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是国家强盛基石
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和“两化”融合(大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但以目前的状况来看,要实现“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历史使命,责任很重。
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但工业增加值比较低,利润在3%左右,作为一个高技术产业这是很低的。而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普遍不足,只有约2%,说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还依赖于外国。为了要支撑“五化”并举和“两化”融合,我们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很好。虽然做大了,但没有做强。只有一方面通过掌握标准,掌握一些重要的核心技术取得高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行销,通过品牌规模实现效益,才能从从信息大国发展到信息强国,中国才可以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但是很不幸,很多中国企业还处于简单的加工、制造阶段。这是附加值不高的重要原因。
我国在信息领域的重大专项,如核心电器企业,都和信息领域有关。国家在这些专项上的每个投入都花费了上百亿元,用来加强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国家希望通过对科技的支持,来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
但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应该有支持自主创新的途径。比如说,国家可以支持一些产业研究、竞争前的开发活动。国家对标准方面作了很大的支持,比较有名的有TD-SCDMA标准,还有音视频编解码标准AVS。
关于开放标准,目前国际上正进行着一些竞争。2007年年底,丹麦政府给WTO的TBT委员会上递了一份报告,透露丹麦政府正准备实施一些与丹麦各地区及直辖市政府达成的协议,在公共部门的软件中使用开放标准。它要求在2008年1月1日以后,在公共部门新的IT系统中将强制实行9套信息技术开放标准。开放标准的优点是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减轻用户负担,有利于增强安全性。
但开放标准应该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这个标准必须是公开可获得的;第二,这个标准必须是可自由实施的,无论现在或将来,但目前没有定论,还需要探讨;第三,这个标准必须在一个开放的论坛中,通过开放的程序进行标准化和维护。但开放标准比较复杂,也许需要第三方认证。不过,开源软件可以很好地支持开放标准。俄罗斯现在大力发展开源软件的做法,就值得中国学习。
软件方面,中国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目前,中国软件市场规模比较好,2007年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印度,2006年软件业的销售额达到4800亿元,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上都在30%左右。但在一些重要的市场,主要被外国软件所占据,本国软件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市场规模已经比印度大,这说明由于信息化的推动,市场在不断地发展。中国软件目前虽然已经拥有初具规模的体系,市场也比较完整,但中国软件规模还不是太大,软件的范围还比较广。可喜的是,国内软件目前已经在均衡地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形态。
目前,信息科技正处于更新换代时期,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中国产学研用各界齐心协力的奋斗,中国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迅速增强,从而建立起一个自主的信息产业体系,为实现五化并举和两化融合作出贡献。
倪光南
倪光南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中国软件联盟副理事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及南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顾问、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顾问。
倪光南院士出生于1939年,浙江镇海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1981-1983年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作访问学者。
倪光南院士自大学毕业后到中科院计算所工作,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曾参与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1984-1999年期间,担任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和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被遴选为首批工程院院士。他近年来致力于在中国推广Linux和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非Wintel架构的网络计算机(NC),是我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IT产业的灵魂性和旗帜性人物。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的演讲
软实力这个术语是由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来的。据他说,在原始定义的时候,论证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体现的是硬实力;另外一个方面是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很难量化的一些软实力。
