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 | 管理实务 | 领导艺术 | 商务谈判 |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销售管理 | 哲理故事 | 人在职场 | 促销方案 | 行业资料 | 专题资料 | 项目管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员文摘 >> 领导艺术

[管理理论] [管理实务] [领导艺术]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人在职场]

李东升:在理想和现实间自由穿行的快乐CIO

2016/7/10 21:14:00     点击率 []   【    我来说两句 ()

核心提示:这是一个在理想和现实间自由穿行的快乐CIO。

  

说起当时的弃理从商,清华工科毕业的李东升告诉我一个词:规模效应。相信一个理论,投身一份事业,够有理想吧。

问起他的人生格言,现在任顺天府超市主管信息化的副总裁的他这样说:在办公室坐得时间越长,离顾客就越远。信息化为业务服务,他很现实,或者说清醒。

这是一个在理想和现实间自由穿行的快乐CIO。

规模效应

李东升在精神特质上很像现在的创业者。自己有一套理论基础和在此基础上对业界的思考判断,并在理性的指引下做出行动的抉择。

对于当初自己走上零售业做连锁超市,他用了一个词来解释:规模效应。他举了个例子,说在化工生产领域,以前有30万吨级的聚乙烯制造,后来有了100万吨级,这种增长就是规模效应,随之而来的是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这种情况不仅在工业上面实现,而且,在农业和商业上面同样也会成为可能。

李东升当时看到,规模效应下的企业竞争力完全不同。通过将门店和物流渠道整合起来的连锁超市,将成为未来的强者,小店肯定无法与之竞争。正是在这种判断的支持下,李东升对连锁超市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虽然,在他转行的1997年,连锁类型的超市基本还没有。但是,从现在连锁超市包括连锁电器商场遍地开花的情况来看,他的判断无疑是对的。

李东升1987年到1992年在清华读大学时候的专业是化学工程。因为喜欢数字,同时读了一个第二学位是数学专业。毕业后他留校当老师,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到顺天府超市来了。回忆起当时和公司高层谈话的感觉,他说当时觉得这里环境不错,大家都想把这个超市做好。他当时的判断标准,就是看这里的人是不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经过接触,他觉得这点在顺天府也没有问题。

这样,1997年,带着理想的李东升正式到顺天府上班了。当时的职务是发展部经理。具体的任务,他告诉记者,就是规章制度建设。

但是,李东升却没有呆在办公室里做这件事,而是选择去熟悉公司的每个岗位。

一袋熊猫洗衣粉

李东升在顺天府的工作是从门店的售货员干起的。20多天后,他又去仓库工作。因为带着要了解业务的目的,可以说每个岗位上,李东升都是和别的人干一样的活,这也让现在的李东升在公司某些新员工眼里有些神奇:所有业务的细节他怎么都知道。不过要是了解当年李东升一次搬八箱啤酒,从地下室的库房走四十多级台阶到卖场的话,他们也许就不会奇怪了。

李东升现在也是长了一双“电眼”,所有的工作,只要他看一下,就能看出这人是不是会干。比如好几个人运货,他举例说,就是接力式的传递箱子,有经验的人扔出的箱子是平移,方便下一个人接。不会干的扔出来的箱子是转的。接箱子也有窍门,会干的顺势一传就到下一个人那里了,没经验的就要先接下来再传出去。

李东升还创造了一项纪录,就是在公司内,他抓的“内盗”,也就是监守自盗最多,有20多个。他总结内盗有很多特点,其中一点就是会先放在一个地方,暂时不拿走。比如当年有一袋熊猫洗衣粉就放了半年多。

故事是这样的。那是去仓库没多久,可能是搬运过程中,前面的人拖的运送车顶部是向后翘的,掉下来一包熊猫牌的洗衣粉,后面的人就一脚踢到货架下面去了。后来打扫的人发现了,就告诉了李东升。

他知道这肯定不是正常情况,于是有意思 

 

