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总是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这个问题是让人深思的!因为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人际交往说话哲学。
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有什么事情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笔者是这样认为的,世上的事情并非“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而是“即能意会也能言传”,我们能意会也能言传。只是某些时候,我们意会了,但需要根据情势来决定我们应不应该言传。当言传就言传,不当言传的就坚决不传,根据情势来把一个“分寸”,掌握一个潜在的标准。当然如果我们发现我们意会不了的时候,我们只能对自己说:我们的能力有限了,我们需要学习、总结了,因为只有学习和总结才能够让我们能意会,也能言传。
有朋友说得好,有的人是根本不会说,所以他们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会说的人,往往在一些事情上的推脱之词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也许就是不能意会了吧,不能意会,所以就不会说,不会说就给你来个“不能言传”。
从个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需要一种实力,需要一种实力来意会,还要有一种实力来决定我们是不是应该言传。可是实力何处得来?学,总结,最简单的回答。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丰富自己,使自己拥有那种能搞清说与不能说实力;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经历中不断地总结,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每一个感受深刻的经历,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从中发现新东西,充实自己,让我们即能意会也能言传。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能意会,也能言传。但是,当言传的时候我们言传,不当言传的时候,我们不言传。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话当说,什么样的话不当说。这叫做“有分寸”。但是这里也要提醒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最讲分寸的人,可是也是最不讲分寸的人。因为,分寸有的时候是被用于实践了的,有的时候只是人们口上“挂着玩的”。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潜在的标准。
再一方面,只意会不言传,会给人一种神秘感,令人向往。有些时候不言传的效果反而会更好。我们来看《施氏食狮史》的一些不能言传的句子: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这就是中国人的“只能意会不以能言传”哲学的另一个境界,一种值得推崇的思维境界。他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
因而我们主张:在能意会也能言传的能力范围内,我们根据时机、场合、人物来把握言传的分寸,同时也注意每个人心中的那个潜在的标准。才能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有如鱼得水般的效果。