在很多方面,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如果把它影射到企业当中,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创新的领域,第二是管理的机制,第三是企业文化,第四是品牌的声誉。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辐射和放大的效应。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使自己在做产品,在创新,而且重要的是能不能有一个生态链,能不能对别的企业造成可依赖性。这个是衡量企业软实力的很重要的一个参数。
我认为创新有三个特征,三个趋势。
创新的3个特征分别是多元性、快速性和全球性。多元性是指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发明和创新,还包括管理、文化、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一个企业可以把各个方面,各种创新的因素结合起来,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在熊彼特意义下的创新。在生产过程当中引入新的参数,使得你的企业有更强的竞争力,甚至有的时候是毁坏性的,自我否定性的创新。
第二是快速性。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当快速、突变的创新来临的时候,企业该怎样去应对。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企业,或是对于个人来说,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在这个变化当中,经常会有一些企业会消失,个人会失业,新的企业会产生,会产生新的企业领袖。
第三方面是最重要的,是全球性。一方面,中国的企业要全球化,走出国门,在海外取得成功;而另一个方面,跨国企业也在全球整合自己的资源。这个资源包括市场的资源,技术的资源,也有人才的资源。这个趋势使跨国企业不仅仅在中国做了很多的市场投入,不仅把中国看成最大的潜在市场,它们也把越来越多的研发中心放在中国,把中国变成一个巨大的研发基地。十七大会议上提到的自主创新十分重要,阐述了自主创新的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封闭性的创新,是一个开放性的、合作的、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创新。我觉得全球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微软、诺基亚、AMD……这样的跨国公司有很多的相同之处,都在努力使企业中国化,把全球化的企业融入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企业当中,共同发展、谋求共赢。
跨国企业要主动地、积极地、快速地融入到中国整个的自主创新体系中去,成为中国产业的一部分。因此,我经常说,微软在中国就是中国的微软。中国的信息产业不成功,微软中国也不可能成功。一个跨国企业到中国,有很多的机遇,也有很多的挑战。
微软在中国的投入很大,研发已经超过了三千人,是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研发基地。
IDC有一个全球的调研报告,在82个国家做了一个很生动的分析,把IT产业的辐射效应做了一个量化的研究,这个结论很有意思。IT产业以强大的能量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这个趋势是相当明显的,不管是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2007年,全球IT的支出超过了1万亿美金,创造了3500万个就业机会。在全球未来4年当中,还将会创造70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在中国,2007年,IT整个支出460亿美金,创造了430万个就业机会,以后的四年估计会再创造16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另外,中国在IT方面的增长速度是全球的两倍。我觉得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另外,它对微软以及微软所产生的整个辐射效应也做了一个分析。它把微软以及微软的合作伙伴,或者是辐射到的企业,定义为微软的生态圈。有几个数字很有意思,第一个是全球由微软和微软的合作伙伴所产生的收入:2007年4200亿美金,是整个IT产业的三分之一,产生了1400万个工作机会,也是三分之一;微软在全球每赚一块钱,生态圈赚7块钱,这是1:7的辐射放大效应。
在中国,这个数字更有意思。在中国,2007年的生态圈是155亿美元,是中国IT产业总值的三分之一,创造了160万个就业的机会,也差不多是三分之一,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微软在中国每赚一块钱,我们的合作伙伴像中软、浪潮等中国的20家公司,它们赚16块钱。中国的辐射放大效应是1:16。可以看到,微软对中国的合作伙伴、中国的软件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希望辐射放大、效应越来越大。这说明微软也是一个中国的企业,是中国自主创新链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张亚勤
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全面负责推进微软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市场策略、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确保微软在中国市场上继续取得成功,并加强同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政府的合作,推动自主创新和缩小数字鸿沟。
加盟微软之前,张亚勤博士在美国Sarnoff公司工作,任多媒体实验室总监。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博士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他还担任《IEEE杂志》及其他出版物的主编,是全球20所大学的客座或名誉教授。
张亚勤博士拥有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中国科技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及学士学位。他出生于山西太原。
——诺基亚全球副总裁邓元鋆的演讲
移动互联已经是目前一个重要的话题。诺基亚最近提出要转型为互联网公司,大家都很奇怪:为什么要变为互联网公司?
