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领导艺术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经理人:在圈子中升华?还是死亡?

2016/5/6 18:13: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

   马思宇在索尼做人力资源主管的时候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公司一员工在出差时摔折了胳膊。这样的事情以前从来没发生过,公司怎么处理这件事,是否该赔付,赔付多少合适,没有先例。由于这件事涉及员工利益,老板要求马思宇尽快处理,拖沓足以说明公司对此事的不重视。

 

  马思宇知道,这件事是对他的一个考验。做成了,给老板留下的印象会是你的能力强,处理紧急事情有办法;做不成,只能说明你的能力不够。

  此事妥善处理必须兼顾公司和员工利益,要有理有据,对内对外都决不能留下日后任何纠纷的隐患。马思宇一时无从下手,他想到了外援。于是,半天的时间,他给做人力资源的朋友们打了电话,其它事都没干。这些朋友给他提供了至少10条有用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马思宇拿出了该事件的处理意见,还写了部门处理类似事情的流程上报。

  老板评价积极:不仅在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而且眼光长远,做出了新流程。

  成功处理这件事,马思宇得益于在大型跨国公司任职的同行朋友。“那时我经常参加人力资源方面的活动,认识了不少同行,大家虽然没有固定在哪个时间见面,但却经常通过电话沟通信息,一个无形的圈子就这样形成了。谁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只要一个电话大家都会积极地帮助。而且,在专业方面,通过圈子里的人帮助不会出大错。” 

  得到老板赏识,避免工作出错,这就是人力资源圈子带给马思宇的好处。其实,每个身在职场的经理人要的不就是这样的结果吗?

 
  第一部分   “圈子”代表竞争力

  我们所说的“圈子”通俗的讲是关系网的变称,就是人脉资源。

  无论是在企业部门间,还是在行业、合作伙伴间,说白了,人与人之间都有某种利益关系在维系。也就是说,人脉就是能够直接产生“名”产生“利”的东西。建立圈子,挖掘人脉资源,就是要扩大你的影响力。中国人讲互相抬轿子,其实就是说圈子的作用,在关键时刻,是不是有人会抬你的轿,会买你的账。

  首先,作为经理人,需要搞定的事情很多。比如,解决突发事件、预先知道竞争对手情况、学会应用新技术等等。如果在应付这些事情时,都是单打独斗,结果可想而知。也许,事情能办好,但等办好了,最好的时机也就过去了。
    俗话说,人多好办事。如果周围有很多能帮助你、愿意帮助你、有能力帮助你的人,事情就好办多了。所以,拥有人脉资源对经理人来说尤其重要,谁让你还领导着几个人,还需要做一些决策,还要尽自己的职责?要比别人做得更出色、更成功、更有效率,你拥有能帮助你的人就要越多,你的职业竞争力无疑就越强。

  其次,现代职场中,职业成长周期缩短,人员流动性加大,跳槽成为经理人经营职业发展的必须手段。“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时代已经过去,此企业不给合适的发展平台,或者说没有了发展空间,经理人会毫不犹豫去寻找“明主”。在这个过程中,人脉、信息都会成为重要砝码、重要资源,甚至你在某个圈子里的“名”都有可能转化为“利益”和“机会”。

  所以,现代职场竞争力之一就是看你是否有“圈子”、在“圈”中,竞争的就是你的人脉资源。


  第二部分  开展“圈地运动”

  既然,拥有“圈子”已经成为经理人必备的职业竞争力之一。那么,开展“圈地运动”也就必然成为经理人的必修课。原因很简单,“圈子”不会自动把你圈进去,“圈子”要不停地构筑,才能让你的路越走越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圈子的功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你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能给他人带来收获。

  圈子的类型

  圈子存在的形式并不固定。可正式,可非正式;可有形,可无形;可大,可小。

  正式圈子通常指在民政部、工商部门注册的民间组织、社团法人,如,欧美同学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等等。在这种圈子中,有专职人士服务,定期举行活动,会员还要交一定的会费。非正式圈子通常指,几个朋友组成,有时间一起交流,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也不需要注册,像上文提到的马思宇的人力资源圈子就是。有形圈子指的是,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见面沟通;无形圈子是指,人们在网上构建的圈子。比如,以全方位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口号的“圈网中国”就是一个大的圈子社区。“这种方式简单、快捷,更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圈网中国创办者James如是说。圈子大者,如传媒人俱乐部有2000多会员;小者,可能就是十几个朋友。

