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管理实务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薄之后是什么

2015/9/20 9:24: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薄”战争

  薄”战争

    性价比时代的终结,价值观时代的起点。

    “其他的一切都只不过是热空气(Every thing else is just hot air”)。很多业内人士看到联想集团为ThinkPadX300笔记本电脑定制的这句广告词都要会心地一笑,如果你知道苹果公司在今年1月推出的新款笔记本电脑叫做MacBookAir的话,就会明白他们为什么笑了。

    一场明争暗斗已经在联想和苹果这两家顶级笔记本电脑厂商之间展开。今年3月18日,北京嘉里中心饭店,联想发布了ThinkPadX300这款“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而在此之前的MacWorld大会上,当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从大信封中抽出薄薄的Mac BookAir的时候,他同样宣称这是地球上最为轻薄的笔记本电脑。

    在中文词义里,“轻薄”也经常用来形容为人不端。不过眼下它可绝对是IT业最热门、最抢手的词汇。

    ThinkPadX300到底有多薄?联想集团副总裁仪晓辉说出了一个数字——18.6毫米,要知道,一角硬币的直径是19毫米。仪晓辉还带了一支剖掉了一半的铅笔,这就是X300的内置光驱的厚度——7毫米!MacBookAir有多薄?最薄处4毫米,最厚处19.4毫米。已经有人宣称,用Air来切菜正合适。他们到底有多轻?64版报纸的重量是1.5公斤,如果把报纸放在天平的一端,X300或者Air放在另一端,下去的肯定是报纸。

    ThinkPad和Mac Book,一个就像是正襟危坐的中年绅士,一直以稳重、专业的品牌形象示人,在商用市场傲视群雄;另一个则是卓尔不群的翩翩少年,一直以时尚的风格凝聚苹果年轻的fans。在过去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而如今,他们走上了同一条“轻薄”之道,并为此开始激烈的正面交火。此时,商用市场和消费市场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追求舒适性和时尚的风格成为笔记本电脑发展的共同趋势与潮流。

    薄的诞生

    无论是MacBook还是ThinkPad,两家公司在决定设计这款产品时都下了重注,也展示了他们研发设计的看家能力。

    据乔布斯透露,苹果MacBookAir的研发工作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早在几年之前苹果就决定要研发出一款全球最薄最轻的笔记本电脑。为此,苹果的设计师们一共拿出了差不多100套设计方案,他们热烈地讨论一款笔记本电脑到底能够做得多薄、多轻。最后他们终于选中了一套全金属外壳的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达到如此的轻薄,必须具备极为精密的铝材加工技术,而且必须将主板做到一根铅笔的长度。最终,苹果如期推出了这款产品。

    ThinkPadX300的研发同样始于两年前。当时,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提出能不能开发出一款在技术与工艺上都具有革新性意义的产品,联想集团首席设计师大卫·希尔(DavidHill)接受了这个挑战,他认为只有研制出ThinkPad历史上最轻最薄的一款产品才能符合杨元庆的要求。

    2006年6月,希尔开始了自己的冥思苦想,他决定返璞归真——新的笔记本电脑表面将没有任何的接口和标签,甚至连电源线都不需要,所有的接口全部都隐藏在光滑的外壳下面。笔记本电脑要做到最小,长度要小于10英寸,厚度不超过1英寸,却要能够配备大尺寸的键盘。

    这个时候,联想独有的“创新三角”研发模式发挥了作用:希尔所在的美国罗利主要从事概念设计和产品规划,而位于日本大和的研发人员则将罗利的概念变成产品化的图纸,中国的研发人员负责选择合适的材料使图纸最终变成真正的产品。

    在三地研发人员不断的交流过程中,希尔的设想遇到了挑战:轻薄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小,如果按照希尔的想法采用10英寸的屏幕,将会脱离目前笔记本电脑12~15英寸的主战场,成为边缘性的产品。而且,用只有10英寸的小屏幕观看现在日趋流行的视频的效果也不佳。最后,显示屏被确定为主流的13.3英寸的宽屏。

    当然,这也意味着这款笔记本电脑可以直接采用通用的笔记本电脑大键盘而不必采用折叠式的键盘,这也为进一步将笔记本电脑做薄创造了条件。但是,大屏幕和大键盘也给笔记本电脑的“降体重”提出了挑战——工程师们觉得,如果将接口和标签隐藏起来,就必须在外面配备更大面积的金属壳,从而大大增加笔记本电脑的重量,因此希尔的“隐身接口”构想也被否决了。

