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企业面临的宏观影响有哪些?
第一,OECD(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认为中国2008年GDP增长率预估值放缓至10.7%,CPI指数增幅放缓至4%,并认为因薪酬和价格的增长损害出口竞争力。
第二,严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传递出的信号让各大银行紧急行动。
这两个结果都暗示在2008年经济将“踩一下刹车”,那么,企业家将如何表现自己?尤其是如何避免成为最差?
根据《经理人》研究,分别从企业经营操守、社会责任、策略、业绩等方面总结了六大风险,涉及法律、环保、债务、金融、劳资、出口等。
监管恶梦
2008年,多种新法和修改的法令将实施。如《电子废物管理法》、《劳动合同法》、《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同时也包括其他与经营相关的规定等。
企业将面临新一轮考验。有哪些行业最易被监管部门重点监督?
地产类、上市类、制造类三大领域企业(地产类、制造类可从属于上市类)无疑更为关键。
三大领域企业违规经营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共性,也有差异。
共性指的是在2007年度违规经营,但是案件在2008年终结;因违规所累计起来的消极反映在2008年实现、突发性违规、对于法规的理解出现误区。
而差异点则正是解决途径。
2008年房产企业最容易出事的问题集中于囤地、高容积率、暴利、惜售、炒作;而上市类企业是在证券市场的活动能否自律;制造类企业则主要集中在劳资纠纷和应对质量门。
因此,三大行业的企业需要在2008年前三个月内完善管理机制、履行新法规定的义务,并及早准备风险预案,随机启动。
环保违规
2008年,企业的环保问题出现什么情况?
“先上车,后补票”的企业将被环保部门启动叫停机制、污染企业不能加速产业升级与转型将被停业、严重污染企业将难获贷款。
而最为重要的是污染企业上市将被证监会拒绝。污染性上市企业不仅在2008年将受到经济处罚,而且要追究企业董事长、总裁等的责任,环保问题将与社会责任、业绩、个人名誉、企业形象联系起来。
污染企业在2008年能做什么?
拟订环保计划,并准备足够预算,邀请专家治理、整改设备和周边环境;与监管部门协调;甚至为因此而降低企业利润准备转产、关闭部分产业。
债主迎门
2007年九次提高准备金率以后,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流动性已经有紧缺迹象。 那些本来资金链困顿的企业将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
银行将向一些企业追债,引发商业诉讼,追讨无果,则企业被强制拍卖、破产。可以说短期融资长投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企业持续亏损加剧,将使不少整合者的资金链危险更严重。
面对资金链问题,企业能走什么路?
拍卖、重组、资产稀释似乎是惟一渠道,但是从多元化回归主营则是自救的上策。
退市风潮
2007年遭遇暂停上市风险的企业将在2008年上演退市潮。
那么,2008年ST集体退市潮的依据是什么?
如深交所的2007年三季报业绩分析数据中,特别指出有48家公司刊登2007年业绩预亏公告,其中15家ST公司可能面临暂停上市的风险。那么,ST上市公司如何去规避退市?
实际上,ST公司无论采用债务重组+出售资产、还是债务重组+资产置换方案,都必然存在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劳资纠纷
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劳资纠纷将正式走向前台。即使企业家有能力让企业赢利,但是做不到赔偿式刺激,将被问责,甚至引发罢工。
企业单方面理解《劳动合同法》的危险加大。“辞职门”并不适用于2008年。
企业防范劳资纠纷最应警惕什么?
除了慎用劝辞,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末位淘汰是否违法?很多企业认为是不违法,是一种管理模式。事实上,在2008年企业实施末位淘汰,被判违法的风险加大。
出口受阻
商品的质量与安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升值压力等,将对于2008年的“中国制造”出口构成威胁。
国内产业基础原材料价格将持续上涨、交易价格仍将成下降趋势、出口退税率降低、针对中国的区域贸易壁垒增多、企业信用环境变冷等。
那么,令中国的出口企业最痛苦的是什么?
就是遭遇反倾销,而且年年如此,且涉及产品广泛、花样繁多。2008年,严格复杂的标准和歧视性达标对于中国制造不会减弱,最易遭遇反倾销的行业有机电、纺织品、皮制品类、食品加工等。
中国企业能做什么?
企业家要了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持续观察跟踪对方市场,及时预警。应诉企业必须提供完整、规范的会计资料,以此来认定正常价值。
第一业务员网
·
业务员文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