诺基亚作为一个很成功的手机行业领导者,为什么要转型?大家只要看一下诺基亚以前的历史,会发现140多年前它是卖宣纸、卖电缆的公司。这说明诺基亚一直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进,也在不断地转型。
目前,整个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的时候,移动电话非常重,可以说是一部很难移动的电话。但现在,很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它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丰富。现在,已经有高端的产品不叫电话了,叫多媒体电脑手机。因为它的功能非常多元化,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数码相机,可以是一个音质非常好的MP3播放器,它也可以是你用来上网的小型电脑,它可以用来看电视。各种各样的应用,今天在多媒体的电脑手机上面都可以做到。
在这个行业的变化过程里,诺基亚扮演了很多次第一的角色。1994年,诺基亚在中国拨通了第一个GSM的电话,后来推出了第一台用来发短信的手机,推出了第一个有招商功能的手机。
今天,诺基亚说要转型为互联网的公司,为什么要改变呢?通过不断地探查消费者的趋势,我们发现现在消费者非常渴望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沟通与分享,无论在办公室,或者在娱乐方面,或者整个社区的互动……互联网在今天,已经是人与人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诺基亚的使命,是把人与人之间连接起来。
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用移动终端,可能是多媒体的电脑手机,或者是拥有上网功能的手机,他们与人的沟通也是随时随地。对很多人来说,用电脑上网可能比较舒服。但是,假如说要随时随地都带着一个手提电脑,就很不方便。事实上,手机移动终端功能越来越丰富,这个变化让移动互联网变成事实,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沟通。
诺基亚看到了整个行业,整个社会,整个消费者的一些改变后,推出了OVI,利用诺基亚的子品牌,来推动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希望用OVI能够把更多的移动互联的服务,用开放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互联网。
诺基亚在不断地变革过程中,有几个比较核心的部分。
首先是核心价值和文化。诺基亚的整体的核心价值有四个。我进入诺基亚之后,感觉公司的文化让我很有激情。因此,无论是跟合作伙伴交流,跟媒体交流,还是跟同事交流,我都希望把这种文化感染给大家。
第二是共同成功。诺基亚希望可以把文化、创新共同的开发出来,让更多的伙伴来参与,甚至是我们的消费者。
消费者怎样参与我们的整个创新和改革呢?其实诺基亚对消费者的观察是非常深入的,每年投入很多资金去了解消费者。最近,诺基亚在全球21个国家作了一个大规模的消费者调查,访问了7万7千多个消费者,对他们的生活作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包括他们怎样享受音乐以及各方面的文化,购买什么样的手机、电脑、一些其它的电子消费产品等。得到他们的反馈后,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的需求。
诺基亚在科技上也在不断地创新。全球有2万多名研发工作人员,但这只是公司创新的一个小部分。合作伙伴、政府、学术单位、大学、研究机构,还有风险投资公司,它们也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在中国的诺基亚论坛里有25万名会员,他们参与开发诺基亚S620方面的应用,这是我们在创新方面怎样去引进更多的理念、更多新的意见的一个举措。
刚才讲的都是概念,要把它落实才算是真正的成功。怎样保证这些概念能得到落实呢?就是要以人为本。让我们的团队把概念、创新的理念变为实际的落实。
在中国市场,诺基亚有很多非常有实力的竞争者。虽然诺基亚今天在中国比较成功,但实际上诺基亚的团队每一天都有一个概念:跟所有竞争者处于一样的地位。从零开始,尽最大的努力,继续把创新改革放在前面。“今天绝对不是最好的,明天的我应该比今天的我做得更好”。这是诺基亚一直能持续进行改革,一直能持续创新的最大动力。
所以,企业创新,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
邓元鋆
邓元鋆先生于2004年5月加入诺基亚,现任诺基亚公司全球副总裁,主要负责诺基亚在中国的手机业务,包括销售、市场及服务。目前,中国是诺基亚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市场在诺基亚全球战略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邓元鋆先生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同时还拥有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事IT业务已有多年,在中国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涉及市场销售、业务发展、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他曾在美国和亚太地区的几家著名公司担任高层职务。
——AMD全球高级副总裁郭可尊的演讲
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知识全球化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国家跨越式发展的驱动力。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它的日新月异,产品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企业要不断地创新,不断推出市场领先的产品,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AMD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微处理器制造商之一,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成功地改变了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给全球的计算机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AMD主要借助微处理器架构、64位运算,以及双核和多核等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使我们自己从一个全球微处理器市场的追寻者、挑战者,稳步地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先者。