    2006年10月,联想的研发团队形成了产品的雏形,并将这款笔记本电脑的研发代号命名为“Kodachi”,也就是日本人所称的小太刀,这种刀要比日本武士常用的普通长刀要短将近一半,也比长刀要薄一些,特别利于近战。“我们之所以将其命名为Kodachi,就是要求我们要开发的产品一定要足够轻、足够薄。”杨元庆介绍说。2007年1月,“Kodachi”研发计划获得了联想高层的批准,进入了计划阶段。

    时间进度安排得非常紧凑:2007年9月上旬,研发小组必须拿出产品的机械原型,然后在9~10月间完成原型和组件的性能测试,11月推出定性样机,12月上旬完成生产前测试。12月,项目的审查委员会小组计划在日本大和实验室会面,决定“Kodachi”能否投入试生产。

    为了保证笔记本电脑的轻薄,联想的研发人员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在ThinkPad系列中第一次采用了固态硬盘,一方面固态硬盘与普通硬盘相比不怕碰撞,稳定性更强一些;另一方面固态硬盘的体积也比普通硬盘要小一些,也更薄一些。此外,他们还决定采用一款超薄的DVD驱动器,厚度仅仅只有7毫米。

    到了10月份,问题来了,联想为“Kodachi”订购的固态存储驱动器竟然没有通过质量检测,这也意味着产品将缺少一个关键性的配件,这将使得整体的研发进度都向后推迟。

    联想的研发负责人此时采取了冒险的行动,他决定不等固态存储驱动器完善而继续其他部分的研发。幸运的是,虽然固态驱动器的主供应商直到最后都没有能够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后备供应商却在最后一刻研制出了符合联想要求的产品。2008年1月25日,X300在深圳量产。

    薄之技术

    技术的不断进步,给轻薄之风的流行带来了实现的可能性。

    在设计产品之前,杨元庆就给新产品定下了一条原则:“轻薄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能以牺牲现有成熟产品的功能作为代价。”因此,X300的口号是“思考,不妥协的轻盈”。实际上,主流笔记本电脑具备的功能ThinkPadX300几乎一样不少:高速USB接口、DVD刻录光驱、以太网RG45接口、无线网卡和支持以太网、蓝牙2.0、WiMax、802.11n、WWAN以及UMB等各种网络的连接方式。除此之外,还配备了指纹识别、130万像素摄像头、数字降噪麦克风、专业立体声扬声器厖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PC已经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生产的行业,由此也造成了PC品牌厂商几乎不制造任何的零部件,而是通过全球采购需要的模块,最后以集中组装的方式生产出最后的成品。在这样的一种商业环境下,零部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合适的零部件,再好的电路设计也无能为力。

    恰恰在这个时候,笔记本电脑的零部件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与笔记本电脑同步走进了更轻更薄的时代,而这也是早前轻薄型笔记本电脑不成功的原因所在。几年前惠普、华硕、索尼等主流厂商都曾推出过一些轻薄型笔记本电脑,在当时也曾轰动一时,但是最终也没有在市场上掀起一股潮流,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坚固和散热的问题——笔记本电脑做小做薄了以后,里面的空余的空间也小了,而且风扇的安装也成了问题,结果运行时间长了之后烫得吓人。此外,当时的硬盘普遍较厚,笔记本电脑做小做薄之后硬盘就没有地方放了,即使勉强放进去也容易受到挤压和撞击而影响使用寿命。

    如今,这些问题都找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方案。无论是Air还是X300,在他们后面都站着一位技术巨人,那就是英特尔公司。实际上,英特尔早就注意到了笔记本电脑走向轻薄的瓶颈所在,一直致力于开发适用的处理器。英特尔最终做到了乔布斯所要求的“更精致、更低能耗的芯片”。今年1月的MacWorld大会上,当乔布斯发布Air的时候,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欧德宁也上台助阵,他指着Air微笑着对乔布斯说:“大约一年前你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挑战,把世界上最好的微处理器放进这个电脑里。起初我们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终我们尽全力完成了这个最好的产品,就像在制造一件工艺品。”通过制造出新型的SFF(Small Form Factor,小尺寸封装)处理器,英特尔将处理器的体积缩小了40%,同时更好地解决了散热和功耗的问题,从而保证了苹果Air的如期推出。