半年以后,“蛀虫”出现了。当那个人和李东升当面对质的时候,开始还辩称自己是买的,小票丢了,“这些都是合理的理由,”李东升说,但是,当李东升让他回忆是哪天买的,他也说不上来,因为通过电脑系统都可以查到。后来,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应该就是秘密揭晓的时候,“你去看看,哪个洗衣粉袋子上有六个剪刀缝呢,”这句话一出口,那个人也就没什么可说了。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有疑问,这些事情和CIO有什么关系。其实,在李东升看来,一个CIO的真正意义,就是用信息化的手段,为业务提供支撑服务。熟悉业务,这是一个CIO最大的基础。在采访中, 李东升很多的语句,所要说的中心思想就在于此。

在他看来,一个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业务吧。所有人都应该关心的也是业务的正常运转。而不同的人的区别,就是用自己掌握的不同工具,来帮助业务更正常和更好地运转起来。CIO只不过也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做这样的事情。

这也许是一个现实的CIO都会讲出的哲理。但是道理好讲事情难做,李东升从当年一个清华双学位的高材生到自动选择从基层员工干起,记者深刻感受到,这种选择,如果不是真的不是有一种理想,有一种追求,也许很难做到。

同时,掌握业务,时刻以业务为本的现实,在李东升身上又处处能体现出来。

走到哪改到哪

当然,作为一个CIO,与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打交道,当然是李东升的必修功课。这也串起了他在顺天府的近10年里程。伴随着这个历程,可以同时看到有这么几个变化,首先是系统的完善,然后是顺天府公司分工的明确,以及业界环境的变化。这些,也许是一个像超市这样,信息化从无到有的行业的CIO,可能走过的一条有借鉴意义的道路。

记者第二次去顺天府超市的时候,李东升正在忙一个新项目——超市的储值卡系统。为了这个系统,李东升准备了两套方案:逻辑加密卡和CPU卡。两套方案同时运行,最后出于成本考虑,选择了逻辑加密卡。而这个,不过是很多的年度项目中很小的一个。

如今专门负责公司信息化工作的李东升告诉记者,2006年他们的信息化项目基本上都完成了,其中就包括记者之前采访过的他们的电子合同的项目,2007年还将进一步完善,增加电子银行功能;同时,现在正在做2007年的项目计划。

李东升说,现在自己的部门确实很重要,他用了一个词“大脑”来形容也许恰如其分。但是,回忆起当初的情景,这个大脑可是就不那么灵光了。

1997年李东升去仓库工作时,混乱的情况今天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仅仅一个食品组,每个月就有4万多元的差错;当时的几个保管员,每人管理的商品种类有5~600种,月底差错品种在100种以上的人,占总人数的一半。简单的一个字概括,就是“乱”。

乱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习惯。比如商店某种商品没货了,负责的人就随时跑来让仓库送货,有时候送了多少箱都没谱。进销存都有这样的问题,长期的习惯也让员工都安于这种混乱,这给员工的内盗等“创造了机会”,因为反正都是乱的。

现在看起来,要发现这些问题,身在其中才是最好的办法。在仓库工作时的李东升,就经常“用两箱子油当桌子,坐在另一箱子油上核对单据”。他认识到,这是一个工作流程规范的问题,于是就开始对流程,以及电脑系统提方案,做改进。

当时的超市电脑系统还没有专门的服务商,顺天府的系统是一位股东的爱人编出来的,据说当时的时间还很紧,着急要,马上编,编完就开始用了。

对于一直喜欢数学的李东升来说,计算机应该算是他的长项。在大学四年级,他参与编写的一个控制系统,就获得过当年清华大学实验室建设的一等奖,后来的工作也一直没有离开过计算机。用他的话说,他们学数学的同学,好多都出国了,而且都做和计算机相关的事情了。

不过,李东升以前做的是工程类的工控系统,和现在的系统有所不同。但数学的深厚背景让他可以对每个系统背后基本的“算法”进行思考和提出要求。这也许就是技术背景CIO的优势,再加上对业务的充分了解,这种复合型的CIO对于一个公司的意义,可能只有局内人才更有感受。至少在记者看来,李东升的出现,对于顺天府的信息化历程,应该起到了加速和推动的作用。

经过改进,新的系统在半年内,就达到了产品信息一个都不错。比如一个杯子破了,都可以追查到杯子盖,因为这是配套的,根据杯子盖可以对供货商退货。简单说来,现在的系统才真正算是严丝合缝了。后来,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比如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升级换代,这个系统又经历了多次的大的更新,从最初的朋友帮忙的模式,变成了雇佣开发团队,李东升一直都是总的负责人。