创新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塑造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同时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础。中国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断创新,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的第四大经济体。借助自主创新战略,中国更是实现了“神五上天”和“嫦娥奔月”。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所以无论对于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创新都引领着我们的未来。
最近美国的《财富》杂志推出了“2007年美国最具创新力的十大公司”的排行榜,AMD连续第二年荣登半导体行业最具创新力公司的榜首。这是全球评价企业创新最具权威性的一个奖项,也是对全球不同创新领域的创新型公司的肯定,是对它们在创新上作的不懈努力,以及带来的行业变化,对社会进步作的贡献的一个肯定和认可。AMD公司是凭借着引领整个IT行业进入64位计算的普及,并且开辟了一个多核计算时代入选的。
作为一个半导体行业的创新领导者,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在创新理念上的发展。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客户为本,推行创新的理论;以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为成功的出发点,在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当中,以客户为中心。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市场人员,还是公司的管理高层都非常重视倾听用户的声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创新的目标。
正是因为非常注重倾听用户对微处理器创新的需求和看法,才使得AMD成功推出一个接一个的技术创新。与此同时,AMD还特别强调创新的积累,重视新技术和旧技术的兼容性。比如说64位的计算,完全可以兼容32位的系统,这样在给用户带来一个64位体验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原来在IT上的所有投资,进一步推动了64位计算时代的到来。
另外在创新理念上,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技术的创新应该以服务大众为目的。AMD在创新时,向公众提出了一个叫做50×15的计划,这个计划是指在2015年时候,能够使世界上50%的人口能够享受到互联网的接入和服务。作为一个全球的公司,我们对行业的方向性进行改变,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努力,加速我们全球的信息化,加速全民加入互联网时代的进程。
除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论的发展以外,AMD还积极地推动行业公平与公正的竞争环境。一个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是创新与再创新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力。如果没有竞争,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投资、研究和专项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地推动公司持续成长。竞争是公司创新的核心和灵魂,推动我们把创新意愿转化为为大众谋取真正的利益。
但一个企业如何把自身的创新融入到这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去?这几年来,AMD积极融入到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去,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把我们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本土的重要战略结合在一起。并把它作为我们企业新的社会责任来承担。AMD公司近年来能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的成功,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以一个创新者的姿态,认认真真地理解并执行中国政府所倡导的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并把自己当做一个新成员,投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潮当中去,为中国的自主创新事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软实力是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核心的,回馈社会做一个好公民,特别是今天中国以自主创新作为重大的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作为全球的高科技领先企业,它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比我们传统所理解的要深远很多。所以,一个企业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利润和市场的份额,它还包括这个企业对这个国家发展的贡献。
郭可尊
郭可尊女士是AMD中国区业务的最高负责人,也是AMD全球企业发展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郭可尊女士加盟AMD之前,曾出任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院长和数字基因中国实验室主任,全权负责摩托罗拉在中国区的科研发展。受聘于摩托罗拉之前,她曾出任中国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副主任及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副研究员。
郭可尊2002年加盟AMD公司,开拓了AMD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业务。期间,AMD先后与曙光、联想、清华同方、清华紫光、方正、神州数码等国内主要计算机厂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也加强了同戴尔、IBM、惠普、Sun等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合作。2006年11月,郭可尊升任AMD全球高级副总裁,并继续担任大中华区总裁,负责AMD大中华区战略决策及运营。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的演讲
什么是创新?我从中文的角度思考到了公司创新的方法。1991年,我学诗歌,当时的思路是想把诗歌写得没有人懂。“用一支玫瑰堵住你燃烧的嘴唇”类似这样的句子在我平时的语言当中,经常出现。但这跟我的创业有什么关系呢?