    联想的ThinkPadX300则赶上了更好的时机,用上了英特尔刚刚推出的45纳米低功耗SFF处理器。由于采用了最先进的工艺制程,处理器的成本将会明显降低,性能也会更加稳定。

    苹果和联想倒是不约而同地对“大件”采用了新技术,也就是固态硬盘。虽然被称为固态硬盘,其实就是闪存。相对于传统的硬盘来说,固态硬盘启动速度更快,不怕碰撞和突然断电,显然更适合移动性很强的笔记本电脑。以前之所以固态硬盘不能够普及,主要原因还是性价比不高——500G传统硬盘的价钱只能买到两块4G的固态硬盘。但是,如果大批的笔记本电脑转向轻薄,势必会使得固态硬盘的需求大幅增长,价格大幅度下降,以至于性价比超过传统硬盘的那一天。实际上,固态硬盘超乎寻常的增长速度已经引起了传统硬盘老大希捷公司的极大忧虑,早在去年,希捷推出的一款面对笔记本电脑的Momentus5400PSD硬盘中就嵌入了部分闪存功能,最近希捷更是声称将在2008年进入固态硬盘市场。

    正是隐身在后面的技术大佬们的支持下,轻薄笔记本电脑才得以大行其道。期望之重

    这次,无论是联想还是苹果,对于新款轻薄笔记本电脑的发布都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苹果选择在有好几万名苹果Fans参加的MacWorld大会上发布Air,而且仅仅发布了这一款产品;联想则由董事长杨元庆亲自出马做隆重推介,即使是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场里,杨元庆都没忘记拿出X300来“炫”一番。

    由于寄托了两家公司太多的期望,本来轻盈的X300和Air仿佛也显得沉重了许多。对于乔布斯来说,Air将是苹果杀回“PC主战场”的有力武器。当年,IBM、康柏等厂商凭借“丑陋”的台式机将苹果赶出了微型计算机的主流市场;如今,在音乐播放器和手机市场风光无限的乔布斯希望再次证明,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上他也同样能够成为主宰。拔剑四顾,他发现当年的冤家对头已经不在人世,取而代之的则是收购了他们的惠普和联想。

    比起苹果,联想的心情显然更为急迫,在剥离了手机之后,电脑已经成为联想集团唯一的主业。而在收购了备受推崇的ThinkPad将近三年的时间里,联想还没有能够拿出任何一款让人眼前一亮的ThinkPad产品出来,这也使得外界对于联想的整合能力产生质疑,很多人甚至预言,“ThinkPad即将毁于联想之手”,而这是联想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当年收购IBM PCD,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就是IBMPCD拥有令人称羡的ThinkPad。因此当联想完成对IBM PCD的收购之后,一些也有收购想法的中国台湾厂商不禁追悔莫及。

    有了代表顶级设计水平的ThinkPadX300之后,联想就能够向外界证明,IBMPCD曾经引以自豪的顶级笔记本电脑设计能力并没有在联想的手里流失和贬值,ThinkPad即使不姓IBM而是姓Lenovo了,它依然保持着原来的设计水准。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心态左右下,两家公司在市场上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在ThinkPad X300的发布会上,联想集团副总裁仪晓辉拿起一支高尔夫球杆挥动起来,大屏幕上的高尔夫球飞起来迎面撞上了打开的X300,高尔夫球四分五裂,X300安然无恙。“一台笔记本电脑真正能不能用,主要看它是不是够坚固。”他略有些得意地说道,语锋直指Air。在美国,两家公司的笔记本电脑都已经发布了广告;而在国内一些城市有线电视台的节目中,都能听到苹果女歌手那略带沙哑的广告歌曲。

    不过从两款产品远远脱离当前笔记本电脑主流价格区间的超高价格来看,无论是苹果还是联想目前都还不可能把这两款产品作为主力来销售。他们更多地只是希望通过这两款革命性的产品,达到引导整个市场话语权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它们也就完成任务了。■

    “轻薄”之风

    在这阵风潮中,设计的魔力将会体现得淋漓尽致。本土笔记本电脑厂商做好准备了吗?

    在追求轻薄的道路上,薄的极限会在哪里?

