲功能也不再添加一个快捷键,这说明了它把形式的创新放在了实用的前面,为了体现酷它通过大量的形象广告把自己和年轻人的生活联系起来。

乔布斯复出之后,他在推出时尚产品的节奏和产品链条规划上,攻势更加凌厉。在iPod(3g)之后的几波演化即是明证:一条线是iPod(4g)、iPod(5g)和iPodShuffle、iPodNano这是功能的强化优化及外形的更小化;一条线是新产品iPodphoto、iPodcolor;还有一条线是与U2乐队推出iPodU2版本。

    然而,苹果始终没有摆脱这个模式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如果它的新产品达不到公众的期望,它的酷名声立刻会受到影响。它的时尚名声是线性累积的,每一次推出酷产品都为自己积分,推高期望,而一次失败就会极大地破坏品牌。所以,它现在每一次成功推出新的酷产品,实际上都是在加大风险,尤其时尚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力量,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时尚总是会被实用性取代的。回顾苹果的历史,它一直以来的模式就是在推出一代又一代酷产品,之后才是实用性的提升。苹果第一次被IBMPC和微软超越,不是因为它产品不时尚,而是因为实用战胜了时尚。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苹果的黄金时代来了,大众已经开始更愿意为酷买单。更主要的原因是,消费电子已经严重同质化了,实用和性能已经不足以超越对手赢得竞争,设计变成竞争优势,而这正是苹果所擅长的。

    从ipod诞生以来,苹果绝对是一龌盍κ愕墓荆侗绕渌魏斡布圃焐谈獠识崮俊pod+iTunes音乐商店的模式无疑创造了21世纪后第一个商业神话,正如《福布斯》杂志所说,“如果没有iPod的出现,苹果电脑绝对无法重现当年的辉煌”。

    看好苹果电脑的人士正指望着“光环效应”的出现,在这一情形中,他们希望消费者被iPod精巧的设计和直观的界面所吸引,以至于禁不住掏腰包购买苹果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从而扭转苹果电脑在个人电脑市场份额长期下滑的局面。

    是不是所有的拥有ipod的人都可以基于时尚与美这一心理感受而宁愿忍受它的所有缺点并进而去购买苹果其他的产品?我的一个同事不幸遇到了一个问题,用他的话来说,“你能想象奶牛和黄牛杂交以后会生下什么样的东西吗?非常不幸,我眼前这台笔记本的外观正朝着这个方向大步奔去”。

    他的苹果笔记本面板上在那些手部经常触及的区域开始褪色变黄,据说苹果公司官方承认了这是一个加工问题……替换上面板后你将发现,感觉上这些区域的塑料更加光滑,而那些有问题的塑料则相对粗糙。在联系苹果在大陆的服务部门时,他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没有听说过这个问题。你要把电脑拿来,我们拍照并且上传给苹果公司,他们告诉我们怎么办”。

    联系不久前发生的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富士康工厂的诉讼事件,他十分感叹苹果公司对待制造环节和中国大陆地区的态度,进而提醒其他的同事购买苹果产品时要慎重。

    他的遭遇和关于血汗工厂的报道都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所有的大公司标榜的仁义道德理念和光环背后,仍然是丑陋的嘴脸,是以自我和利益为中心的枭雄主义。

    苹果魔法无处不在

    “苹果在你的巢穴中(den),在你的起居室里,在你的车里,也在你的口袋里。”

    这个口号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仅仅五年前,人们还在议论着苹果电脑还能独立生存多久,而现在苹果却已经开始在统治世界。

    是老老实实做一个全球化下的消费顺民,还是做一个崇尚技术革命的进步青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本质分别。苹果正成为创新、技术与设计的完美结合,这正是苹果成为最具影响力品牌的根本原因。然而我们似乎开始沉浸于对这种所谓的技术越来越不信任的情绪中,对于苹果之类的消费产品所代表的技术,不时有人会发出一些异议的声音。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中控诉,“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与自私,坚信技术主义的精神,让人类为了进步而进步,进而失去文明的自由”。

    这种满足消费的技术主义是一种真正的技术吗?或者不如干脆称之为销售技术或者创意魔法?毫无疑问,工业设计要比技术发明更加容易并且有效地带来财富。作为是势力最大的现代组织之一,公司存在的最基本理由就是获取利润,这一社会产物,在存在伊始,就具有人性了。人的本性是贪婪地追逐利益。而“公司”这个社会产物在人的驱使下,更具有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苹果供应商富士康事件,甚至沃兹和乔布斯的《向左走,向右走》都充分体现了人的这种劣根性。

    任何一个神话都需要“信物”,在这个关于神话的想象中,苹果是一个奇迹,但奇迹也有它的代价,这代价就是充满人文气息的沃兹童话一去不复返,消费主义、对财富的追逐、公司政治、尔虞我诈随之而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制造了旋风,而现在,我们却试图在旋风中生活”。

    “Thinkingdifferent”也是苹果的口号之一。那么如果两个故事能重新开始一次,会有哪些不同呢?

    “不会有任何不同”,这就是神话和童话的注定结局。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东航危机管理:如何化解"陌生人的敌意"

下一篇:海尔为什么在美国失败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