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为其主的角逐中顺势而为
曹氏集团换了几任掌门人,尽管曹氏集团内部始终有人对司马懿持怀疑态度,有的甚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是司马懿都能够化险为夷,与其说司马懿善于自我折腾,不如说他经得起三国相争的摔打,因为他能够为老板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与老板的卧薪尝胆不同,作为骨干成员自我隐忍的韬晦,最终还是要表现为随时在各为其主的角逐中建功立业。
在三国人物中,司马懿起初挂不上号,即使在后来,领军作战不也是他的强项,吴国大鸿胪张俨认为司马懿的才能远低于诸葛亮,一般人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但是他的敌手却不这样看,孙权曾经感叹:“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诸葛亮更把他当作重要对手,认为曹氏集团的君臣“皆不足虑”,唯有司马懿“深有谋略”,是为大患。当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时,孔明闻之大喜:“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立马写了《出师表》,兵出歧山。假如司马懿在对手那里没有这样的分量,他的隐忍对大局也没有什么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隐忍正是为了“笑到最后”。
在各为其主的角逐中,司马懿顺势而为,并不敢瞎折腾,体现出了一种稳健的性格。有意思的是,在他没有掌握兵权时,曾经鼓噪曹操“得陇望蜀”;当他成了对抗诸葛亮的统帅时却步步为营。这或许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随便拿老板的本钱交学费。经过北原、遂阳之争,魏蜀两军成为对峙状态。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女人的服饰来羞辱他,司马懿仍不出战。不过蜀军在阵前叫骂时,为了平息部属不满情绪,司马懿装作勃然大怒,上表请战。其实,将在外不由帅,那时的交通那样不便,为出战还要赴京请示皇上,折腾一番完全是为了让军心慑服,以便更有效的将诸葛亮拖垮。
司马懿的自我折腾,虽然看起来是一种权谋,但也表现出一种统观的性情与定力。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司马懿能够从三国纷争的筛子中幸存下来,从而成为天下传承的奠基人。不过在拖死诸葛亮的过程中,他还是在为曹氏集团忍辱负重的。尽管死诸葛瞎走活司马是耻辱,但重要的是司马懿明白:追求一场战斗的胜利是匹夫之勇,追求一场战役的胜利是将领的智慧,而顺势而为才能追求一世的业绩。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也是很佩服的,知道彼此的角逐各为其主,自己只能扬长避短,顺势而为。而外线作战与事必躬亲正是诸葛亮不堪重负的软肋,司马懿面对挫折时能够“动心忍性”与坦然,已经在战略上占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