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管理实务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中国企业:你能创造出多少精品?

2015/12/9 2:18: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国内某企业总裁很诚恳地说过这样一段话:“客观地来讲,中国制造企业与日本制造企业比较,我们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它们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必须向日本制造企业学习。”

  国内某企业总裁很诚恳地说过这样一段话:“客观地来讲,中国制造企业与日本制造企业比较,我们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它们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必须向日本制造企业学习。”

日本企业在制造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闻名的。日本企业在发达国家中高端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高端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是比较高的,而且极具市场竞争力。

一、实地考察,日资制造企业管理非常独到

最近,我们实地考察了两个机械制造工厂。它们生产同一类产品,一个是中日合资企业,由中方直接经营管理,日方提供技术和设备;一个是日本独资企业,由合资转为独资。

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合资企业虽然学习了日方的管理和技术,但与真正的日本企业相比较,只得形似,难得精髓,差距甚远。

相反,在日本独资企业里,我们看到了日本制造的真功夫。虽然它也经历过合资阶段,雇佣了很多中国员工和干部,但日式管理能够完全执行下去。考察完整个厂区,我们没有看到纸屑和灰尘,没有看到多余的工具、设备和人,甚至没有看到多余的动作,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运行,工人们并不因为客人的到来而停下手中的工作,碰到客人会微笑着主动让路。在现场,我们看到的是严明的纪律,严谨的管理和高效的执行,管理体系非常健全,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随处可见,到处都是看板,到处都有宣传栏。其内部的追、赶、超文化很直观就能看出来。

就拿接待环节和过程来说,我们体验到的是接待人员的热情周到,人还没到,业务接待的负责人就已经在恭候了。他们脸上洋溢着微微的笑容,其声音和蔼而有磁性,使用得体的语言。他们了解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带人参观,不是像国内企业一样,只派个像导游一样的解说人员全程陪同,而是安排几个人陪同,要保证让每个人都了解企业,随时解答客人提出的问题。

二、世界制造的风光背后,中国企业只能赚取微薄利润

我认为,中国制造崛起,必然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全球利益分配格局。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早已经由军事竞争、政治竞争转移到以经济竞争为中心,经济竞争又以国家的行业竞争力和微观企业竞争力为根本特征。简单地来看,就是看这个国家有多少大型企业,有多少全球品牌?它们能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它们能够赚取多少利润?虽然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越来越大,但企业竞争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在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就拿世界空调制造业来说,大型中央空调领域,绝对是日韩系与欧美系企业独步天下,赚取着丰厚的利润,而中国空调制造企业只能进入低端市场,中端市场的门都比较难进。

在家用空调领域里,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中国空调制造企业在全球的家用空调产销量已经占到70%强,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我们同时要看到,中国制造企业的技术实力有限,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品牌溢价能力仍然不强,出口多是贴牌为主,自有品牌出口不到20%。从现实的经营角度而言,自有品牌如果卖不起价钱,还不如安全地赚取制造利润,少了品牌建设、广告投放和售后服务

中国空调制造企业使用的压缩机,基本是外资品牌(合资或独资)。而压缩机在家用空调器整机中所占的成本比例非常高,压缩机也是利润最高的一块。而且在国内高端市场,外资品牌具有绝对的影响力、销售力和赢利能力。

从前面空调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制造风光的表面,实际赚取的利润都是非常微薄的,其它如手机、彩电、冰箱等行业,都与空调行业相类似。

三、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创造出精品?

我还是坚信德鲁克先生那一句名言,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在前面,我们也看到了日资企业和中日合资企业的差别。再回过头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就更加能看到极为明显的差距。日本的制造管理基本是公开的,这些基础的东西,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也有很多相关的出版物。

以我十多年置身于制造企业的经历来看,中日制造的差距就在于管理和文化。很多人在谈到中日制造的差距时,往往只强调技术与品牌的差距。但在我看来,技术与品牌的差距,归根结底仍然要回到管理和文化上来。

在国内企业里,我们可以发现如下一些现象:

1、制度形同虚设,标准只是装饰。

国内企业,都知道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和文化。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我们中国企业习惯于造假标准,没有市场公信力的标准层出不穷,各种机构都可以自搞一套,纯粹满足于炒作,从来不实实在在下功夫,虚假新闻和不实广告让人真假难辨。

国家标准落后于市场标准和优秀企业标准。企业管理制度根本就不管用,要不就是用来限制人或处罚人的。而且,制度面前人人不平等,制度制定者往往又是制度破坏者。

在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大部分人都有“差不多就好”的思想,只图一时之工作方便,只图一时之商业利益。制度和标准往往都是给外人看的,给那些机构看的,从来就没有实实在在地执行过。

2、强调结果导向,忽视过程管理。

好产品、好服务、好品牌,往往都是执行出来的。没有好产品,没有好服务,没有好品牌,哪有好利润。很多公司的老板,往往就只关注你为公司赚钱没有?你能否保证企业的当前的生存?你能否满足公司经营的需要?至于市场导向和顾客至上,见鬼去吧?

基业长青的企业,它既要追求目标的正确,也要追求手段、方法和过程的正确,遵循基本的商业伦理和商业原则。处于求生阶段的国内企业,往往关注的是,今天我能吃饱不?明天我得吃不?至于后天和未来,那就没办法考虑了。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就算哪。

国内企业的结果导向,实质就是短期利益导向,盯着的就是当期现金收入。至于企业百年基业,企业系统的赢利能力和战略能力等等,就没有多少人关注了,没有多少企业愿意在这方面下基本功。

3、群体智慧丧失,缺乏反思精神。

在企业中,很多人都不敢对自己的工作提高要求,也不敢对别人的工作提高要求,甚至不敢对下属的工作提高要求。不管是产品、服务和创意,只问做了没?做的怎么样,没有人过问。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缺乏批判和自我批判,其结果是大家都穿着皇帝的新装,不可能普遍产生精品意识。

譬如:主管在会上讲了半天,或者一路高谈阔论,或者一路不知所云,就是没有实际有效的措施,但巴不得人人都认同,人人都鼓掌。遇到问题乱表决,从来不知为什么?主管也不问人家为什么举手表决?出了问题也没人深究?国内企业的管理当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种个体知商很高,群体智商很低的现象。

当然,中国企业的弊病很多,在此不一一举例。希望企业管理者都认真想一想,自己真的做得很好了吗?自己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自己是否还要认真学习如何领导?如何管理?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



结语:

当中国企业无法成为真正的标准制定者,当中国企业永远都不去关注企业内功建设。天天看着房地产泡沫、盼着上市圈钱,盼着进入新兴产业(如网络游戏、连锁网络),就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把当前的业务做扎实,为顾客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当前,国内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来看,往往都是通过掌握和掌控渠道资源,从而实现企业赢利的目的。如果不励精图治,中国企业,你在未来能创造出多少精品?当市场走向成熟,当竞争走向品质,当产品走向中高端,中国企业还有多少竞争优势可言?那么,请问中国企业家,我们中国企业何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中国企业:不学农民做不大

下一篇:中国企业管理出现严重两极分化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