  大多数正式的圈子都规定了进入圈子的条件。比如,上海的IT经理人俱乐部就规定,进入ITMAN Club的人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身在大型企业,最好是外企、合资企业或有较完善的IT部门的国有企业;二是这家企业要有完善的IT部门;三必须是IT部门的负责人。以“一个沙龙一个圈子一个时代”为口号的传媒人俱乐部对会员的要求是,在媒体工作三年以上的总监级别的人士。“会员的资质很重要,不是交会费俱乐部就接受你。俱乐部要做的是最专业、最有影响力的传媒沙龙机构,”传媒人俱乐部首席执行官郭峰如是说。

  圈子是形形色色的,但无论什么样的圈子,它都会把特定的人网聚在一起,完成其特有使命。如,ITMAN Club以“孕育中国本土的CIO”为使命;传媒人俱乐部则聚焦“探讨传媒运营、管理、市场运作,培养业界精英”。即使是最简单的圈子,也能完成交流、学习的使命。
圈地秘笈

  规定了进入条件的圈子,加入就简单了,只要符合条件就差不多了。比如,要想加入传媒人俱乐部,你可以从他们的网站上下载登记表,添上他们要求的一些项目,经他们审核通过后,你就可以成为传媒人俱乐部的一员。当然,成为其成员后,你不仅享有相应的权力,还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职责,否则也会被“开除”的。

  对于那些非正式的“圈子”,进入的方法就比较多。比如,通过熟人介绍是最简单的方法。下面是几个比较典型的方法。

  ● 到网上找圈子

  张磊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做物流。这是公司新设的部门,只有一年时间,他就做到了物流主管。但张磊进物流的门越深,就越发现不懂的很多,而且很多问题内部也没人能给出答案,外面认识的同行也有限,想问都不知道找谁。一次,张磊在网上偶然进入了中国物流论坛。他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原来这里有众多物流精英,张磊很快注册成了会员,有时间就泡在上面,结识了天南海北的同行,很多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或者是得到好的建议。

  他感觉自己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

  提示:初为经理人,在时间紧、还不具备一定人脉资源的时候,去网上找圈子是个捷径。现在,随着网络发展,各种专业论坛非常多,而且加入也比较容易。这些地方就是一个个虚拟的圈子,是同行发表见解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里潜藏着不少业界精英,如果利用好了,必定受益匪浅。

  ● 自己创建圈子

  陈云青从2001年开始在北京汇众益智科技有限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2002年参加了一个关于绩效管理方面的培训。陈云青发觉,课堂上学的理论、方法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用处并不大,有问题还不如请教已经实施过绩效管理的同学呢。于是陈云青把组织者做的参训人员通讯录要了来,准备随时和大家交流问题。

  回到单位,陈云青把一个在课堂上没听明白的问题写成邮件群发给了大家,没想到反馈很好,易阳通讯的HR在回信中这样写道:“我组织HR部门的同事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我们的回答是……”陈云青顿时觉得一定要坚持这种交流,而且参与的人越多越好。于是,他一旦有机会参加培训或其他活动就把通讯录要来,输入自己的通讯簿里,有问题就发给大家讨论。当别人有问题时,也会通过他发给大家。就这样一个圈子慢慢形成。很多HR都说找到了组织。为了提升圈子的凝聚力,大家还取了名字:HR BAR。

  现在HR BAR的核心成员有100多名,加上普通成员有1000多。陈云青说,HR BAR会定期举办培训,交流、分享是他们的目的。而陈云青自己通过圈子解决的问题数都数不过来。

    提示:创建圈子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难,关键看你是否有强烈的通过圈子结识朋友、共享信息、分享经验的愿望,愿不愿意多付出一些。虽然创建圈子相对要付出多一些,但正像HR BAR的口号所说的“付出越多得到越多”。陈云青在创建HR BAR时是人力资源经理,现在已经成长为人力资源总监。虽然,陈云青的职业发展并不是因为办了HR BAR,但谁又能说,圈子没有起作用呢!

 

  ●让圈子生圈子

  甲乙是某财经媒体主编,工作多年,自然拥有财经记者圈,而且在圈里知名度比较高,在所有人印象中,甲乙就是一个主意多的热心人。于是,甲乙经常被电视台相关节目请去做节目策划。时间长了,在节目策划圈也有了名气,成了电视策划圈的成员。

  但甲乙认为,仅有这两个圈子还不够,作为主编,还有一个领域会对工作有帮助,那就是出版。甲乙和出版界并不熟悉,他分析了自己的优势:熟悉财经领域,能出相关选题;拥有媒体资源,能为图书做市场推广。于是,甲乙通过朋友介绍、采访,主动结识了出版界知名人士,并利用自己的优势与他们合作:参与策划图书选题,通过各种途径为图书做推广,还时常写个书评、推荐短文等等。口碑不错,渐渐地,找他合作的出版社越来越多,甲乙认识的出版圈朋友也越来越多。现在,书商有经管类的书要出版,少不了会找甲乙出出主意。
提示:圈子生圈子实际上是利用原有的圈子做资源发展新圈子。所以要分析自己的优势,看看自己的哪些优势能为新圈子带来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新圈子接纳你。