燃烧和嘴唇两个词,按照中国的语言逻辑来说,这两个词语不可以放在一起。即使涂了很强的酒精,在嘴唇上燃烧也不大可能发生。但是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感觉?第一,大家觉得这个词语很有趣,很陌生,然后产生一个兴趣;第二,燃烧和嘴唇放在一起,带来一种全新的意义。比如说,你可以猜测、想象这个嘴唇背后是怎么样的欲望在涌动,新的词语跨接的组合可以带来诗歌上的创新。
所以,我觉得所谓创新就是把原有存在的很多不同的元素,作一些全新的组合,就有可能带来创新。第二种创新就是把这些词语的含义颠覆化地使用也可以产生创新。回顾分众的创业当中,很多的词语作了改革。当时大家讲大众媒体,习惯的词语叫做大众媒体,后来我把这个词语改成分众媒体。
这是为什么?因为整个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1992年之前的中国没有大众、分众之分,没有社会阶级之分。但后来发生改变,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出现不同的改变,而媒体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怎样帮助这些产品达到第一诉求呢?我发现,过去、现在、未来媒介的关键词,是以大众为导向,然后是以分众,逐渐向一对一的营销改变。“分众”的词语来自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其中有破碎化、个性化、分众化三个词语。后来发现,在家庭以外的很多地方都没有电视广告?就想如果可以创造出一个户外的电视广告市场,该多好。
当时,媒体成功的要素是内容为王,今天这个依旧是媒体成功的重要要素,但不是唯一的要素。2003年,很多人问一个问题,分众为什么叫做媒体呢,都是一个个广告,谁会看?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只要变换思维,假设在一个处于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和空间的时候,广告就会被人看了。世界上最难看的杂志是航空杂志,但是很多人在飞机上都会看。这是因为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大家都会看。
文学是人学,从人的角度思考会不会有机会呢?人的生活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轨迹的,如果把这个广告植入到他们的轨迹和规律当中,就有可能成功。分众打造的框架电梯广告,就是出于这个愿望。一个人一个礼拜没有回过家肯定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去写字楼上班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出现了楼宇电视。大家一个星期不去超市买东西的话不太可能,所以出现卖场电视。从人的生活轨迹去看,从家到写字楼,到大卖场,这些地方都是空白的,都有你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现在分众一年有十几亿元的广告,这是思维创新带来的。而这,只是把原来的广告逻辑转变过来,从人的角度,从人的生活轨迹出发,人的需求出发想问题,就找到了突破口。一个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一些需求没有在这个社会当中被满足,这就是市场的机会所在。有人在无聊的过程当中没有人填补它的眼球,于是就出现了分众,很多人在晚上有很多无聊的时间,于是出现了盛大,还有很多人有一些很有兴趣的需求,便出现了新浪。
创新的根本性,第一来自对人的生活细节的洞察;第二是一个颠覆性的思考模式,把一些不能组合的东西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发生了全新的意义。几年前,都是报纸、电视、户外,但是五年之后的今天,媒介的关键词,出现了类似的分众、生活轨迹点、生活圈这样的关键词。
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当你做了一件大家不舒服的事的时候,你就开始创新了。
江南春
江南春先生是分众传媒创始人,现任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他曾担任永怡传播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分众传媒是中国围绕都市主流消费人群的生活轨迹打造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媒体平台,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化媒体集团。2005年7月13日,分众传媒登陆纳斯达克。该集团旗下拥有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平面媒体(框架媒介)、户外大型LED彩屏媒体、手机无线广告媒体、互联网广告平台(好耶广告网络)、分众直效商务DM媒体及数据库营销渠道等多个针对特征受众,并可以相互有机整合的媒体网络。
——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唐骏的演讲
什么是软实力?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我对软实力的一点点理解。
