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领导艺术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企业管理:教你"拥抱"80后

2016/10/19 1:25: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

  
随着“80后”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经理人们不得不迎战一个新主题:如何管理“80后”员工。
事实上,仅就“80后”的“个人主义”这一点,主管就已经伤透了脑筋,其过分自我使得主管们陷入了管理难、合作难、沟通难、共识难的困境。
面对“可以引导,但无法改变”的“80后”,主管们又该如何管理他们呢?
遭遇“80后”
——一位部门经理人的自述
对很多部门主管来说,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去管理“80后”,着实增添了很多麻烦——似乎远不如找“同类”更有效率。
对于出生于1970年代初的我来说,起初根本没拿“80后”当回事。因为一直觉得我自己还年轻着呢,怎么可能有代沟呢,何况“80后”看上去又普遍地早熟。但事实是,当我很高兴地带领我们部门的员工迎来了几个“80后”的新鲜血液后,他们强烈的自我感的确给我当头一棒!究竟是我已经“中年”了,还是他们太“少年”?
活跃又自我的男孩
对新鲜血液的第一次尝试,是招收了三个男孩。先进公司来做实习生,原本初步定实习时间是一个月。
起初的效果非常良好。有了几个年轻新人的加入,大家午餐时间的闲聊都更新了主题:如今最当红的歌星、最流行的装扮,以及其他各种最新资讯源源不断地涌来。一些年长的同事回家和孩子聊天,都有了可卖弄的谈资,办公室的气氛顿时改变了,空气似乎都清新了,每个人都仿佛年轻了几岁。作为部门主管,我特别高兴。
最令人高兴的还是几个“80后”充满新主意的脑袋。部门会议上,每次他们都能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尽管有些并不具备可操作性,但常常给其他人带来火花。而对于IT和金融,他们显然比我们更加熟悉,甚至有时可以充当一下网管或理财顾问。
不过,正当我沉浸在新气象中,四处向别的部门夸耀我的新人才时,新人们让我大大地张了一次嘴巴。
那是月底,到了业务总结和下月规划的时间,整个部门都忙得不可开交。本来我还庆幸多亏有三个实习生,可以分担一点琐碎的简单工作,于是派他们几个人整理资料。因为第二天就要用,我还特意嘱咐他们快点干。
但没想到,到了下午四点多,三个人突然集体消失了。我简直心急如焚,赶快给他们打电话,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晚上有同学聚会呢,老大,我们都不想错过。”
我几乎晕倒。
最后这事不得不动用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力量,紧急找了几个兼职人员连夜帮忙,才算解决了。尽管这三个“80后”的青春气息逼人,但我再也不想看见他们了。
脆弱又自主的小女生
这件事过去几个月后,到了应届毕业生大规模找工作的时间,公司也有不少部门缺人手,集体安排了招聘,其中也包括我的部门。尽管因为之前的事件,我在心理上对“80后”多少有点疙瘩,但考虑到成本、时间等因素,还是同意了公司的安排。毕竟,“80后”也有着鲜明的优点,而且我也检讨自己,之前那三个学生,毕竟只是来实习,而且可能我在管理上对他们过于宽松,才导致了后面的问题。
这一次因为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我挑选起来格外认真。在人力资源部提供的几个人选中,我最终挑了一个看上去稍微稳重一点儿的女孩。对于她的到来,同事们也都很欢迎,大哥大姐们对她也多为关照。
女孩似乎不是特别泼辣能干,但加盟一两个月里,表现也算不错。
但过了没几天,大家都在工作呢,一个去别的部门送资料的同事就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找我,说那个女孩正在我们部门外的走廊上哭呢,而且是放声大哭。我找了个女同事一起过去,看到她正蹲在楼道里,眼泪纷飞。而这个位置正是各个部门之间交叉的空地,经常有找其他部门办事的同事经过。
我很小心地问了她几句,惟恐是因为我们的态度不好,让她受了委屈,但她说:“与工作无关。”其他都不愿意多说了。面面相觑几秒钟后,我们只能作罢。
因为一直不清楚这次“大哭事件”的原因,从此,我对这个女孩只好格外小心翼翼。在和她说话之前,我总是要先调整好面部肌肉的状态,表达也要尽可能地委婉,一切都是为避免把这位脆弱的妹妹惹哭,真是挺累人的。
本以为这样总可以了吧,后面让人惊讶的事情越来越多。
部门在工作时间内组织郊游,顺带研讨业务,为的是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下开拓思路。就要到集合时间了,突然接到女孩的电话:“能带‘家属’吗?”“因为不是单纯去玩,所以这次不能带,以后出去玩的时候可以。”我耐心地向她解释。“可是我已经带我男朋友来了,就要到了。”