  圈子的维修保养

  对于经理人来说,地圈得越多当然越好,但就像君王占领了都市,需要派人治理一样,经理人对圈来的地也要精心护理,否则圈来的地会渐渐失去。传媒人俱乐部首席执行官郭峰说得很明白,“那些不履行会员职责的人,早晚会失去会员资格。”

  ●积极参加活动

  圈子存在的价值就在便于大家沟通和交流,所以圈子或多或少都会组织一些活动,作为交流的平台。如果你总是不参加圈子的活动,显示出的是你对圈子的不重视,那么圈子也会渐渐不能容纳你。而积极参加圈子活动,不但能让大家认识你,还能让大家了解你。当你发表的见解和分享的知识得到大家认可时,你的名字会被更多人牢记。

  ●为圈子服务

  每个圈子都需要一些人组织,和尽一些义务。否则圈子就名存实亡,那些不是很正式的圈子也同样。多为圈子服务,比如,承担组织活动的任务等等,你的名字会被人们以好的印象记住。
    第三部分   圈子——双刃剑
 
  圈子是资源,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你掌握的资源越多越能帮你完成许多艰难的任务,老板当然喜欢能完成艰难任务的员工。但凡事总有两面,圈子虽说是为了工作而建,但资源其实是属于你的。当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去维护,有可能耽误了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当你让圈子为自己所用,而不是为企业所用,甚至恃“圈”自傲,偶尔“要挟”一二时,无论是上司还是老板,会那么傻吗?

  圈子不能这样“玩”

  挟“圈子”以令

  “黎纬因个人原因将不再担任华南分公司董事总经理职务,工作交接本周末完成。”当黎纬和公司所有员工一起看到亚太区老总的这封邮件时,寒气、怨气一同袭来,“公司难道就这样对待我这个开拓功臣?”

  黎纬是某跨国咨询公司的华南分公司董事总经理,1999年从香港调任广州的时候,公司在华南市场一无所占,她披荆斩棘为公司从竞争对手那里争夺市场,到2002年,已经占据当地30%左右的市场份额。从不会自我满足的黎纬知道,“现在该是我来抬举公司的时候了“。

  黎纬打定主意要为自己扬名。她和媒体交上了朋友,常常不走总公司公关部审核程序就接受记者采访。她频频在各类媒体露面,拿公司的一些研究成果署名出文章。借助结交的媒体圈,她还利用大家对知名公司研究成果的渴求和对跨国公司的信赖,主办各种论坛、聚会,让自己在更大圈子里成为核心——权威级专家。甚至打通关节,用公司的钱为自己出了本“行走在咨询界的女人——黎纬”的书,四处签售。渐渐的,黎纬的名字在各种相关的圈子中越来越响,以至于外界认为华南分公司就是该跨国公司的中国总部,黎纬就是中国区老大。其实,她和上海、北京分公司平级。从2003年起,黎纬的业绩不再有显著增长,但她认为是因国内咨询市场逐渐成熟而无法获取“暴利”,增长幅度不高但属正常,更重要的是她还认为自己给公司塑造了很好的市场形象,公司品牌的无形价值增加了不只一点。借此,她多次在亚太总部“运作”自己晋升中国区老大的事。

  黎纬认为凭自己在业内外的影响,公司应该有所回报。于是上述一幕很自然的出现了。

    用公司的资源做自己的市场、建自己的圈子,还以此要挟公司,哪个老板能够容忍?黎纬破坏了游戏规则,结果只能是离开,还留下了另一隐患——职业信誉受影响,无论黎纬离职的官方说法如何圆润,圈里圈外的人谁不知道真正原因呢?圈子玩现了。
顾此失彼

  周五讲完课,赶飞机的路上,某跨国公司公关总监王明开始翻看手机,居然有8个未接电话,而且都来自公司,某种不祥的预感冒了上来:莫非事情没处理好?