故事发生在我加入盛大一年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加入盛大的前两年我一直很低调,为了加强和陈天桥的沟通,刚开始的时候我都是在规定的时间——每晚吃晚饭的时间,规定的地点(简称“双规”)——陈总的办公室去和陈总进行聊天。
平时“双规”的时候,我是没有思想的,不就是喝个茶嘛。但是有一个下午,我表情很凝重。陈总一看就知道了,感觉要发生什么事。他说,唐总你今天怎么了。我说:“陈总,我们今晚动手吧。”他说动什么手,向谁动手。他根本没有听懂这个动手的含义。
其实中国的电视剧挺悲哀的,像这种三年级小学生都可以听得懂的警匪片技术术语,陈总根本听不懂。我跟陈总说,我今天早上听了新浪财报的电话会议,财报很差,新浪的股价肯定会暴跌,今晚就动手杀进新浪去,全面买进新浪的股票。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盛大要进入新浪,为什么要买新浪的股票。其实很简单,那时盛大刚刚上市,手上有大笔大笔的现金。而新浪是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它的用户群体和盛大的用户群体,恰恰是一个非常互补的用户群体。如果新浪和盛大有一种可能性进行结合的话,那给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想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期待,是一种什么样的未来。
什么是软实力?其实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是这个企业是不是有可能给别人一种想象,给别人一种期待,或者给别人一种未来。盛大就是为了这样的一种软实力进入新浪的。回到刚才的故事,陈总跟我说,原来你也在和我想同样的事。你们看看,两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想到了同一件事,这叫什么?
我们马上接通了高盛的一个负责人。据他的判断,如果当天大量买进新浪股票的话,至少在26、27美元,最低的价格也在23美元左右。但陈总和我坚持说新浪的股价绝对上不了那么高,发生了很大的争执。最后股东决定一切,陈总说我们今晚还是要进入。结果大家看到,盛大在两个晚上偷袭了新浪,买进了19.5%的新浪股份,价格是21.5美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人才决定一切,人才是真正的软实力。
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话题,也能说明软实力。话说某某人,和全球宏观经济有一个有趣的对称关系。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经济一片箫条。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它们的GDP在1%~2%这个增长区间徘徊,现代的经济学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在1985年10月,奇迹在日本出现了。日本的经济那一个月突然飙升,GDP从1%持续高增长到6%,但是日本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我可以告诉你这里发生一点点小事,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到了日本。
从1985到1990年,日本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它的经济增长量让全世界都震惊。日本人非常疯狂,去美国把洛克菲勒中心,把很多的企业、地产全部买下来了。感觉日本要征服全世界一样。日本的经济学家作了预测,到了2012年,如果日本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美国也保持当时速度的话,日本将全面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多可怕!但奇迹发生了,1990年9月,日本的经济全面崩溃,很多人想知道日本发生了什么,但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有一个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日本。
这个还不算奇迹,奇迹转移到美国。美国的经济在1990年9月一下子好起来,所有的指数全面走向正轨,这个时候美国人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现在估计他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其中发生了一件小事情,有个人从日本来到了美国。
美国的经济在微软、思科、IBM等公司的带领下高速增长,从1990~1997年,到处是高科技带来的整个经济的复苏。但在1997年的10月31日,奇迹又发生了。这一天让所有从事金融的人都感到害怕,股市全面下跌,成为美国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五”。因为那天,有一个人,坐在美国西雅图国际机场里,正等待着飞往中国的航班,告别七年的美国生涯,要回到中国。他看到电视屏幕出现的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23%,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5%,非常地感慨:“美国人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欢送我离开美国。”当时那个人,就是现在站在台上演讲的人。
