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新技术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上,中国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在可喜形势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这份报告主要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技术革新和公共机构质量这三项标准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芬兰名列第一,美国第二……
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排名第七,日本第九,中国香港地区第二十一,韩国第二十九,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却由2004年的第四十四名落到2005年的第四十六名。
另外,世界著名的华文周刊——《亚洲周刊》公布了2004年度的亚洲1000强名单。在这亚洲1000强中,日本企业独占鳌头,有678家,韩国有67家,新加坡有44家,而中国内地只有39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总体的竞争力水平还不够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仍需奋发图强。
从整体上讲,中国是一个非常值得开发的市场。所以,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跨国公司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它们认为中国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块尚未开发完毕的风水宝地,那非中国莫属。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化的竞争更加激烈,跨国公司为了在中国寻求新的平衡市场,尽可能开发每一处资源,尽可能占有每一个市场份额,尽可能打垮每一位竞争对手。
跨国公司拥有上百年的市场经验,比中国企业有更多的超前意识和竞争实力。现实是残酷的,中国的本土企业已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操练、去备战,只能匆促上阵,奔上市场经济的主战场,在实战中“摸着石头过河”。大浪淘沙,不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企业,只能面对被淘汰的悲惨命运。
这个“不平等”的竞争,曾经使中国失去的东西太多了,预料中不该失去的也失去了。我国可乐市场上曾经出现“水淹七军”的惨痛局面,香烟、医药、胶卷、快餐、洗发水等产品也在市场竞争中溃不成军,兼并的兼并,淘汰的淘汰,中国市场仿佛成了世界各大品牌纵横驰骋的乐园。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其核心就是工业品牌之间的竞争。中华民族要实现振兴,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它不仅是民族素质、国家(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外交实力的重要象征。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曾说:“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时也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中国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对此,温家宝总理也做了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拥有品牌的多少,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强弱。因此培养品牌也是政府的事情、国家的事情。”
说到品牌,我们又应当怎样理解品牌呢?大多数人将品牌仅仅理解为一个名称、符号、象征、设计或者其组合,用来识别一个或一群出售者的产品或劳务,使之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实际上,品牌的含义非常深刻,它必须在知性和感性两方面建立与人们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在人们面前贯彻始终如一的主张。
在实战过程中,我们发现,要设计一个品牌的名称、标志、包装等都非常简单,但要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情感纽带却非常不容易。一个强大的品牌能够跨越地域,让人感知,产生偏好。它是由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信赖度共同组成的,缺少任何一环都不能算是完整的品牌。中国曾经有许多靠策划点子一下子获得轰动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往往只有良好的知名度,却缺少被人认可的美誉度和长期追随的忠诚度。所以来得快,去得也快,像三株、秦池、爱多等,都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到目前为止,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并不多,且和国际洋品牌比起来,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在2004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最具影响力的前100强的实力品牌中,我们居然找不到一个中国品牌。国际五大品牌价值机构经过半年的调查研究,评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国也仅有海尔一家入围。紧接着,国内也有机构评出在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而其前十名中,国外品牌就占了七个。
可见,中国的品牌还是很薄弱的。外国人对中国产品的描述,一般只会用“中国制造”来形容,虽然“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完全不同。在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上,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经指出,中国靠制造一件出口的衬衫只能有30—40美分的利润,卖出8亿件这样的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380。不仅衬衫行业如此,鞋、手表等行业也是如此。我国青岛双星鞋与美国耐克鞋的制造成本只差3—5美分,然而二者的市场价格相差了整整五倍;广东生产的钟表已经占到世界总量的一半,但总产值却只有106亿美元,平均每只钟表的价格还不到一美元,这与瑞士表每只卖到224美元相比,相差了几百倍!
对此,《欧洲时报》曾经刊登文章说:“‘做世界加工厂’是西方人送给中国人的一顶高帽子,刚戴时很舒服,时间久了就有害了。”如果我们不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一直创不出自己的品牌的话,我们便难以提升民族产业的竞争力。美国定位大师阿尔•里斯也强调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备受瞩目,但是假如战略方面没有从商品调整到品牌,这一显著的经济增长也难以维持。未来属于品牌,尤其属于全球性的品牌。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的竞争是建立在品牌之上,而非建立在商品之上的,这一点毫无例外。”
回顾本土企业,由于不注重品牌发展,花自飘零水自流,持续发展举步维艰。原材料一上涨,企业便没有了利润空间;利润空间小,就没有足够的资金,请不起高素质的人才搞产品研发;想要薄利多销,还会经常碰到反倾销控诉……此时,企业应该迅速扭转自己陈旧的观念,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21世纪是属于品牌的世纪,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政经时代,靠的是关系,是胆子;进入90年代的产经时代,靠的是产量、质量、管理、能源等硬“杠子”;而到了21世纪,我们迈入了财经时代——也是微利时代,要靠品牌来经营。没有先进的品牌意识,便难以进行长远的战略发展。
可喜的是,我国也有一批先进的品牌正在源源不断地兴起:在手机领域,波导、TCL和康佳等打破了洋品牌不可动摇的神话;在饮料领域,非常可乐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向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发起了强劲的挑战;在日化领域,纳爱斯洗衣粉的销量是所有跨国企业的同类产品在华销量的四倍;在洗发水市场,舒蕾挑战宝洁和联合利华也获得了成功;在乳品行业,蒙牛、伊利、三元、光明占据了大好江山,不容外来乳业插足;在PC行业,联想并购了IBM的PC行业,也早已做到全国第一。
在迈向国际化的道路上,格兰仕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微波炉市场份额;海尔的小容量冰箱在美国占据了很大的市场;TCL集团并购了施耐德和汤姆逊,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彩电企业;青岛啤酒被国际啤酒行业认为会在2010年成为跨国公司,获得“全球啤酒十强”的称号;华为、珠江钢琴、温州打火机和万象集团等也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同时,我们从以前被日本论断为“中国没有企业家”,到如今有了张瑞敏、柳传志等登上了哈佛商学院讲坛的优秀企业家;从跨国公司质疑本土企业的生存能力,到许多本土企业纷纷打入国际市场。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人难以置信。
展望中国的品牌未来,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说:“那些坐在会议室里轻松划分市场份额的人不要忘记,这块蛋糕将来有一半是要留给中国的。在今天的中国,可能有一些闻所未闻的公司,会在未来的十年以巨无霸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光辉的业绩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品牌的曙光。此时,我们呼吁广大的企业家、品牌营销人士和爱国朋友们为了中国品牌的未来,共同努力,共同创新,把中国品牌推出国门,推向世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