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管理实务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超人"李嘉诚

2016/5/6 19:48: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亚洲首富李嘉诚(LiKa-shing)在陈玉兰(音译)一家人的记忆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现年60岁的陈玉兰如今在北角英皇道661号的一个小报亭售卖报纸杂志。北角是一片由钢筋水泥建筑组成的丛林,坐落在香港岛东北海岸线附近。这里曾经是李嘉诚经

  

亚洲首富李嘉诚(Li Ka-shing)在陈玉兰(音译)一家人的记忆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现年60岁的陈玉兰如今在北角英皇道661号的一个小报亭售卖报纸杂志。北角是一片由钢筋水泥建筑组成的丛林,坐落在香港岛东北海岸线附近。这里曾经是李嘉诚经营的长江塑胶厂(Cheung Kong Plastics Factory)的厂址所在地(李嘉诚后来成了香港最具权势的大亨)。在这家工厂和附近柴湾的一家姊妹厂,李嘉诚曾雇佣了7000名工人,实行每天三班、每班8小时的工作制。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个家庭手工业。来自附近低收入居民区的工人会来到李嘉诚的工厂,领取一“包”(144朵)花茎与花瓣分离的塑料花,然后在家中将它们缝在一起。与这位未来的年轻富豪一样,很多的工人都来自广东东部,讲着潮州话——一种和粤语不同的方言。粤语是当时身为殖民地的香港的通用语言。

李嘉诚回忆到:“为获取额外收入,很多家庭将缝制塑料花当作外包工作,拿到家中完成。”深居简出的李嘉诚拒绝为本文接受采访,但书面答复了记者提出的问题。“这是当时的常见做法,因为通过这种外包,制造商可以克服场地的限制。”

陈玉兰的婆婆曾经为李嘉诚打过零工。陈玉兰回忆道:“报酬不是很高,每包只有几个港币,但当年的生活消费水平很低,而且人们有没有多少其它事情可做……(李嘉诚)那时并不富有。人们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工厂老板。”

李嘉诚的财富

在进入制造业60年后,李嘉诚如今确实非常富有,拥有大约230亿美元的财富,福布斯(Forbes)杂志将他排在亚洲富豪之首和全球富豪榜的第九位。(福布斯将全球排名第五的印度籍富豪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列入了“欧洲和俄罗斯”富豪排行榜,因为他把总部放在了伦敦。)身居香港中环商务区的长江中心的顶层,李嘉诚掌控的商业利益遍及这座养育自己的城市。他的主要投资机构是集团旗舰长江实业(Cheung Kong Holdings)、全球化集团公司和记黄埔( Hutchison Whampoa)以及慈善机构李嘉诚基金会(Li Ka Shing Foundation)。李嘉诚已承诺将自己的三分之一财富交给李嘉诚基金会。

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在香港持有的大量资产包括:葵涌(Kwai Chung)码头24个泊位中的14个(按吞吐量计算,葵涌码头是全球第二大码头);香港第二大地产企业和电信公司;香港超市和药品行业两大占主导地位的公司之一;向港岛提供电力的电力公司。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Richard Li)还通过电讯盈科(PCCW)控制着香港最大的电话和宽带网络,以及一家规模不大但颇具影响力的中文财经报纸香港《信报财经新闻》(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李氏家族在香港如此有影响力,以至于一些人会半开玩笑地问,在香港是否有可能过一种没有李氏家族的生活(至少在零售层面)。答案是有可能,不过前提是这个人准备搬离港岛,或是准备过没有电的生活。

倘若李嘉诚的成功仅限于本地,他仍会成为超级富豪,而且仍会在养育他的香港和生育他的中国内地,给出财富和影响力方面的很多启示。据《福布斯》计算,作为只有700万人口的城市,香港拥有全球946位亿万富翁中的26位,这个比例很高。这些人总共控制着价值1215亿美元的资产。

本地致富和全球扩张

李嘉诚的商业征程与香港过去60年的经济发展如影随形:从塑料花和玩具到地产开发,然后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全球扩张。

李氏家族玩具企业孩之宝(Hasbro)的董事长艾伦•哈森菲尔德(Alan Hassenfeld)表示:“那时的玩具业需要(塑料厂的)注射模具和滚塑模具。”孩之宝曾为李嘉诚赢得了制造《特种部队》(G.I. Joe)人偶和其它玩具的合同。自1969年首次来到英皇道661号开始,哈森菲尔德目睹了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发展。

