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管理实务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中国企业喜欢买便宜但是经营不善的企业

2016/9/15 13:29: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中国经营报》:你们的调查发现,七成中国企业家认为,人才短缺是全球化扩张计划的主要障碍,缺乏受过良好培训的、能复制核心竞争力的经理人员。3年前,本报调查也得到过“跨国人才本土难造”的结论,而且,人才瓶颈在很长一段时期还会继

  

《中国经营报》:你们的调查发现,七成中国企业家认为,人才短缺是全球化扩张计划的主要障碍,缺乏受过良好培训的、能复制核心竞争力的经理人员。3年前,本报调查也得到过“跨国人才本土难造”的结论,而且,人才瓶颈在很长一段时期还会继续存在。在你看来,解决的路径在哪里,通过什么努力能多大程度地缩短这种短缺?

    欧高敦:缩短人才短缺的差距,需要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努力。对目前已经比较成功的国内管理团队,更需要充实、增加团队人员,包括吸收来自海外的人才。同时,要去培养内部员工在国际环境中工作的经验。下一代中国企业走出去时,CEO应该具有在欧美等市场相关的工作经验。

    这都需要时间,我们必须接受的是,当前企业高管层中,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外籍员工,或有海外经验的经理。这些人并不难找到,但问题是,如何让他们愿意到中国企业工作?目前,薪酬方面的问题已能解决,困难在于如何让他们融入到中国企业当中,消除双方在文化上的差异,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是管理团队中的一员,这是比较艰巨的工作。

    海外扩张的过程中,也需要很多中层管理者,他们在运作海外投资、并购整合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跨国企业有一批中高层管理者,经过了相应能力与文化适应上的培训,随时可以将他们派到海外工作,但很少中国企业具有这样人才的圈子。

    人才战略可能要比国际化的执行战略先行一步,可以从组织结构、职业生涯、奖励等方面鼓励中层管理者将来愿意到海外工作。

    西方管理者的风格与文化更强调的是参与感、怎么动员人,以人为主的管理方式。这与中国管理者不太相同。对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培养社交能力、以人为本、鼓励员工参与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经营报》:今年上半年,印度在全球达成了550 项并购交易,价格达550亿美元。在世界13个快速发展经济体(RDE)中,中国的GDP占到29.4%,但海外并购数量只占10.6%;印度则相反, GDP只有12.5%的份额,海外并购却占到25.9%。你如何看待中国与印度的差别?印度企业的全球化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欧高敦:以并购为例,中国企业在能源与材料领域做得最多,印度企业在技术、通信与媒体领域的比重更大。从成为真正全球化企业的主动意愿来看,5分为满分,中国企业是3.5分,而印度企业是4.6分。79% 的印度企业希望拥有全球性的客户和运营部门,但中国企业有此想法的只有50%。

    印度公司的管理者本身就有国际化的经验积累,他们能说英语,许多人在美国、英国工作过或接受过教育,对他们来说,他们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欠缺,知道需要得到的帮助是什么。譬如印度塔塔在并购时,战略上会选择并购一家大公司,也会选择在一国市场上并购多家小公司,就像在英国收购5家食品企业,然后由1个团队去管理。但是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没有那么敏感。

    印度企业在本土并购时,其行为方式都是按国际化方式进行的,中国的本土并购方式与跨国并购方式则差异很大。在大宗的并购交易上,中国企业与印度企业还有一个差别。印度企业常常是出了很高的价钱,甚至出价比私人股权基金还要高,但是他们买下的企业有个特点,就是本身业绩非常好。

对于经营比较好的公司,也不需要买下后立刻进入干预经营,而是先让被并购的企业照常运作。这与印度的资本体系有关,企业海外并购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银行的钱,而不是公司的自有资金。

    但是中国企业,常常喜欢去买“便宜货”,TCL并购汤姆逊时,这家欧洲公司已经经营不善了。要让一家经营不善的公司运行好转,通常需要3~5年的时间,更何况还有跨国整合的文化差异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中国企业客服人员七大尴尬

下一篇:中国式管理的尊客性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