而中国的经济真正开始高速稳定地增长是哪一年开始的?1997年。我知道这跟我肯定没有关系。但有一点,我心里其实一直很害怕,现在不敢离开中国了。我知道跟我没有关系,因为我离开了中国发生点什么事,我肯定是吃不了也兜不走的。在这里我跟大家承诺一下,我肯定不会离开中国。这个叫什么,这个叫软实力。
唐骏
唐骏现任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此前,他曾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并兼任位于上海的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一职。唐骏博士是国际版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专家和微软公司杰出的职业经理人,他于1994年加入微软公司,担任微软总部WindowsNT开发部门的高级经理。唐骏博士于1997年底由微软公司总部委派来到中国上海筹建大中国区技术支持中心。2001年10月,该中心被提升为微软全球技术中心。唐骏博士的管理才能受到微软公司的高度评价。微软公司总部在1998年授予其公司的最高荣誉——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在2000年授予其公司杰出管理奖,并在2001年授予其微软公司最高奖项——最高荣誉奖。唐骏博士分别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获得过物理学学士、电子工程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IT时代周刊》和传媒领袖网,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的一年,是《IT时代周刊》和传媒领袖网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IT时代周刊》发行量持续上升,影响力继续扩大,广告收入创历史的新高,突破2500万元。在其他平面媒体普遍下滑的情况下,《IT时代周刊》一枝独秀,就像风雪中的寒梅,傲然屹立。成立仅两年的传媒领袖网,点击量与日俱增,在传媒领域和跨国公司之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和在座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是你们的创新理念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让我们心潮澎湃,欲罢不能。你们对社会的卓越奉献是《IT时代周刊》和传媒领袖网全体员工勇往直前的永恒动力!
朋友们,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的年代。像人类的任何一段历史一样,我们也拥有自己的时代英雄。他们的所思所想,永远都在引领着更多的人前进。今天的峰会,就是这样一场时代先锋人物的思想盛宴,各位在此即将听到的,正是他们有关创新的真知灼见。
我不会忘记,在上海,盛大总裁唐骏先生在公园里与我的深谈,他把多年对公司治理的心得与我分享,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不会忘记,微软中国董事长张亚勤先生对创新的独到见解,他的勤奋和刻苦是我的榜样,一年发表几十篇世界顶级的学术论文,这种超人的毅力奠定了他今天超人的声望,同时也给我内心深深的震撼;我也不会忘记,诺基亚全球副总裁邓元鋆先生把销售做到极致的浪漫情怀,在他手里,手机是人生的音符,中国的山山水水是他的琴盘,他弹奏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交响乐》。他所创下的市场占有率,让诺基亚在中国的舞台上巍然屹立,高山仰止。我和他多次见面畅谈,每次回来后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我也不会忘记,AMD全球高级副总裁、科学家郭可尊女士,她,不显山不露水,言语轻轻,行事低调。但,正是她,把AMD的中国市场做得风生水起,她用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产品为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和全新的思维方式,我和她见面次数虽然不多,但,她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大家风范让我敬仰;我也不会忘记,分众创始人江南春先生,仅用一个液晶显示屏就征服了华尔街的资本巨鳄,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正是江南春先生的胆识和过人之处。那次在上海,我们俩相约在一家小酒店里,他给我展示了一幅未来精准广告的生态环境,让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我刚刚从美国回来,漫步在硅谷的长廊里,一家家世界知名的企业——惠普、Intel、AMD、Google、苹果、SUN、思科等,它们的牌子就在我的眼前晃动。我在想,它们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够让自己为世人所敬仰?而我们泱泱大国却很少有如此多的企业群闻名世界?