    事实上,单纯从厚度来看,ThinkPad X300要比Mac Book Air要略微丰满一些,这也是因为它继承了传统笔记本电脑的众多“遗产”的原因:X300配备了3个USB接口,1个以太网接口、1个DVD光驱和1个VGA接口,笔记本电脑左右两侧和背面密密麻麻布满了接口。

当CPU、硬盘等笔记本电脑部件由于采用了新技术,不再成为做薄的障碍之后,这些接口也就成了最大的障碍所在。为了应付这个难题,联想和苹果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简单来说,联想是继承和发展的改良思路,联想认为短期内用户还不可能离开这些常用的接口,因此需要尽量保留。而苹果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革命路线:在苹果光溜溜的四壁上,几乎看不到任何的接口,只有一个隐藏起来的小槽里面有一个USB接口和一个扩展槽接口。光驱?已经是过时的配件,通过高速互联网直接从网上观看视频或者下载到硬盘后再观看就可以了。以太网接口?以后到处都有无线宽带,也就不需要有线接口了。在苹果的世界里,Air仅仅通过无线就能够与任何一种外部设备进行沟通并传送数据和图像。

    无论是联想还是苹果,他们的设计理念都不可能脱离他们的拥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X300的思路更加贴近主流消费者的需求。就在前不久,国内最大的IT导购网泡泡网对13020名网友做了个调查,结果有76.2%的网友选择了X300,选择Air的网友只有23.8%。

    但是,苹果的这样一种思路恐怕更能得到浪漫主义者的拥护。其实,人类每一次大的进步不都是在胡思乱想、挑战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实现的吗?据说苹果下一步可能研发一种不需要键盘、全触摸屏的笔记本电脑,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放大了好几倍的iPhone。如果这个设备能够做出来,也许我们认为不可能突破的“薄”的极限又将再一次被突破。

    薄之临界点

    随着Air和X300的先后推出,一股“轻薄风”正在席卷市场。不过在笔记本电脑诞生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轻薄其实一直都是主题词之一,也是电脑厂商主打的概念之一。轻薄只是外在的表现,它背后代表的是更多的移动性、便携性甚至是潮流和酷。“轻薄是笔记本电脑从典型的商用产品走向消费产品的明显例证。”Gartner亚太区首席分析师叶磊认为,“即使是Think Pad这样典型的商用机,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个人直接购买了。”

    其实,向轻薄发展也是所有消费电子产品的共同趋势,这种趋势以前也曾经在电视、手机、音乐播放器等领域发生过。乔布斯也许是最早发现这种潮流的吃螃蟹者。当年在设计iPod的时候乔布斯就非常注重产品的轻薄,苹果后来推出的iPod系列无论是iPod Nano、iPod Shuffle还是苹果手机iPhone,无不贯彻了乔布斯的“轻薄”思路。如今,这种思维模式又被他带到了笔记本电脑上面。

    在笔记本电脑行业,还有一些厂商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潮流。原华硕副董事长童子贤从2004年开始负责华硕笔记本电脑的总体设计,他目睹了iPod的崛起,也看到了摩托罗拉超薄手机V3的大卖。“V3其实舍弃了很多的其他功能,它的摄像头的解析度就并不高,只有30万像素,但是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轻和薄。”为此童子贤一再告诫设计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把笔记本电脑“压薄一点,再薄一点”,华硕也正是凭借轻薄机型乘势而起,进入了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前几位。

    既然轻薄早就已经是一种趋势,为什么此次X300和Air的发布仍然是如此的震撼?这就像水加热的时候看不出有什么出奇的地方,而当水沸腾并变成水蒸气的时候人们就会注意到变化了。

20毫米、1.5公斤可能就是轻薄型笔记本电脑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个临界点,当突破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极限之后,所有人的目光就都被这两款产品所吸引了。

    当然,这种吸引力对于其他PC厂商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由于在推出轻薄型产品上落了后,在Air和X300之后发布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其他PC厂商,如果不能展示更加令人惊艳的造型,就不会再有很高的关注度了,这正是眼下很多PC厂商苦恼的地方。

    设计的力量

    在ThinkPad和MacBook这两款产品上,设计的魔力体现得淋漓尽致。“笔记本电脑的外观设计非常重要,我认为一款笔记本电脑的成功有50%来自于外观设计,我们本土厂商确实应该在这上面下功夫了。”同方股份副总裁李健航对此深有感触。

