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许多现象让人们读不懂。
例如:一双款式、皮质相差不大的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购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那么,商品的价格为什么总是远远背离商品的实际价值呢?
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在不知不觉中也改变了它原来的方向,并且大相径庭。人们已经熟知的,就像食品过去是为了充饥,衣服是为了遮体御寒,汽车是为了代步方便,这是过去最基本的商品使用价值,现在这些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188元足够请一个人吃饱喝足,并且味道不错,但人们却必须在高档酒楼请上18888元的酒席,并有若干人等作陪,前呼后拥才能达到目的;一套1000多元的西服,也显得整洁大方,但只有穿上6000元以上的名牌西服才显得神采飞扬;一部光洁如新的普通轿车也可以满足工作的需求,但当驾驶一辆奔驰,宝马悍马时,才能彰显出主人的高度与分量。
这到底是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人想不通。为什么直销公司的经理在极力争辩:我卖给大家的不是产品,卖给你们的是长寿、健康、美丽、自信。你不需要健康吗?健康有价吗?你不需要美丽吗?美丽有价吗?你不需要自信吗?自信有价吗?这就是直销公司产品价格高出别人100倍的唯一理由。丰田公司总裁也在大声疾呼,我们销售的不是汽车,我们销售的是工艺品。现在的产品不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产品不是为了体现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体现人身价值。诸多理念悄悄地改变,它成为了竞技场上的自然法则,做为企业老总和企业高管,如果不能做到实时响应,这个时代会毫不留情地将他抛在后面。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如何适应?如何改变?本人觉得,换一个角度,走出传统思维的误区,用新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它,改变它,倒是有效的方法。为了说服大家,讲道理不如讲故事,下面就用故事来说明。
1、笑话:贷款的故事
说的是,有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准备贷款,经理仔细打量,认为此人有来头,于是就问:“先生,您想贷款吗?准备借多少钱?”来人会答:“借一美元。可以吗?”经理回答:“完全可以,只要有抵押物就行,这是银行的规定。”于是,犹太人拿出50万美元的债券、股票做抵押,签下年息6%的合同,接过一美元转身走了。银行经理实在纳闷,于是快步向前,忙问:“先生,假如您想再多贷一些我们同样欢迎,冒昧地问,您能把只贷一美元的理由告诉我们吗?犹太人回答说:“我要外出旅游半年,几家银行保管我的债券、股票费用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唯独你这里最便宜。”
(人们常常对问题想不通,不知怎样办,仍然前行,不会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解决)
2、捕捉猴子的故事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着扑捉猴子的习惯与方法。每当夜幕降临时,猴子常常摸进村子里偷吃东西,时间长了,村民就将一只小口的坛(叫做瓮)放在门前,里面放进食物,当猴子到来后,左右打量没有危险,就将小手伸进瓮内,确认一下马上缩回,发现瓮内也没有危险时,就赶忙将手再次伸进去抓住食物掉头就跑,但是,猴子手中有食物,瓮口又小,越急越挣脱不了。就这样,天亮后村民就可以消闲自在地扑捉到了猴子。
(人们由于长期不接受新的东西,大脑僵化,拒绝排斥,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
3、猴子的故事
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六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在显要的位置放了一串香蕉。猴子看见了香蕉,理所应当的要去吃了。可就在猴子快要拿到香蕉的时候,科学家立刻用高压水枪击它,迫使它后退。第二只猴子快要拿到香蕉时,同样家法伺候,几个回合下来,六只中再也没有敢接近香蕉了。这时,科学家放走一猴子,又放进来一只新猴子。新猴子没吃过水枪的苦头,看见了香蕉,很自然的去拿。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另外5只猴子一起跳过去,对这只新猴子一顿暴打,阻止它去拿香蕉。可怜的新猴子被痛扁,不敢再去碰那个香蕉了。科学家继续试验,从最先的五只猴子中又放出一只,再放一只新猴子进来,相同的情况再次出现…最后试验的结果的是,笼子里的六只猴子都不在是原先的六只,也没有被水枪击过,但是都不敢吃香蕉了。
(人往往自以为是,经验把自己封闭住了,不愿意接纳,不愿意创新思维)
其实,最上面说到的现象,很早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就注意到了。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一现象是凡勃伦发现的,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