我无语了。
对于我们这种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可这个看上去很文静的女孩又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那是一个周五下午,我一再叮嘱她急需一份文稿要她写。并且由于天气热,为了照顾她,我让她周六在家里写,然后再发邮件给我就可以,省得再往公司跑。我正在为自己的人性化管理和体贴小得意了一下,结果一查邮箱:没有邮件。打电话问她,结果她倒是很平静地说:“我和男朋友吵架了,没心情写,明天再给你吧。”居然连一点愧疚之意都没有。
这个女孩最终是自己选择了辞职,我简直如释重负。
一直到现在,我都没再敢招收“80后”。这些有条件享尽了父母关爱,接受了良好教育,脑筋灵活,眼界更开阔的年轻人,本应是多么令人喜爱的一代。然而,他们的自我意识之强烈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他们无疑是“以我为主”了,少了负重感,过得更快乐。但对于我来说,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去管理他们,着实增添了很多麻烦——远不如找“同类”更有效率些。
主管:真诚地拥抱“80后”吧
既然无法改变,就要积极适应。无论是环境,还是事情,抑或是人……
熟练运用计算机、游刃有余地掌握英语、开车,这些对于“80前”来说,还属于技能和工具的范畴;而对于“80后”来说,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可否认,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不但父母和长辈对他们的宠爱更多,而且他们对自己也会有一种溺爱,甚至会不自觉得“娇惯”自己。于是,“80后”很不愿意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在职场中的忍耐性极差,心情不好、工作不顺利,根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对于可能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他们,主管们一定要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因为,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情绪,更关心自己的感受,他们也是非常真实表达自己情绪的透明人。怪不得专家评价如今的“80后”,思维和表达更像欧美人,更加直接和真实。也正因为如此,“80后”往往在企业的业务部门更显得如鱼得水,他们也似乎更适应外企的办事方式。而对于有着复杂人际关系的本土企业,他们难免会不适应。
因而,作为“80后”的主管,首先就是要接受和理解他们,更要学会欣赏他们毫不掩饰的真实。只有抱以一个无条件接受的态度去对待“80后”,才会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相处方式——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想让你的部门或企业像个敬老院,我们别无选择。
把心打开,用心去拥抱“80后”吧。
告别“说教”
在不少经理人看来,“80后”基本上进入了一个心智比较简单的时代。他们想问题较简单、做事比较凭感觉,对说服性与影响力权威的接受超过了法定权威与强制性权威,“这个文化特征为比较公开化的阳光型管理、注重沟通的动员型管理模式提供了机会”。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正在津津乐道地给“80后”讲你的青年时代,讲过去的传统经验,并希望给年轻人一些教育时,“80后”似乎并不太以为然,甚至会冒出一句“时代不同了”来回应你。于是,这两个时代的人该如何找到交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80后”来说,“说教”俨然已经渐渐失去了意义,他们更渴望“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需要你去指手划脚。
因此,对于主管来说,不要试图通过“说教”、“思维教育”来改造“80后”。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感染力的演说、深刻的思想(起码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深刻)、专业的技能,才是领导好“80后”的前提。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欣赏甚至崇拜你。