“嘉诚几乎把我当作家里的一员。他教我如何操作注模机,”他回忆道。“嘉诚甚至还带我去一些土地拍卖会教我。我记得他说:‘别举手。´嘉诚有一个自己相信的公式。他从来不喜欢负债,在参加投标时,他的出价从来不会高于一定价格。”

李嘉诚在打算制作模具时,同样做好了打碎模具的准备——这是他与其他香港富豪的不同之处,也让他的故事更具教育意义。与其他人不同,李嘉诚通过和记黄埔建造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帝国,特别是在港口、零售、能源和电信领域。他的投资也表现出,他是一个亲英派人士。

去年,来自欧洲的收入占和记黄埔总收入的45%,相比之下,香港占17%,北美占15%,中国内地占9%。今年2月,该集团估计其英国业务价值145亿英镑。李嘉诚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在决定优先(投资)场所时,有几个标准对我们很重要:法制法规、能保证投资的政治稳定性、宽松的生意环境以及良好的税收结构,这些都是重要特征。英国的政策无疑提供了所有上述特征。”

和记黄埔港口(Hutchison Port Holdings)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公司,在45个海港拥有257个泊位。和记黄埔的全球港口扩张真正开始于1991年,当时,它打入了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费利克斯托港(Port of Felixstowe)。

和记黄埔拥有美国以外最大的保健及美容零售网络。和记黄埔和李嘉诚合计持有72%股权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油砂储量。和记黄埔的电信资产覆盖范围广泛,既有加纳、以色列和东南亚的运营商,也有英国和意大利3G网络,但在投资者和分析师看来,3G业务已成为该集团的致命弱点,目前仍在严重亏损。

一位与李嘉诚有密切工作关系的人表示:“他愿意相信,未来将和过去不同——而且会据此下注。他喜欢向前看,而且打赌会有重大变化,就像3G业务一样。”

李嘉诚的核心团队

在一个小规模国际性管理团队的帮助下,李嘉诚管理着他辽阔的帝国。在和记黄埔,他的核心圈子包括集团董事总经理霍建宁(Canning Fok)、集团财务董事陆法兰(Frank Sixt)和副集团董事总经理周胡慕芳(Susan Chow)。这个“御林军”与董事长一起,就投资和处置决策召开“股东电话会议”。

和其他多数香港大亨不同,李嘉诚向自己的幕僚提供丰厚的薪金,并在他们退休后仍让他们留任公司董事和顾问,这样做确有裨益。但和记黄埔组织严密、亲历亲为的管理结构也有自身的弱点,其中包括李嘉诚核心圈子累人的出差日程。霍建宁在和记黄埔的年中业绩吹风会上表示,他在伦敦度过了漫长的冬季,“做着20年前做的事”——陷入困境的3UK子公司的“细节管理”。霍建宁同时还要负责将Hutchison-Essar出售给沃达丰(Vodafone)的复杂谈判。Hutchison-Essar是李嘉诚在印度的手机子公司。

善于辨明趋势

“李嘉诚个性忠诚,这也得到了周围人的回报,”一位与李嘉诚关系密切的人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记黄埔的结构)将会改变——而且必须改变。它建立的基础是私人关系和信任。它是一个控制严格的家族企业,但这没什么不对。”对于李嘉诚的许多崇拜者而言,他是一位杰出的商人,也是一个绅士,拥有把握一切时机的离奇技巧——从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波动周期到全球电信行业。

“李嘉诚的过往记录已经证明,他对市场有过人的领悟能力,”彭定康勋爵(Lord Patten)表示。“他绝对非常善于辨明趋势——在正确的时机投资——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赫斯基),还是撒切尔(Thatcher)执政时代的英国港口,抑或是20世纪90年代的手机业务,都是如此。”彭定康于1992至1997年担任最后一任香港总督。鉴于香港商界激烈反对他零碎的民主政治改革,他不太可能是李嘉诚的崇拜者。

李嘉诚的伟大商业成就主要来自两笔交易,一笔是他1987年对赫斯基的投资,另一笔是他1999年2月在技术周期高峰时,以146亿美元将英国手机公司奥兰治 (Orange)出售给德国公司曼内斯曼(Mannesmann)。奥兰治交易帮助和记黄埔实现了150亿美元的创纪录年度净利润,可以说是李嘉诚职业生涯的巅峰。他在香港有个人所共知的绰号:“超人”——没有什么比这更适合形容他了。

