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管理实务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赢在借势

2016/7/10 1:36: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一个来自美国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流行于美国的故事:

  

一个来自美国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流行于美国的故事:

说一个出版商手头积压了一批书卖不出去,眼看就要大亏本了。情急之下,出版商想了一个点子:给总统送去一本,并频频联系征求意见。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统就随便回了一句:“这书不错!”这一来出版商如获至宝。立即大做宣传:“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还把总统说的“这书不错!”四个字印在封面上。于是,出版商手头的书一夜之间被抢购一空。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一批书,他便照方抓药,又给总统送去一本,总统有了上次的教训,想借机奚落一番,就在送来的书上写道:“这书糟透了。”不过,这次总统还是上了套儿,书商又大肆做宣传说:“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又争相抢购,这批书很快也全部卖光。

第三次,出版商再次把书送给总统时,总统有了前两次被利用的教训,干脆紧闭金口不理不睬。然而,没想到的是,这次出版商还是有话说。这次他的宣传语是“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结果,这批书还是被抢购一空。

故事中出版商多次借总统之势销售书籍,其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究,但其借势的寓意却非常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借势不但可以事半功倍,还可以让成功来得更猛烈。借同样的道理,在武汉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一件活生生的小书商成功借势售书的案例。

 

小书店功成在“狐假虎威”

 

不过,这小书商所借之势即不是哪国总统,也不是哪个国家的主席或者领导人,而是武汉市汉口武胜路上,一座远近闻名的新华书店。该新华书店上下五层,宽敞明亮,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书籍、音像制品等。其规模、销售实力,以及市场辐射力、品牌影响力,在江城武汉赫赫有名。面对如此一个巨无霸的竞争对手,谁敢在武胜路上以卵击石地开一家小书店呢?

但却有一个小伙子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这小子原先是开花店的,通过卖花淘了第一桶金。由于自己生来喜欢读书,于是决心试着在图书这一领域闯一闯。经过一番缜密的市场调查后,他毅然决定在武胜路新华书店附近的街面上租下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开书店。

这小子深知,如果以常规经营方式运作小书店,面临如此强劲的对手,到最后只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采取非常的营销手段和经营特色,才能在这个大书店的指缝中找到生存的空间。

起初,小书店以销售一些虽已过期但可读性仍较强的期刊杂志为主,每本以1-3元的价格吸引了大量路过的读者。然后,又引进一些可以折价出售的正版图书。而且,小伙子在广告牌上声明:凡购买正版图书达一定数量的顾客,可以获得相应的赠品杂志。果然,几招出手,效果立显。许多读者争相走进了这家颇具特色的小书店。小子和他的店员们以热情、灵活的服务,留住了大批读者,店中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随着小书店逐渐拥有了一定的回头率,小子又开展了图书预订服务,帮助顾客采购所需的图书。小书店终以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共享了新华书店的大批顾客。

当有人问他何以敢在这个巨无霸新华书店旁边开小书店时,他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谁都知道,就是借势。当时在图书行业弱小的我,之所以要把店面与全市著名的新华书店并排摆开,目的就是借势。”

 

百度借势Google一举成名

 

2005年8月5日,百度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以27美元发行,一天之内涨幅竟然达到354%,成为美国股市2000年来新上市公司首日涨幅之最。百度市值由8.72亿美元飙升至近40亿美元。李彦宏的身价也达到9亿美元。这次,百度不仅再次创造了互联网企业的“神话”,而且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企业。

百度为什么火得如此一塌糊涂, 在其上市之前恐怕是大多数人始料未及的。

以百度当时的名气,即使上市了,也不一定能达到如此好的效果,不能排除融不到更多的资金,并成为纳市上的垃圾股的可能。因为,美国的投资者没有人知道百度,更没有人用过百度的产品。要想在纳市上一举成名,需要让美国的投资者认识百度。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百度和美国某个他们非常认可而且业绩很好的公司是一样的。

对于百度来说,这个公司就是Google。一方面,Google是搜索业界的老大,其上市后,业绩一路攀升,从开盘时候的100.01美元已经上涨到了当时的300多美元,是美国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其在资本市场和搜索领域的影响力无可匹敌。另一方面,Google在国内和百度是竞争对手,在中国搜索领域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一,两家公司性质的相同性可想而知。

因此,在上市前,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聪明地把百度的标签贴在了Google身上。而在Google上市时,错失投资良机的投资者,这次显然不会再错过机会,他们把对Google未能尽释的热情转移到了对百度的热情追逐上。

因此,借Google之势,百度一举成名。

 

蒙牛借国际强力资本创股市纪录

 

近年来,国人对借势营销并不陌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借势营销案例当属蒙牛乳业。创业初期,借用工厂,实施“虚拟联合”,快速开拓市场;接着又捆绑行业老大伊利,打响自己的名头,并借政府之手请出伊利一同打造“中国乳都”;之后又借势“神舟一号”一飞冲天,借超级女声唱响全国。本人认为最值得一提的是借势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这一案例,不但借到了钱,还借到了力。

当时,蒙牛公司并不缺钱,因此,其接受投资的策略是:有钱无名的恕不接待,有钱有名的还得挑一挑、拣一拣,一定要与能把自己送上“青天”的“好风”合作才行。当时,“新希望”热情而来,欲投巨资实现控股,遭到断然拒绝。同在内蒙的鄂尔多斯本来也是准备投资蒙牛的,但同样受到婉言谢绝。