  就在周三,公司的一款电视因为使用说明描述和产品不符,被一个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告了。王明知道,问题出在公司,产品换代,却忘了改说明书。他很烦,周四已经安排好去另外一个城市讲课,虽然突发事件谁也想不到,但问题似乎不算复杂,而且这次课程搭了很多人情,涮了人家也确实有损圈中形象。权衡再三,他决定派一个经理去处理,行前他和经理仔细谈了一些细节问题。

  果然,电话另一头,总经理气急败坏地责问他这两天为什么“失踪“,事件没处理清楚,反倒又多了几个投诉的,明摆着有人想整公司,节骨眼用上他这个公关了,结果四处联系不到。王明知道苗头不对了。

  原来,背靠外企加上好学、爱好讲课,王明早成了公关圈中知名的讲师,尤其是对危机公关更是实战加理论,全活儿。圈子就是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请王明去传授经验的着实不少。王明已经做到总监,不需要做具体事务。上班时间干点自己的事,也不会有人过问。而且,课越讲得多,不光是知名度直线上升,就连腰包也渐长,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老板对王明的事早有耳闻,侧面提醒吃过几次闭门羹,一直在想着怎么“整治“一下王明,这下正好抓住了把柄。王明没等老板动作就赶紧递了辞职信。
    原本圈子对工作有益,但平衡不好重心,尤其在上司或老板看来你是一个主次、内外、公私不分的人,圈子也会像绞索,不知不觉就套死了脖子。

  应该这样“用”圈子

  我们并不提倡开始就带着功利的目的进入圈子,而且,任何圈子也不欢迎这样功利的人。但当水到渠成时,圈子的功能也就自然的体现出来。

  丁亚铭:提升知名度

  2004年前程人力资本论坛上,默洛尼卫生洁具(中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丁亚铭的演讲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很快,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力资源方面的论坛都纷纷找到了丁亚铭,甚至没请到他的论坛,也把他的名字列上,作为穴头。
 
  而在几年前,虽然身为默洛尼卫生洁具(中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丁亚铭并没被这么多人知道并认可,就像是藏在深巷中的好酒。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公司位于无锡,地理位置有限制;另外,默洛尼公司虽是外企,在卫浴、建材方面也是世界有名,但欧洲企业做事真不如老美,人人知道美标,就少有人听说过默洛尼。
 
  不过无锡一些落地外企自发组织了个HR圈子,定期举办活动。丁亚铭不仅积极参加,还担当协调人。每年他都会搞几次主题研讨,还借机参加上海、苏州、南京的同业沙龙,针对无锡圈里关注的问题请周边区域的专业人士去无锡,研讨之余,搞点畅游太湖、烧烤野餐之类的联谊,无锡的HR圈子被他搞得有声有色。丁亚铭还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经验,总是积极给专业报纸、杂志投稿。务实、简练的文章立刻得到读者欢迎,于是,更多的人知道了丁亚铭。

  既然能写文章,那么是否能把写的东西讲给大家听呢?当前程人力资本论坛请丁亚铭在论坛上演讲后,丁亚铭的名字再次印在了业内人士的脑海中。他成了众多论坛邀请的对象,从南京到上海,再到北京,丁亚铭的圈子越来越大。

  提示:“圈子的确对我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作用,但我觉得还是要有自己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丁亚铭的话正是我们要提醒经理人的。“如果你只想利用圈子,早晚会出问题,当你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利用圈子上,就会忽略了学习和研究,开始别人会认同你,但早晚人家会忘掉你。”

  马思宇:准确定位,积累财富

  离开索尼后的马思宇创立了竹马文化管理咨询公司,定位在职业心理咨询培训上。这个定位来自马思宇两个圈子经验的总结。

  做过HR的马思宇有个HR经理圈,没离职的时候,有近10年日企工作经验的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做过培训。离职后,朋友有需求也会找到他。马思宇发现,员工职业方面的培训需求不少,但效果好的不多。

  马思宇对心理学感兴趣,考心理咨询证书的学习过程中,他进了心理咨询圈。在接触中,他了解到,人们在职场上出现的问题,病根往往在心理上。
    综合两个圈子得到的信息,马思宇认为,职业心理咨询目前是个缺口,而有企业背景,学过心理学的他,正好适合做。定位明确,他还研发了相关课程。不久,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需求证实了马思宇的判断。公司希望给保险人员做沟通能力培训,当他和公司负责人沟通时发现:保险人员并不缺乏沟通技巧,而是缺乏成功感,这源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应该给保险人员做如何调试心理压力的培训。尽管该公司和多家培训机构接触,最后还是把生意给了马思宇。

  “我的定位就是跟不同圈子交流中受到启发做出的,否则我还在迷茫,凭我自己开的小公司怎么和其他成规模、有名气的公司竞争呢。定位后,也是圈子里的人最先知道,他们就是我的推广人,我接的培训几乎都是圈里人介绍的。”马思宇很感谢他的圈子。

  结语:

  在采访过程中,一个朋友说,圈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呀!其实,这也是我在采访中最大的体会。几乎每个人都在编织着那张看不见的人际网,而处在网中央,有的人清醒,有的人迷茫,有的人功利,有的人无知……形形色色!本文只是解读了圈子很少的内涵,更多的需要圈中人自己去品。但无论如何,没有圈子经理人必定寸步难行!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领导者与老板的区别

下一篇:小企业应该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