父亲的影响

这位“超人”大亨的父亲是一名教师。1940年,当日本军队向中国南部推进时,他携全家逃往香港。但战争也随之而至:1941年,日本占领了香港。李嘉诚穷困潦倒的父亲成了一名地位低下的公司职员,并患上了肺结核,无力承担进行适当治疗的费用。

和记黄埔公司杂志今年刊登的一段人物简介,描述了父亲经历对青年李嘉诚的影响。李嘉诚当时也染上了肺结核。“(这)让李嘉诚相信,金钱多少可以塑造人的尊严,”文章称。“金钱开始与生活本身直接联系起来……成为一种衡量个人价值的尺度,一把通向自由和独立的钥匙。在李嘉诚的早年时代,金钱几乎成了宗教的替代品。”

“这是一个由穷到富的故事,主要动力来自他与父亲的关系和他对父亲的爱,”彭定康勋爵表示。“他感到自己有责任照顾家庭。在谈到家庭时,他总是充满深情。”

李嘉诚的诚信

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彭定康勋爵的是李嘉诚的魅力——无论朋友还是敌人,都认为他具有这样的特质。那些受到他吸引的人会用“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等词形容他。

“温和地讲,他的政见和我并不总是相同,”曾遭到商界排斥的彭定康勋爵表示。“但他也不会过于自信地叫嚷,他从不会越界去找一些能取悦(中国)的话或标题。在我看来,这表明他能在自己的(商业)利益与知识分子的庄重和诚实之间找到平衡。”

彭定康勋爵补充道:“我确信,李嘉诚更喜欢生活在更民主而不是一个更不民主化的香港。”

有人问李嘉诚,他是否认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香港特首和立法会所有60个席位实现全面的民主选举,这位79岁高龄的大亨回答道:“是的,几乎可以肯定。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民主选举机制的建立和进步首先必须促进香港的增长和有利变革。”

内地市场的影响

和多数香港大亨一样,李嘉诚毫不掩饰他的爱国主义热情。然而,正如他商业王国的国际形象所展示的那样,他与中国内地的关系已经与最初有了明显的不同。

他最初的重大管理决策之一——上世纪40年代末在他工作的工厂里做出——就是为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做准备。“随着中国内战和政局的发展,我知道,由于我们90%的销售都面向中国内地,如果内地领导层发生变动,我们的业务将大幅减少,”他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果然,1949年,我们的业务减少了90%,比我预期的还要糟糕。但公司没有受到严重影响,因为我没有留太多库存,也没有定购太多原材料。”

1967年,当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波及香港时,李嘉诚举家迁往新加坡,但他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香港购置了大量地产”。

“他与中国内地的关系确实非常有趣,”一位非常熟悉李嘉诚的人表示。“他不会蓄意得罪内地政府,但他也接受了英国的爵位,渴望与英国当权者保持密切关系。他与玛格丽特•撒切尔(Maggie Thatcher)关系非常融洽,而不愿与共产主义体制打交道。”

这位人士补充称:“当(内地政府)在李泽楷的交易上为难李嘉诚时,他的处境非常困难。”他这里指的是李泽楷去年试图将他旗下的香港电信公司电讯盈科出售给外国竞标者。在内地政府表示反对后,李嘉诚试图通过旗下的慈善基金会达成妥协交易。李嘉诚将此视为对儿子的帮助,但李泽楷却认为这是一次不受欢迎的干预。当时的混乱局势将紧张的父子关系公诸于众——长期以来,这一直是香港最公开的秘密。不过知情人士表示,此后,父子二人已经和好。

那些对李嘉诚不那么欣赏的人士指出,关于李嘉诚的传奇故事通常会避而不谈他的婚姻和汇丰银行(HSBC) 1979年决定将和黄出售给他的交易。1963年,李嘉诚迎娶了来自富有制造业家族的表妹庄月明(Amy Chong Yuet-ming)。1950年,他用自己的积蓄和向亲戚筹借的5万港元开创了自己的企业,这些亲戚包括他未来妻子的家族。他表示:“这些借款几年后就彻底还清了。”