当然最后如蒙牛所愿,获得了与国际上最有名望、投资实力最强、背景最亮的三家公司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达成了合作伙伴,它们为蒙牛的海外上市开拓了捷径。事实证明,蒙牛的这次借势是最成功的。

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时创造了香港股市多项新纪录:

  发行价定在最高端(3.925港元),相当于2004年收益预期的19倍。

  在香港地区,投资者见面会后下单成功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00%;对国际投资者配售部分,6家最大的国际投资者都下了大额订单,成为蒙牛的核心投资者。同时,创造了当年第二季度以来,全球发行最高的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率(散户206倍的认购,机构投资者超过20倍的认购)。

  首日交易,跳涨24.2%;短短5个月,最高跳幅高达78%。

  首日挂牌,成为港交所成交额最大的个股(占大盘总交易量的12%)。

有关证券媒体评论:蒙牛上市再燃香港市场投资热情,重振了香港IPO市场。

 

借势营销势在必行

 

在当今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的传递速度早已是今非昔比――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泛滥的环境中。信息越多就越会出现信息不对称,越容易出现“供方找不到需方,需方找不到供方”的双盲现象。因为信息的泛滥,使人们在探寻想要的信息时,会受到许多或是无用或是虚假的信息的干扰。

面对这样的处境,企业如何让消费者最快地认识自己?如何在大众心中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如何把产品卖到消费者的手中?如何使企业获得永续经营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借势营销的路子是正确的。

通过借势营销让消费者“自己说服自己”――即把“说服购买”隐藏在营销活动里,让消费者在参与营销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来购买我们所销售的产品。

据相关报道,美国企业在借势营销上的总花费年增长率高过15%。随着企业在增加借势营销资金投入的同时,企业CEO、CFO等高层管理人员也越来越重视借势营销。其中,被调查的高层决策人员中,39%的人很认同借势营销这种市场推广手段。

许多聪明的企业家认为,借巨人之势,就是要善于借大公司之势。四通集团的老总段永基曾经说过:“在中国市场日益为外来的跨国公司占领的情况下,怎么建立我们的产业基地?只能走与巨人同行的道路。”

一个大公司推出的新业务,必然会有许多新的他所没有注意到或无暇顾及的盈利点。善于借势的人,就会让大公司去付市场的开拓费用,而自己可以轻松地跟着他们来赚钱。所以,密切注意大公司的行动以及所引起的市场新变化,是现代商业“借势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创业之初,微软几乎无偿地向 IBM 提供最初的软件系统,但却随着IBM销售的扩大,它占据了软件市场的统领地位,获得了大利。

中国联想在“贸工技”阶段,同样也是借代理国外品牌来积累市场经验和第一桶金;接着又借中国计算机所的科研力量开发新产品。当联想强大之后,想走向世界时,也同样用借借的方式,收购IBM的PC部门,实现国际化战略。2005年5月新联想成立后又借助奥运会推波助澜,稳固其在全球PC霸主的地位。

联想的每一步,同样都是随势而动,借势前进。

 

认识借势营销

 

“势”就这样,只要你认知它,并且利用、驾驭它,你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创造你的财富,可以挥挥手就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很多人和很多企业为什么总是做不上去,就是他们根本就没去想过“势”的含义,没想过“势”的重要性,更没想到过要“借势”来为自己服务。因此,单靠自己,力量单薄,结果只能是苦劳不少,功劳不多。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假于物”就是“借势”。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所谓借势营销,就是随时关注和把握身边的大事或各种趋势,并联系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及时发掘和发现提升产品和品牌的每一次机遇,及时抓住于企业有用的机遇,借“势”而上,达到推广企业产品或品牌的目的。有了可借之势,还要会运用时局之“势”,根据局势的变化,及时调节企业营销方式和手段,以最佳的方法取势,抓住机会,玩转时局,充分发挥所借之势的最大效应。为了使借来之势充分发挥轰动效应,还需要通过媒体主动造势,与所借之势形成合力,最终对企业品牌或产品的推广达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借势营销比直白的广告更具隐蔽性和持久性。借势营销的砝码在于能够抓住亮点、热点和记忆点,从而带动卖点。一个品牌的推广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其目的在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刺激购买欲望。但这种“眼球经济”的泛滥导致的信息失真,扰乱了消费者的视线,企业只有借助第三方组织或权威,将其理念、产品与服务质量传播给目标消费者。而借势营销正具有这一优势。

而且,企业借助外部“势”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能够避开媒体多元化而形成的噪音干扰,从而提升企业品牌的注目率;同时,以借势的方式进行的宣传和销售促进,能够避开媒体的高收费,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注目率的上升和成本的下降,必然更有利于拓宽利润空间;媒体与权威的传播,将让企业从消费者那里获得更多的信赖感,而产品或服务销售的上升应当是理所当然的。比起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提升,形象塑造具有长远的意义。

我们今天选择行业,创造事业,做市场营销,不得不考虑“势”。抓住了“势”,企业就能顺势而起,快速成功。然而,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市场营销时,不善于讲“势”,而只注重“力”的对比,比如有多少员工、多少物资、多少生产设备等等。如果只讲这些可以衡量的“力”的对比,我认为这样的营销根本不具备谋略性。

回头看看我们前人的智慧,其实中国的武术道理、中国的军事思想早就告诉我们:竞争谋略是不讲力气,而是讲劲道,劲道不是力,而是势。“知其力,用其势”,所以能够四两拨千斤,能以弱敌强、以寡击众。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营销副总为何输给小老板?

下一篇:优秀的企业管理:软硬兼施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