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企业文化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认同你,才能忠于你

2017/4/5 8:53: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花大价钱引进的人才“跳槽”了,悉心培养出来的骨干辞职了,委以重任的心腹“叛逃”了,还带走了骨干团队、大批客户资源甚至商业机密……诸如此类因核心员工的“不忠”而给当事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引发企业经营震荡的事情,每年都大量发生

  
  花大价钱引进的人才“跳槽”了,悉心培养出来的骨干辞职了,委以重任的心腹“叛逃”了,还带走了骨干团队、大批客户资源甚至商业机密……诸如此类因核心员工的“不忠”而给当事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引发企业经营震荡的事情,每年都大量发生。
 
  如何赢得核心员工的忠诚,至今仍令所有的企业家大伤脑筋。
 
  其实,真正让核心员工忠于你的,不是金钱,也不是升迁,而是认同。道理很简单:人们对金钱与升迁的欲望是无限的——你能将你的企业给他吗?而任何一家企业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无法模仿的。他认同了你的企业文化,就很难再真正接受另一种企业文化。认同的本质又是价值观相融,价值观决定“本性”。唯有建立在价值观认同基础上的忠诚,才是持续且难以改变的,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追随。
 
  你无需拱手出让“江山”,也无须担心他“惦记”你的“江山”,只需你的企业文化能持续地获得他的认同。要赢得核心员工的认同,可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选择“同道”者
 
  一是通过招聘,遴选“同道中人”。“道不同不相为谋”,通过招聘可从源头筛选出潜在的“易感人群”和“同道者”,为企业文化获得认同打下第一层基础。只有企业和员工的价值观“性相近”、“习相投”,才有相互融合的基础,进而也才更容易相互认同。价值观本质上是在各主体的成长过程中缓慢形成的,相对固化于各自的个性之中,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的招聘过程,一方面能够准确选择潜在的文化认同者,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好地向这些潜在的文化认同者进行初步的价值观灌输与辐射。
 
  二是通过培训,培养认同感。企业针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主要不是技术或技能方面的,而是价值观方面的。目的就是在系统地向员工灌输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培训的方式很多,如企业家的演讲——杰克。韦尔奇在任期间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巡回于GE总部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演讲。这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不仅使GE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之一,也为自己赢得了“世界头号经理人”的殊荣。此外,还可以搞专题教育、拓展训练及一系列相关活动,但讲故事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把企业价值理念故事化及故事理念化,并配合有效宣传,对培养员工的认同感会起到极好的效果。
 
  三是老员工的言传身教及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耳濡目染,都有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企业文化氛围愈浓厚,效果愈明显。
 
  “软硬兼施”促“同化”
 
  一是愿景引导与气氛渲染。愿景,是价值观的形象化与具体化,也是主体行为的长远指向。如果组织愿景能在与员工的交互过程中,纳入员工愿景,并为员工提供一套清晰的目标指向系统(包括:物质利益、情感归属、成就欲求等),则将会大大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这种指向愈明确、清晰,与员工相关需要与追求结合得愈紧密,对员工的吸引力愈强,愈能强化员工的认同感。因为,共同的目标与追求是员工与企业合作的唯一原因,也是维系员工与企业的唯一纽带。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愿景会变得愈来愈重要。没有什么比一种清晰的愿景更能吸引人的了,特别是当一个企业正在实践其愿景以实现其目标的时候。如果员工相信他们所做的事是值得的,如果他们相信能够通过自己在企业中的工作完成他们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他们依靠个人力量无法做成的,那么,他们就会认同企业,追随企业目标,积极努力地去行动。
 
  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形成企业共享价值观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员工之间就无法进行充分的沟通,也难以建立信任,使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产生障碍,不利于共享价值观的形成。实践证明,良好的工作氛围是一种强力“粘合剂”,可以使员工在不一定轻松但肯定愉快的环境中工作,使团队成员彼此相互信任和合作。这种氛围愈是浓烈和长久,其对员工的“粘合”效应就愈强大、愈长久。员工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的结果,必定是对企业价值观的持久认同。
 
  二是制度推进与组织保障。就是要设计有利于培养员工认同感的制度与组织形式。由于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上的特点不同,相应的制度与组织设计也应有针对性。
 