至于和黄,汇丰银行1975年获得了这家古老的英国公司的控股权。汇丰将和黄出售给李嘉诚的交易——汇丰银行还借钱给李嘉诚进行收购——由时任汇丰董事长的沈弼(Michael Sandberg)负责。这笔交易标志着英国在香港的商业统治地位就此结束,同时也确立了李嘉诚接替船运大亨包玉刚(Sir Y.K. Pao)、成为香港商界领袖的地位。与包玉刚一样,李嘉诚随后加入汇丰董事会,成为该银行非执行副董事长。

两大投资举措

对于李嘉诚的两项伟大举措——投资赫斯基能源和奥兰治公司,这位大亨的批评者指出,它们并不总是被人们视为伟大举措,而且推动这些交易达成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他想在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前对冲风险。一位熟悉李嘉诚想法的人士表示:“(1997年香港回归)必定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当时,李嘉诚为其不断壮大的海外投资提出了一个不那么有争议的逻辑:“这不一定要和政治有很大关系。”他在1989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近90%的资产都在香港,因此投资海外是合理的。”此前 6个月,北京发生了“天安门屠杀”。

有人认为“李嘉诚实属幸运”,这个逻辑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运气。一位熟悉李氏家族的人表示:“进入这个群体的人越多,一些人就越有必要简化自己故事。”即便和黄交易确实给李嘉诚带来了港口和零售现金流,令其顺利渡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两次房地产萧条时期,但与他打造的全球企业相比,他继承的这些业务都不值一提。“和黄以前的业务相当多元化,但都集中在香港,”李嘉诚表示。“它只有一个进出口贸易公司,几乎没有国际投资。”

在李嘉诚的传奇故事中,一个可能的缺点是和黄的3G业务。自2002年以来,这项业务不含利息和税项的亏损已达到150亿美元。“如今,有趣但对他来说相当悲哀的一点是,‘超人´的形象突然变了,”一位担心3G业务可能成为李嘉诚致命弱点的朋友表示。“我真的不认为(3G)是一项成功之举,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最开始会那么热衷。”

李嘉诚的继承人

尽管李嘉诚明年就将迎来80大寿,但他身体依然非常健康,对退休这一想法根本不愿想。不过,关于继承人的问题也开始日益突显出来。

熟悉李嘉诚的人表示,他把超凡魅力和受欢迎的风格与极度强硬结合在了一起。1984年至1994年期间担任和黄董事总经理的马世民(Simon Murray)回忆道:“他会走进一间满是人的屋子,说‘大家好,我是李嘉诚´——好像别人还不知道!”

“嘉诚这种人很罕见。在这个新世界中,他身上体现的全都是旧的价值观,”艾伦•哈森菲尔德在谈到李嘉诚传统、较为冷酷的一面时表示。“在我与嘉诚打交道时,我们不需要合同。一个握手就代表一切。但如果你让他丢脸或与他作对,你与他的合作就只能到此为止。”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李嘉诚同意道。“不幸的是,许多人混淆了坚持原则和强硬,尤其是当这些原则有时意味着他们的要求会遭到拒绝时。”

一个拥有李嘉诚这种成就的人,魅力和固执的结合并不令人意外。然而,熟悉李氏家族的人表示,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似乎各自继承了父亲双重个性中的一面。一位和黄内部人士将和黄及长江实业副董事长李泽钜(Victor)形容为“传统、本分的中国儿子”。他已婚,育有4子,与父亲住在一起。迄今单身的李泽楷则魅力四射,生活自由,非常独立。“李泽楷知道如何喝红酒,如何讲笑话,”李氏家族的一位朋友说道,“但我从没听李泽钜讲过笑话。”

“李泽钜没有继承多少父亲的创业热情,如果说有的话。他比弟弟更固执,更不愿冒险,”李氏家族的另一位朋友补充称,“李泽钜还采取了强悍的方式,决不放过交易中任何可能赚到的钱,这可能会招来很多人的憎恨。李泽楷更有魅力,过分具有创业精神。”

李嘉诚自己则说:“李泽钜22岁进入长江实业,从最底层做起……李泽钜和李泽楷都是我的儿子,他们自然继承了我的某些性格。在业务上,他们都坚持原则,严格遵守合约。(李泽钜的工作)肯定不是胆小的人能干的。”

“李泽楷有自己的业务,可能不会回到长江实业或和黄,”这位大亨补充道。“然而,我个人也有一些海外业务,一旦时机成熟,李泽楷可能会帮我打理那些业务。”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管理故事] 两个"能人"

下一篇:"金鱼缸"管理:透明从不透明开始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