不过,电脑系统发挥作用的背后,其实是流程的梳理效果显现。比如门店后来就不能随时提货,而是一天有四次,而且都有单据提前通知。

应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李东升都一个多面手,他自己说,投入信息化上的精力大概占到1/4,直到他最后作为主管信息化的副总,他认为,这也是公司逐渐发展,各人角色逐渐明确的过程。

热爱,是最好的动力

在仓库期间,李东升还兼管了车队,7个月后,他开始了一项新的事关重大的工程建设——配送中心。这项工程在当时也引起了人们的一些反对和质疑。但是,李东升看到了工程对于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的意义,这也就是一个理性的理想者的最大动力。

配送中心的关键是电脑系统,需要优先考虑。当时他带着3个人的团队,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整个工作,1999年1月底就全公司联网运行了。1999年的另一项大系统就是电子订货系统。其中关系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库存控制,这时候的算法选择就是李东升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个系统在物流效率方面有了很大改进。

的事情就发生了:他在包装袋上用剪刀剪了6个小缝,但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然后把东西又放回了原处,并让一个自己放心的同事注意观察,看谁在用这个牌子的洗衣粉。 

 

2000年,李东升打破顺天府30岁以前不能当店长的惯例,到北京小西天店做了最年轻的店长。每天工作11个小时,没有休息日的日子,他回忆起来却还是那么高兴,那时候所有的事情都要负责,他却觉得“真是很有意思”,也许这就只能用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来做出解释了。后来他还专门负责开新店,再到最后做专管信息化的副总裁。

其实李东升为记者和业内人士所熟悉是因为他采用电子合同比较早,顺天府也被称做应用电子签名合同第一家公司。

顺天府要与上千个供应商合作,对于大量总公司在外地的供应商,纸质合同在签约过程中会浪费大量时间。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纸质合同无法并且无法自动录入到数据库中参与 ERP系统的运算,给对账、结算、存货及资金流控制等业务带来很大的麻烦。 虽然可以由录入员进行录入,但是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这个时间在操作上很难与实际工作合拍。顺天府超市需要在每个月15号之前清楚有多少采购合同需要结算, 如果到时数据还不出来的话,超市就无法做出相应的财务准备,这是危险的。 如果录入员在从书面到数据库的转化中出了差错,问题就更大了。一个小数点可能就是几千万的交易。 其实,合同是商务活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文件,但现在累积十年、每年数千份的纸质合同被堆积在档案柜之中,无法有效管理和利用。

于是,从2003年开始,李东升和一个系统工程师,两个人开始了电子合同系统的研发工作。李东升觉得信息系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并改进企业的管理流程。对于顺天府信息化模块的构建,他始终亲自理顺流程、编写方案来保证信息化的改善不影响正常的业行。经过近一年的开发,他们的系统开始发挥作用。

但是这次采访,具体的系统建设和技术环节,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 应该说,他这十年,就是伴随着一个个系统走过的。而现在,他所有的精力都在信息化上。

李东升说,现在他会经常参加行业内的展会,了解所有相关的前沿信息。比如RFID和二维码他就和记者谈了很多。而对于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同时, 他还坚持系统的实用。他告诉记者,顺天府的收银台用PC就比用POS机好,因为配件标准化,价格也便宜,一般几百元就解决问题,专业的设备一般都好几千元。

现在,李东升要经常参加会议。这种会议上谈的都是业务。大家都指出当前业务存在的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各自从自己的角色去考虑解决办法。反正, 业务,信息化,看来将伴随李东升一段很长的时间,而这个词语排列的先后顺序,是一定要弄清楚的。

其实,记者的目的不是追寻这一个个系统,而是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个CIO的理性和成长,这和李东升本人的发展轨迹是分不开的。他的一些看法和想法,甚至是有那么一种劲头、一种精神,值得他人学习和思考。

其实,记者的目的不是追寻这一个个系统,而是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个CIO的理性和成长,这和李东升本人的发展轨迹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
【已有 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上一篇:IT管理职业生涯中 张艳力求做最好的自己

下一篇:CIO:一定要使系统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点图片刷新
内 容:
        限 240 个字以内 已输入 0个字符
                        我要注册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