    在笔记本电脑领域,为什么Think Pad会得到很高的品牌声誉?当你将一台ThinkPad笔记本电脑的外壳拆开,裸露出里面电路板的时候,往往会惊叹ThinkPad研发团队的电路设计功力,在一块完整的电路板上。所有的元器件虽然摆放得密密麻麻,却显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就像一件艺术品。与台式机不同,笔记本电脑由于集成度更高,也对PC厂商的系统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当2006年ThinkPad的某类产品的主板上发现了“飞线”的时候(“飞线”是指那些内部结构布局混乱,各种电线交错穿联、横贯东西的现象,这种笔记本电脑往往容易因为线路问题而出现不稳定情况,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一般来说,内部合理布局的笔记本电脑不会出现“飞线”现象),业界一片哗然,很多用户显得很愤慨:“不是说笔记本电脑不能有飞线,实际上很多笔记本电脑品牌都有飞线,只是没想到ThinkPad竟然出现了飞线!”

    凭借长期为国际笔记本电脑品牌代工的积累,一些中国台湾厂商也培养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设计能力,如今他们也将自己的目标定向了轻薄。一直看重轻薄的华硕也将继续坚持轻薄笔记本电脑的设计开发。今年年初,华硕推出了VX3等多款笔记本电脑,都是典型的轻薄型。“在未来的设计和研发中,华硕还将一如既往地推出更多、更新、更优的轻薄经典机型。”华硕电脑中国业务总部产品经理赖裕文表示。

    对于本土笔记本电脑厂商来说,轻薄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新坎。此前,本土厂商在跨国公司的猛烈进攻下已经出现了颓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本土厂商缺乏设计上的储备,千人一面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如何能够抵挡跨国公司的侵袭?“过去觉得要投入5000万元做外观设计不值,现在如果不做不行了。”李健航感叹道。

    随着PC主战场从台式机向笔记本电脑的转移,本土厂商已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去年惠普依靠高速增长的笔记本电脑业务超过了方正,排在了国内PC品牌的第二名。方正科技总裁祁东风不无忧虑地表示,如果方正科技不把笔记本电脑业务做好,未来甚至可能死亡。

    3月29日,方正、长城、海尔、TCL、同方5家本土PC厂商的负责人与英特尔公司中国大区总经理杨叙聚首,共同探讨国内笔记本电脑厂商的发展之路。参加论坛的同方股份副总裁李健航、海尔集团副总裁高以成均表示认同轻薄笔记本电脑有很大的市场前景。方正计划在今年4月初推出一系列新品,其中轻薄型笔记本电脑占据了较高的比例。“我们即将面世的新笔记本电脑中,高中低端都将有轻薄型产品。”方正科技移动产品事业部总监徐航表示。

    现在就看国内厂商推出的笔记本电脑新品是不是真能跟得上这股强劲的“轻薄之风”了。

薄之后是什么

    人对“最舒适形态”的需求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当薄逼近极限的时候,就意味着更高级的形态即将出现。

    薄,毫无疑问是一种竞争力,至少在过去的一年,无论是手机、mp3播放器还是电视机,稍微厚一点就很难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前拿在手里感觉厚重的手机,还能让人觉得这款手机一定功能强大,结实耐用。而现在,太厚不仅外观不时尚,而且也难逃功能简单的厄运,比如,没有键盘的iPhone可以让消费者用二个手指在光滑的屏幕上放大、旋转图片,首要的条件就是iPhone很薄。

    薄的现在,是一场战争。对于LCD显示器和LCD电视机来说,薄一点还是厚一点,意味着一台电视机将多卖出多少钱,衡量薄厚的参数刚好和产品的价格成反比;而对于手机来说,自从2006年摩托罗拉V3手机像刀片一样划开广告宣传画的广告在全球集中轰炸以后,“刀片特征”不明显的手机基本上已经没剩几款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LCD的生产商用厚薄的程度来区别产品型号,手机厂商推出一款又一款的“最薄”,更像是为了刺激消费者继续消费的短期行为,是销售的战争。毕竟没有几个发烧的消费者会每天拿着尺子寻求1毫米的心理安慰,而在密封的手机机壳里,装的是什么芯片处理器,电路板又缩小了多少,肯定也是少有人会关心。所以,在刺激销售的过程中,厂商当然要在外观上下功夫,薄了之后还要更薄。

    但是,薄的未来是什么?还是更薄吗?