“80后”不仅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的上司,更需要一个善于沟通和理解他们的上司。因为他们已经不甘于“听命”,他们需要上司明白地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理由。当然,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教练式领导人,那么也会是“80后”喜欢的上司类型。然而,“80前”主管往往接受的是“少说多做”的教育,也许你一时无法改变自己,你可以少说话,但一定要掷地有声,要让“80后”知道你说话的份量。
点燃他的激情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看到有些“80后”青年人的锐气和激情,你都不由得会产生一种羡慕之情。“老要张狂少要稳”一直是长辈们告诫我们的话,然而“80后”成长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他们接受的可是充分张扬个性和能力的教育。
也许,你会担心这些自信的“80后”,会狂妄得有些过了头,把事情都想得太过简单,甚至想法不切实际。但事实上,如果你能将他们的激情和爆发力利用起来,如果你可以引燃他们的抱负,如果你能给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路径,那么就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
比如:在部门会议中,主管们不妨给“80后”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甚至不妨让他们自己去实施一个项目,完成这一方案整个流程的制定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你只管做好一个督导、教练和顾问的角色,至于其他就放手让他们去试错,你得忍下心来看着他们去摔跤,得舍得为他们交学费。
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励你的“80后”下属,而且还附带额外疗效——对于那些欠缺责任感、流程设计、合作意识的“80后”,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让他们意识到“想出个好主意可能并不难,然而要将计划付诸实践,还是很有难度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通过锻炼有所提高,也能渐渐认清自己。当然,当他们已经无能为力时,主管一定要积极地伸出援手,此时你的“经验之谈”,就再不会是干涩的“说教”,他们也就只有心悦诚服的份了。
请记住,对于“80后”来说,“武装镇压”是没有用的,他们反而会觉得你的思想陈旧,毫无激情。虽然不要说教,却也完全可以随时、随事、随地地引导,并且主管也不要试图去摆自己的老资格和权威性,而只是就事论事。
“利用”他的自重感
对于非常自我的“80后”,他们的心情也非常“自我”,常常是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甚至他们会以“心情不好”为由就“罢工”了。
难怪有专家评价说:“80后”既缺乏50年代人与祖国共命运的伟大情怀,也缺乏60年代人追求精神解放的觉悟,同样缺乏70年代人善于自省的精神,“80后”是灵魂没有归宿的一代,也是缺乏自我内省和对世界担当的一代。
因此,为了维护组织的价值观,要真正让“80后”认同企业的文化,需要顺应他们自主的特点,给他们一点儿自主的空间。比如:当你发现一些“80后”对组织的纪律视而不见时,你不必大动肝火,干脆就让他们自己制定惩罚的方式,那他们就没有什么好说了吧?
有人说:惩罚是初级的管理。然而,企业文化要想落地,需要有措施,而惩罚也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并且,当这种惩罚手段,是自己给自己设计的,那么是不是就成了一种自我约束了呢?当组织文化变成了每个人的一种习惯时,比如:守时、说到做到的习惯一旦形成,不仅是组织受益,更是个人受益的事情。
同时,对“80后”加强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也是必需的。许多主管对职业化的评价标准就是“事情交给你,我就尽可以放心了”。但如果,他总不能让你放心,那么干脆就减少他的工作量。减少工作量不仅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同时也会让人感觉丢面子,因为这就意味着他的价值和受重视程度在减低。
然而,个人主义强烈的实质其实就是自重感强烈,总觉得自己非常重要。因此,作为主管的你,不必想方设法去考虑怎么批评和教育“80后”,只要你抓住他们有很强自重感的心理,剥夺他们受重视的程度,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再让你重新重视他。当然,无论他是选择愤而离职,还是奋起直追,“80后”普遍不会甘心被一直冷落下去。因为“80后”强烈的自我意识,也会使他们不愿意去委曲求全。同时,由于“80后”普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成长,所以通常都要更加进取。
