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人力资源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全球化企业呼唤新的国际化人才

2016/8/27 3:13: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第一财经频道《头脑风暴》专门就跨国企业的焦点问题进行了一场讨论。企业界、学术界和媒体圈的各位嘉宾分别对中国的跨国企业、跨国企业中心转移和国际化人才需求等诸多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财经频道《头脑风暴》专门就跨国企业的焦点问题进行了一场讨论。企业界、学术界和媒体圈的各位嘉宾分别对中国的跨国企业、跨国企业中心转移和国际化人才需求等诸多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未来的全球化企业

  全球的经济重心正迅速地由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国家。根据《世界是新的》书中的论断,在未来25年左右的时间里,亚洲、中东、东欧、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规模将会超过现在的发达国家,21世纪是新兴市场的世纪。

  英格索兰公司的一个为海运集装箱设计和生产冷冻系统业务的部门,在过去三年中,从原来的主要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丹麦,转移到苏州工业园区,丹麦的工厂生产规模逐渐缩小到关闭。一些类似的其他业务部门,未来完全有可能发生这样的转移。

  英格索兰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宋振宁认为,跨国公司中心转移到中国,有几个关键的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目前跨国公司总部管理人员依然是公司核心,当总部转到中国来,再从总部将核心管理人员都调过来很难。而只有当中国本土人才成为公司的核心智囊,企业运营重心转移才会实现。此外,中国的法制健全度,比如知识产权的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转移的实现。

  在跨国公司走进中国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们呼吁中国企业更要走出去。

  摩克迪集团董事长张醒生认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是未来跨国公司的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投石问路、设立公司、本地采购生产、设立研发和配套设施,这一路走来已趋成熟。现在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其他国家已经不明显,因此跨国公司的重心转移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不大,且跨国公司在国外主要是运用当地资源来实现目标,并不会分享和转交自己的指挥权。

  “只有我们中国建立一批跨国公司,中国企业走出去,才是未来的中国跨国公司的潜能所在。”

  在《第一财经周刊》主编何力看来,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一个重心转移到另一个重心,像过去的从欧洲到美国,而更可能是多极化的重心,中国位于其中一极。全球化也意味着产品更多元化,服务更个性化,市场更加区域化这样一个进程。我们看到大概七百多个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研发中心,为了服务于这个未来区域市场的特殊需求。

  打造新的国际化人才

  人才是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业务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中国占全球化比重和水平的提升,中国本土人才培养是企业界和学院派持续关注的焦点。目前在跨国公司眼里,中国人才在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差距在哪个方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说,管理的基础知识,从书本上和商学院里都能学到,但对整个世界市场的判断,这样的视野要靠个人经历的积累。比如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市场和机会的把握就是人才视野所决定的。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郑渝生则认为,开拓进取也是重要一点,就是人才要有主动性去拓展视野和经历,“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视野的宽度和广度。”

  从企业角度来看,本土人才的沟通能力是差距之一。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栋认为,中国人是比较内秀的,但在这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还是把知识装在肚子里的话,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包草。

  据宋振宁的观察,中国的本地人才,英语说得不错,但还是缺一种气势,比如说有想法时敢不敢在任何场合,包括高层会议上简要有效、集中要害地表达出来,在关键会议上影响大家,说服对方,得到认同。

  德尔福全球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及中国区总裁全春泽先生来中国之前读了20卷的中国历史,在东京时也读了15卷日本的书。在任职之前,他把中国主要城市都跑了一遍,连西藏、新疆都去了。全春泽建议,年轻人必须要读很多书,如果要开展全球生意,成为国际化人才,理解当地国家的文化,东西方和南北国家的,只有这些知识具备才能沟通。

  将内在的知识储备运转起来,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去工作,两者的结合造就人才的全球化视野和精神,张醒生补充道。站在企业的角度,张醒生认为员工的视野是作为公司的布道者去攻打全球。

  复旦管理学院副院长孙一民教授认为,更重要的是终身学习意识。她说,一个人进入商学院实际上是一个调整、提升和思考的过程,个人管理经验和能力的积累不仅仅是沟通能力,很多时候决策和判断能力都是要源于实践的。商学院是一个加油助力阶段,但终身的实践是你自己不断从实践当中去学习的。

  李栋则认为,商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传授理论知识,激发学员创造力,但在此基础上跨国企业应该是给他们一些平台历练。比如中国员工要敢于去投资,允许他们犯错。这个投资未来收益一定是很大的。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求职者的命运谁来定?

下一篇:全球人才大战扫描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