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我们也看到了日资企业和中日合资企业的差别。再回过头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就更加能看到极为明显的差距。日本的制造管理基本是公开的,这些基础的东西,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也有很多相关的出版物。
以我十多年置身于制造企业的经历来看,中日制造的差距就在于管理和文化。很多人在谈到中日制造的差距时,往往只强调技术与品牌的差距。但在我看来,技术与品牌的差距,归根结底仍然要回到管理和文化上来。
在国内企业里,我们可以发现如下一些现象:
1、制度形同虚设,标准只是装饰。
国内企业,都知道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和文化。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我们中国企业习惯于造假标准,没有市场公信力的标准层出不穷,各种机构都可以自搞一套,纯粹满足于炒作,从来不实实在在下功夫,虚假新闻和不实广告让人真假难辨。
国家标准落后于市场标准和优秀企业标准。企业管理制度根本就不管用,要不就是用来限制人或处罚人的。而且,制度面前人人不平等,制度制定者往往又是制度破坏者。
在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大部分人都有“差不多就好”的思想,只图一时之工作方便,只图一时之商业利益。制度和标准往往都是给外人看的,给那些机构看的,从来就没有实实在在地执行过。
2、强调结果导向,忽视过程管理。
好产品、好服务、好品牌,往往都是执行出来的。没有好产品,没有好服务,没有好品牌,哪有好利润。很多公司的老板,往往就只关注你为公司赚钱没有?你能否保证企业的当前的生存?你能否满足公司经营的需要?至于市场导向和顾客至上,见鬼去吧?
基业长青的企业,它既要追求目标的正确,也要追求手段、方法和过程的正确,遵循基本的商业伦理和商业原则。处于求生阶段的国内企业,往往关注的是,今天我能吃饱不?明天我得吃不?至于后天和未来,那就没办法考虑了。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就算哪。
国内企业的结果导向,实质就是短期利益导向,盯着的就是当期现金收入。至于企业百年基业,企业系统的赢利能力和战略能力等等,就没有多少人关注了,没有多少企业愿意在这方面下基本功。
3、群体智慧丧失,缺乏反思精神。
在企业中,很多人都不敢对自己的工作提高要求,也不敢对别人的工作提高要求,甚至不敢对下属的工作提高要求。不管是产品、服务和创意,只问做了没?做的怎么样,没有人过问。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缺乏批判和自我批判,其结果是大家都穿着皇帝的新装,不可能普遍产生精品意识。
譬如:主管在会上讲了半天,或者一路高谈阔论,或者一路不知所云,就是没有实际有效的措施,但巴不得人人都认同,人人都鼓掌。遇到问题乱表决,从来不知为什么?主管也不问人家为什么举手表决?出了问题也没人深究?国内企业的管理当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种个体知商很高,群体智商很低的现象。
当然,中国企业的弊病很多,在此不一一举例。希望企业管理者都认真想一想,自己真的做得很好了吗?自己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自己是否还要认真学习如何领导?如何管理?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
结语:
当中国企业无法成为真正的标准制定者,当中国企业永远都不去关注企业内功建设。天天看着房地产泡沫、盼着上市圈钱,盼着进入新兴产业(如网络游戏、连锁网络),就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把当前的业务做扎实,为顾客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当前,国内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来看,往往都是通过掌握和掌控渠道资源,从而实现企业赢利的目的。如果不励精图治,中国企业,你在未来能创造出多少精品?当市场走向成熟,当竞争走向品质,当产品走向中高端,中国企业还有多少竞争优势可言?那么,请问中国企业家,我们中国企业何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