最后,主管们要牢记一点:要给予“80后”更为自由、开放、舒适、轻松的工作环境,不要试图限制他们的思想和改造他们,而更需要因势利导和循序渐进。作为部门主管,千万不要奢望把“80后”的棱角磨去,磨成跟“60后”、“70后”一样,因为这个时代就是属于“80后”的,他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工作和生活。
“可以不爱我,但请尊重我”
——我是一个“80后”
面对质疑,“80后”用“真实”来评价自己……
出生于1983年的我,是一个典型的“80后”:独生子女,大学毕业,追求小资。
我进入职场年头还不长,只有两年多。但在这短短的两年里,就已经充分感觉到了“非我类”们对我们的“歧视”。
比如:很多管理者认为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好管。刚刚进入企业时,我是激情四溢的,然而也特别容易遭遇挫折,于是常常情绪化;我们这代人普遍更重视自己的心理感受,不愿意委曲自己,像我两年已经换了两份工作了;我们更喜欢在工作中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即便被人看不惯……
不“忠诚”的理由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我们,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掌上明珠。但步入职场后,我突然觉得自己从核心人物变成了一颗螺丝钉,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但我也坚信:任何刚入职场的人都如此,不管是哪个时代的人。
当然,与其他前辈相比,我们可能对所服务的企业不够忠诚。但面对更多更好的选择,更大的成长空间,何苦为一个名份而死守呢?我们更追求就业质量,而非就业本身,道理如同对待生活一样。
作为“80后”的我们,比以往年代的人更加自信和独立,当然也有人说这是自私和个人主义。不管用哪种形容词,你都必须承认,我们更愿意信守自己对生命和价值观的追求。比如:我的第一个上司总是让我做一些我并不擅长和喜欢的琐碎工作,我也试图与其沟通过。但他却说:“你是最年轻的新人,你不干这件事谁来干呢?”然后他就会说起他当年刚参加工作时,如何如何辛苦,每天上班还要打扫办公室、给上司倒水等等,完全是职员兼生活秘书。看他絮絮叨叨一脸严肃,真是让我头大。
不仅如此,上司对待我还很不公平。我可以承受低薪,但是绝对忍受不了不公平。比如:有一次他让我和一位前辈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位前辈的年龄像我爸那么大了,总把我当孩子,他不相信我的策划方案可行。可是这个策划是我查阅了好多天资料,并且在外国网站上钻研了好几天的结果。他甚至不愿意给我一个尝试的机会。最郁闷的是,当我直接把我的方案给上司时,他也同样不信任。
结果当然是,我离开了这个企业,任何人都需要一个能让自己成长的企业。
做真实的自我
长辈常说我们这一代不懂得尊重人。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可能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尤其是在企业里,上司如果想赢得下属的尊敬,也要先尊重我们这些晚辈呀。再说,我是来工作的,而不是来搞人际关系的,因此我更渴望一种平等、简单的人际关系,而不用花心思讨好谁。
一次,因为我去会计那儿报销,票据填写和领导批示不清楚,被会计数落了一下,心情很不愉快。开始我还和会计气冲冲理论了一番,后来又委屈地哭了。但过一会儿我的情绪就好了,和同事依旧有说有笑。可是,后来我听会计对我的评价是:“这些‘80后’,晴一阵雨一阵,真是情绪化,我可惹不起他们了。”
我也知道自己在工作中,不懂得表达技巧,但是我也全无恶意。当然,在我真正认同的时候,我也会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尽管有时会被人误认为我是逢迎拍马,但这都无所谓,因为这样的我才是真实的。  我也知道,很多人都不喜欢我们,甚至拿我们是“月光族”说事:这些贪图享受的一代……然而又有多少人关心过我们钱都花在哪儿了?学车、学英语、买基金、健身、休闲、社交,样样可都是提升自我、提高生活品质所必需的。
还有人认为我们“80后”是“有见识而没常识”,做事不踏实……对于这些评价,虽然刻薄,但我也一直在思考,也在慢慢审视、修正和改变自己。
不过我更想说的是:如果你可以放下老眼光,重新审视一下我们“80后”,你才能发现我们可爱、真实的一面……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企业家与经理人的信任博弈

下一篇:管理者必须走的钢丝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