是创新!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用于创新的投入是GDP的3%,而我们国家还不到1%;优秀的跨国公司用于创新的投入是总收入的10%,而我们的企业却不到3%。
所以,今天我们讲创新尤其重要,对我们的国家,对我们的民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来,Intel总裁杨叙先生要出席这次会议并作主题演讲的,因为和美国总部的会议相冲突,不能前来出席,他让我代他向参会的所有嘉宾朋友问好,他还专门委派了一个代表前来出席会议并做发言。
今天来自平面、广电、网络等领域的媒体共30余家现场报道此次论坛,在这里我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IT时代周刊》第三届年会侧记
1月24日下午的北京,寒风凛冽!位于金融街的洲际大酒店五楼西安厅内却充满浓浓的暖意,处处洋溢着喜气。《IT时代周刊》第三届年会——创新与软实力竞争高峰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政府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及主流媒体共200余人共同分享了此次盛会。
这是一次产业巨头的聚会,更是一场业界精英的思想盛宴。强大的演讲嘉宾阵容令人震撼: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张亚勤;诺基亚全球副总裁邓元鋆;AMD全球高级副总裁郭可尊;盛大网络总裁唐骏;分众传媒CEO江南春,这些响当当的人物一一到场。
风尘仆仆的江南春第一个来到会场,比会议开始时间整整提前了半个小时,他满面春风地对记者说:“我是《IT时代周刊》的忠实读者,这次论坛我肯定要提前到。”紧接着,唐骏也兴致勃勃地赶到了。他们俩为了参加会议,都专程从上海飞到北京。
在听众席就座的来宾也不可小觑:IBM、Intel、HP、微软、华硕、DELL、联想、方正、万网、诺基亚西门子、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市场总监、公关总监、产品经理纷纷到场,让整个会场高朋满座。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悉数到场进行采访报道,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腾讯网、网易、天极网等网络媒体对会议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激动人心的演讲一开始,全场立刻鸦雀无声。科学家倪光南首先阐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他用了一系列的数据来证明他的观点,让人折服;“神童”张亚勤以全球的视野,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意义,并用微软实际案例告诉大家,正是微软的创新,带动了整个软件产业全面的快速发展;充满激情的邓元鋆用形象的比喻、严密的逻辑告诉人们,诺基亚为什么要从一个手机制造商转型为一个互联网公司;巾帼英雄郭可尊以“64位”为例,全面解读了AMD在创新道路上收获的一个又一个辉煌;善于讲故事的唐骏,通过首次披露盛大“突袭”新浪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颇具幽默感的江南春用文学创作的原理,诠释了创新的历程。他认为,搞得大家都不舒服的时候,创新就出现了。
他们的精彩演讲博得了场上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很多人当场发短信或打电话让同事来参加,以致会议进行到中场时,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只好站在走廊里听会。很多人对记者说,这样有“含金量”的会议已经越来越少了。万网副总裁周锚感慨道:“今天的会很有内容,来一趟很值得。”
据知情人士透露,邓元鋆的演讲稿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为了这次演讲,诺基亚公关部整整忙乎了半个月;张亚勤和郭可尊的演讲稿也是经多次修改而成。
此次会议取得巨大成功,是和《IT时代周刊》长期坚持“内容为王,读者至上”的办刊理念是分不开的。听听巨头们是怎么说的吧。张亚勤在正式演讲之前,动情地表示:他很荣幸能参加此次会议,因为他是《IT时代周刊》的忠实读者,在国内,能让他爱读的杂志寥寥无几,但《IT时代周刊》是他每期必读的。他说,该刊总编缉曹健先生非常有新闻理想,正是他多年来对理想的坚持,这本杂志才有了今天的成功。邓元鋆也同样表达了他对这本杂志的尊敬和喜爱,他说,自己常年订阅这本杂志,但有时出差拿不到时,就会在机场再买一本。
有趣的是,担任本次论坛主持人的吴霞女士,也是来自跨国公司,现任EMC大中华区公关总监。当天,她在百忙之中丢下手里的工作,早早地来到会场进行准备。她的美丽和智慧为论坛增添了光彩;她对产业的透彻理解,将论坛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正如她在开场白中所说:“我见证了《IT时代周刊》的成长,她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如今终于成为同类媒体中的佼佼者。创刊8年来,杂志领军人曹健先生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没有节假日,我被他和他的杂志深深地感动。能够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荣幸。”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