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职场跳跳糖们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累死累活干了一年,很多人就盼着拿到一笔丰厚的年终奖,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企业最怕的其实也是这个,所以很多企业故意拖着年终奖不发,或者分成几次慢慢发,甚至强制员工把年终奖换成股权。
一般而言,知名大企业靠诱人薪酬和企业文化来吸引员工,比如壳牌、花旗、中石油……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号就是一块块闪光的金字招牌。而对那些财力和魅力均略逊一筹的中小企业来说,年终奖往往成为其稳定军心的砝码。
每到年底,老板就开始挠头——年终奖发不发,发多少,怎么发?
不发?这个很难。过年了,别人都发了,就你不发,除了说明你抠门,还说明你的公司经营不善前途堪忧,员工连前途都看不到了,还在乎钱途吗?
发多少?这可就春江水暖鸭先知了。驻扎中国的外企发年终奖往往按部就班,无外12+1,12+2至12+N……我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同学,年终奖约为1个月工资,而在宝洁公司工作的同学,就能拿到相当于2个月基本工资的年终奖金。相比之下,树大招风的大型国企反而占了先机,有些在重点行业工作的国企职员,年终奖往往数以万计,年终一次洪流能赶得上平时一年的细水长流,让外人艳羡的同时冷嘲热讽。
至于私企,那就完全没有定式了,好点的私企,对员工慷慨解囊一次发半年薪水的也有,差点的私企,故意拖欠年终奖以防员工走人的事也有,为了逃掉年终奖而提前裁人的事也有。不过,当今的职场人也不再是逆来顺受的小媳妇,拿起法律武器要回应得薪酬的案例比比皆是。
无论钱多钱少,逢年过节,绝大多数企业还是要意思一下的。大把的钞票攥在HR手中,怎么发成了一门大学问。很多老板给员工包红包时都难免按个人喜好行事,包三万和包三千的都有,而且背对背,你跟谁比去?在中国,不患寡而患不均。我认识一个IT私企老板,去年苦干一年公司效益飘红,为了犒赏员工狠心放血,给所有员工都包了丰厚红包,最低的也有五千块。没想到,也许是他这人太好说话了,好几个员工跟他拜年的时候,都旁敲侧击地提到了红包分配不公问题,让他颇为郁闷。
其实,发年终奖给员工,为的就是让员工高兴,来年鼓足士气再战。如果员工不满意了,发钱也就失去了原始意义。MBA课程里有一条理论:一个成功的经理如同一个具有娴熟技艺的人分蛋糕,能使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获得了最大的一块。
发年终奖恰似分蛋糕。对老板来说,能把蛋糕分均匀些,让大家吃得开心就好,同时还得让劳苦功高者吃饱了。对员工来说,最好别吃着自己的蛋糕,还惦记着别人分到的蛋糕大小,毕竟劳动法没规定好孩子都有蛋糕吃——今年年初,西门子中国公司40多离职员工状告老东家少发年终奖败诉一事就是明证。
在年终奖分蛋糕这件事上,洋人的一些成熟做法值得借鉴。很多外企严格根据绩效考核分级发放年终奖,比如飞利浦公司的年终奖就分为五等,从月工资的30%到两个月工资不等,而且必须经过经理评估委员会的严格考核。中国人虽有闲言碎语的包打听习惯,但外企发奖标准公开透明,也就没有把柄可抓。
再如日本,很多企业除了相当于好几个月薪水的年终奖外,每年6、7月份还有一份丰厚的夏季奖金,让员工笑得合不拢嘴。2007年,日本企业的夏季奖金平均为83万多日元,连续5年再创新高。日本人做事周到,连员工太太的心情都照顾得妥帖——很多日企每年4月还另发一笔钱,美其名曰“太太奖金”。只是不知道,没有太太的单身汉们是否会妒忌呢?
年关将至,不管是单身汉,还是拖儿带女的小家庭,都要为筹办年货和探亲礼物开始忙碌了。这时候,一块香喷喷的蛋糕,自然成了辛劳一年最好的犒赏,甚至比每日三餐更为重要。
最近和朋友们聚餐,饭局上最热门的猜猜猜游戏就是年终奖可能发多少。但是,每每酒足饭饱走出灯火通明的酒店,看到路边寒风中枯坐的乞丐时,我就不由感叹——和连饭都吃不饱的人相比,有蛋糕吃已经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