    答案就未必了。现在的产品无论多薄都是有极限的,一款笔记本电脑,在外观上无非就是两块连接的塑料板,至少现在看来,薄到USB接口的大小,肯定是无法再薄下去了。另外,笔记本电脑的外观工艺无论可以设计出如何精妙的视觉曲线,也还是要考虑到硬盘的厚度,在一块装有每秒5400转电动马达的硬盘面前,创新“薄”绝不是“无限可能”的。

    与其说现在的战争是在追逐更薄,还不如解释为人对“最舒适形态”的需求还远没有达到终点。比如虽然iPhone已经拥有多点触摸技术(Multi-Touch),但相比14年前上映的电影《叛逆性骚扰》中出现的场景──迈克尔·道格拉斯已经能在虚拟文件柜里来去自如,获得所有与其对手黛米·摩尔有关的秘密,14年后的今天,我们实际上仍然做不到这一点。

    事实上,正是人对“最舒适形态”的需求不确定和模糊不清,产生了无数厂商在薄上的探索。但由于几乎没有哪种用户体验可以彻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即使可以把手机屏幕做成超薄,甚至可以卷曲的薄纸片,也未必是消费者心理所期望的。因而,盲目和过度地继续压缩产品的厚薄尺寸,其结果就不见得和舒适程度成正比。为了薄而薄,下场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去年曾经有厂商趁着“薄经济”的势头,开发出了信用卡大小可以装在钱包里的MP3播放器,或者是钱包大小可以插在裤兜里的超薄迷你喇叭。这些“想像力不足”的产品虽然薄,但实际上外观相当丑陋,信用卡MP3为了保证圆形耳机插孔的空间,不得不设计成“前凸后翘”,而迷你喇叭虽然可以插在裤兜里,但因为有了电池的重量和空间,使用起来依然非常别扭。可以说,只要是“薄错了地方”,不管再怎么引导消费和创造概念,挑剔的消费者都是不会买单的。

在无限追逐消费者难以琢磨的需求的过程中,薄概念的出现更像是一种想像力──当一种形态的物理极限逼近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更高级的形态即将出现。这就像是水从液体变为汽体需要巨大的热量,从厚薄的比拼,到更为消费者接受的舒适形态的升级,薄更像是有一种自毁式的创新力量──每薄1毫米就会导致很多产品被淘汰出局。

    现在蓝光DVD播放器的厚度已经压缩到了9.5毫米,但更新的设计是把更薄的光驱放在笔记本电脑的背面,使用的时候是把DVD光盘贴上去而不是插进去,现在的DVD播放器厂商如果没有技术上的升级能力,那早晚免不了会被清洗出局;在削掉一层凸起的键盘以后,iPhone手机上已经只剩下光滑的屏幕,下一步的变化是这些只有视觉的虚拟键盘将会在按下去时,同样产生出如同按在真实键盘上的弹力反应,到那时专心研发人体工学的企业一定会大有收获;和前两年摩托罗拉V3手机那种划破纸面的薄相比,诺基亚公司的新专利则是从“平面的薄”延伸到了“立体的薄”,最近的新专利是,以后的手机屏幕可以用超声波感应你的手势动作,不用触摸屏幕,就可以“隔空点穴”。

    在遥远的未来,什么样的产品都有可能出现,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利用铁蛋白来制造超小型的生化电池和电脑内存,三星公司已经制造出了0.08毫米的印刷电路板,10张这样的印刷电路叠在一起仍不足1毫米,在一粒沙大小的芯片上就可以存储几百GB数据的未来,硬盘也许就是你办公桌上的一叠纸。

    这些变化虽然还不能清晰勾勒出“高级的形态”的样子,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成本和制造工艺的瓶颈不断被突破,一些看似瓶颈的极限──USB接口的大小、耳机插孔和电池其实根本不存在,因为未来的消费者可能不会再使用这种“落后”的产品。

    薄之后是什么?也许没人可以回答清楚,因为消费者永远都是在和上一款产品做比较。随着互联网计算越来越个人化,终端产品也会越来越多样化和小型化,而诸多变化都将成为未来“更多变化”的基数,我们现在拥有了薄,但未知的也将会更多。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波特的钻石模型

下一篇:不变革,何来生存的机会?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