  初创阶段,是企业文化“基因”的植入阶段,为了保证作为企业文化“基因母板”的创业者价值观成功植入企业机体之中,企业可以实施高集权的“人治”制度:组织层次较少,权力高度集中,主要由创业者本人行使监督、管理和控制权,组织内部沟通与协调简单而直接,且以纵向沟通和下行沟通为主,这可以推进价值观的“强制性认同”。
 
  成长阶段,企业文化初成体系,一方面价值观的认同仍具有“强制”性质,另一方面也开始通过利益诱使或愿景引导等实现“自愿性认同”。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仍需要推行集权制度,不过“人治”色彩应开始趋淡,逐渐取而代之的是逐步规范化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职能式组织;内部沟通在纵向沟通与下行沟通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增加横向沟通与上行沟通或双向沟通;组织氛围开始产生,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开始发挥。
 
  发展阶段,企业文化逐渐体系化和系统化,其辐射力也逐渐增强,企业价值观被认同的范围与程度也逐渐扩大和提高,被认同的“自愿性”甚于“强制性”。因而处于此阶段的企业,一方面应趋于采用扁平化和柔性化的组织模式及分权管理模式,以消除组织壁垒;另一方面,应以引导、协调和营造氛围为主,提高企业文化的柔性辐射效果。
 
  让魅力“辐射”
 
  美国军事家克里奇曾经说过:没有不好的组织,只有不好的领导;好的领导者是好组织的塑造者。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纽带,其价值观又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因此,与其说是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不如说是员工对企业家价值观的认同。但要让员工认同企业家的价值观,仅靠“权威”这类“硬性要素”是绝对达不到的。
 
  一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只老鼠爬到佛像头上,看到下面有许多人在向它跪拜,十分得意,以为自己就是神了。一只野猫扑过来要吃掉它。老鼠说:你不能吃我。野猫问为什么,老鼠说:我是神,你没看见下面的人都在向我跪拜吗?!野猫冷笑一声:人们向你跪拜,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你所处的位置!权力与地位不能使人真正对你心悦诚服。要真正让员工心甘情愿地认同你,要靠你自身的“软性要素”:能力、人格、对员工的关怀等等。于是:
 
  一要凭借卓越的能力让员工心悦诚服。企业家的核心使命是要带领整个企业追求卓越、走向事成则言顺,言顺则名正。企业家惟有具备成大业的能力和潜质,并且也的确取得了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自然能让员工在心悦诚服中言听计从,进而产生由衷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觉得追随这样的企业家是有前途的,与这样的企业家共事合作是值得的。
 
  二要凭借超凡的人格魅力让员工心存敬仰。人格魅力从来都是极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超凡的人格魅力正是企业家感召力的精神基础,企业家也正是凭借其超凡的人格魅力而能成为整个组织的精神领袖。所谓“自觉而觉他”、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都是在说明作为组织领导者,首先要“自正其心”、“自省其身”、“自修其行”,然后才有资格也才有可能“正人之心”、“省人之身”、“修人之行”,才能“聚人之气”、“合人之力”,领袖群伦,所向披靡,达于“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者胜”的效果。
 
  三是通过心系员工、共谋福祉的理念与行为而获得员工的拥戴与追随。高尚的人格与卓越的能力如果不能同员工个人的追求与需要联系起来,将最终无法对员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因为,个人需要及实现需要的动机永远都是人们行为的第一动力和指向。凡是同个人需要及其实现没有关系的东西,包括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能力,客观上都不可能持续产生吸引力:如果与员工的个人需要及其实现无关,企业家再超凡的人格魅力最终也只能令员工敬而远之。企业家再卓越的能力在员工的眼里也只是企业家个人的事情,并不会引起员工的共鸣及相应的追随与合作行为。因此,心系员工、共谋福祉的理念是企业家获得认同的第一前提。毕竟,员工进入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要借助企业这个平台,通过团队的力量,追求和实现单纯依靠其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也毕竟,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归根到底是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家应当辩证看待“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老板”的“老板”观念,在视员工为合作伙伴的理念下,在关注员工对企业的义务与责任的同时,也强调企业对员工的义务和责任。因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实际上,企业主体的三个层面:员工(“民”)、企业(“社稷”)及企业家(“君”)正对应孟老夫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正是企业赢得员工认同的要义。不过,从执行的角度看,则企业家是关键。只有企业家真正做到“正心”、“修身”了,其他两个方面就容易理顺了。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企业文化如何影响基层员工?

下一篇:用英雄事迹塑造企业文化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