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决策者面临一个决策事件的时候,首先会倾向于通过信息完善、智慧透视等措施力图把决策转化为确定性决策;当决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深,无法转化为确定性决策的时候,决策者个人的理念因素、风险偏好因素开始发挥作用,而当不确定性决策者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依然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确定性的事件的时候,由于决策者个人偏好的不同,就可能选择放弃决策或者随机选择一种决策方案的方式。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七个决策处理阶段。
程序型处理
当决策的初始条件完全已知,信息完备,从条件到决策后果的对应关系非常明确的时候,决策者会选择一种程序化的决策方式完成决策。每个决策者由于自身“储备”的处理能力不同,对于一个决策者可以作为程序化处理的决策,对于另外一个决策者却可能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决策。
信息型处理
当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规则不能完全建立起严格对应的规则的时候,决策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采取手段向完全的程序型决策靠拢,如决策者可以收集信息,把不足的信息补足,或者是信息比较杂乱的时候,通过信息过滤、信息整理,建立起信息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决策者也可以通过重新定义决策边界、甚至改变决策任务,把不完备信息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决策转化为确定性决策。
智慧型处理
如果决策者通过信息处理仍然无法形成完备信息的决策方案,决策者就会选择依靠个人的智慧、能力来弥补信息链条上的“断裂点”,从而建立起决策条件和决策后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和信息型处理的不同点在于:信息型处理是通过直接的信息关联弥补决策中的不完备之处,而智慧型处理是通过间接的手段建立起一个虚拟的联结。智慧型处理要求决策者的洞察力、想象力、判断力等个人能力,它建立在决策者过去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直觉型决策过程中,如果决策者的决策确实是在头脑中经过了个人的智慧型处理,这种决策也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决策效果。
理念型处理
如果通过决策者个人的洞察力仍然无法建立起对决策的完整判断,决策者个人的理念会对决策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即根据决策者个人基本的价值观来处理决策,比如在决策者的头脑中有比较深的“物极必反”的认知,那么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从企业运行数据上看不出企业经营的危机,但是在企业发展的鼎盛时刻,他仍然可能产生很深的危机感,从而在对企业发展规划进行决策时产生影响。
信念型处理
决策者的个人信念会对其决策特别是长远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决策者在依靠信念进行决策的时候,和智慧型以及理念型处理相比,在决策条件和决策后果之间建立起来的直接关联更弱,如陈胜吴广决定揭竿起义的时候,其信念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些中国企业家在决定上一个项目的时候,在科学性的决策分析之外,往往也是有一种信念在支撑,如认为“外国人可以的,中国人就一定可以”等等。
情感型处理
即决策者在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会考虑个人情感或者在社会群体中的影响,比如是否上马或者下马一个项目,会考虑是不是有面子,或者考虑社会会对企业有什么样的评价。受到这些情感型因素的作用,可能对一些企业产生激励作用,也可能使企业的决策偏离理性而导致失败。
随机型处理
当外部条件的变化远远超过企业能够掌握的范围的时候,决策者可能选择被动接受的方式。即所谓的踩着西瓜皮的滑行方式,滑到哪里算哪里,初创企业由于自身的资源比较少,决策中的随机型处理成分比较大。另外,当几个决策方案之间的优劣无法判断的时候,决策者可能采取“抛硬币”的方式决定最后的取舍,也是一种随机型处理。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